万维(Creaders.net)网友洗岩来稿: 现在,各种政治学习多起来,成为与此前不同的一个鲜明特色。 党员、公务员加强政治学习很有必要,因为他们的身份、工作都具有政治性。通过政治学习,可以帮助他们领会政治精神、贯彻政治意志、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廉洁自律,克服一度有所涣散的作风、意识。 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现在,政治学习没有止步于行政部门和政治领域,而是扩散到其他领域,特别是企业界。据报道,一些地方的国企高管要将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政治学习,甚至一些地方的民企、外企都被要求参加政治学习,这显然就过了。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当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在以经济活动、竞争为主的和平年代,企业就相当于战争年代的军队。它是特殊的,有着自身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发展、振兴经济,一定要遵循而不能违背这种客观规律。 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发展的经验表明,就是要把企业当作经济单位而不是政治或行政单位,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中国改革之能取得超乎预期的成功、中国经济之能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在于:把微观经济交给企业和市场,政府指令止步于宏观(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微观方面,政府只提供服务和支持,决不发号施令,更不能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政治学习,将企业行政化、政治化。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改革又被称之为“市场化改革”,其含义有二:一是将企业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政治身份中释放出来,真正成为专业的经济单位;二是由市场,而不是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二者结合,才能使企业行为贴合于客观经济规律。 但现在,一些做法明显有背离过去几十年成功经验的趋向。究其原因,中国经济的成功不完全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市场化只是一条腿,另一条腿就是政府助力,这是中国独有的体制优势。两条腿合力,才共同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可能因为后一条是中国的独有优势,所以,在近些年与美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政府的作用被突出强调。在一些人的论述中,似乎有凭政府这一条腿就能独行天下的意思。但如果真的这样,当年的中国经济就不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了!说到政府作用的发挥,有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能够比得上计划经济?如果政府作用能够包打天下,计划经济就应该是最好的经济形式。 真正的中国经验,是两条腿都要,两条腿都得强,但彼此之间要有明确的作用边界,任何一条腿都不能越界,试图取代另一条腿的功能;不能将任何一条腿强化到极端,使另一条腿成为可有可无,否则,搞的就不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或市场原教旨主义,而后面两种,都早已被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搞不成。 政府主要管宏观、管环境,微观的主要交给市场和企业,这才是两条腿能够协调共进,甚至走得比一般市场体制(如西方国家)一条腿更快,而不是相互扯后腿的原因。 不仅政府不可越界,企业同样不可越界。企业的职责、主要活动范围在微观,它管好自己的事,顺应市场,把企业搞好就行了,不应越界去操心宏观的事,更不应要求其学政治;宏观方面,企业做到守法、不违反国家政策法令就可以了。客观上,企业确实要提供社会效益,但它不是通过主动追求社会效益而实现社会效益,而是通过合法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结果上客观有益于社会。这就是市场机制的主要奥妙,也只有这样,作为和平时代主角的企业,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企业经营、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中国企业才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 反之,如果企业要兼顾经济和政治双重角色,就像战争年代的军事指挥员,既要指挥打仗、又要考虑朝堂政治,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正因如此,即使在古代中国,也会出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规。 同理,如果政府想越界成为微观经济的主角,必然角色错乱、职能混淆,唯一后果是把事情搞砸。因为政府所承担的管理全社会的职能,与企业战胜市场对手、赢得竞争的职能,在同一层面上是不相容的;只有处于不同层面,二者才可能做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让宏观的归政府,微观的归企业,这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乎客观规律的选择。 让企业能够专注于经营和竞争,政府干好自己的事,不让各种宏观的、行政的、政治的因素分散企业家的注意力,这是比“支持民营企业发展31条”更重要的对民营和其他企业形式的实际帮助——很多时候,企业需要的不是政府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但站在政府本身的立场上,必然倾向于多做:当一种做法效果不好时,政府选择的往往不是取消这种做法,而是再增加一种新的做法,以调节原来做法的效果。这种选择,源于所有社会组织所共有的扩张冲动。 在中国的体制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觉明了、主动克制这种扩张冲动,严守自己的边界不逾越,中国的企业才能专注于自己本分,集中精力搞经营,从而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中赢得市场竞争;中国经济也才有望再创奇迹,重塑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