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会盼望年年能够有余,认为这样就会知足了,那么,有余和知足究竟意味着什么?
问题来了,这就是哲学,于是不敢自称道家的我又主观地站在“无”的立场看待问题了。
黄老道家所讲的“余”和“足”,存在于“心”和“物”两个方面。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因此,又同时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有余和无余; 剩余和负余; 知足和知不足; 不知足和不知不足。
“不知足”和“不知不足”
人们通常会认为每年、每月或每天,除去花销之外,剩下的就是有余,的确如此,准确地讲应该是有剩余。
有剩余者,若不知足,则会不足,不知足者由于不满足现有的剩余数量和质量,从而会追求“物”的进取,然而,是否能够拥有更多的剩余,则需要用“心”。
无剩余者,若不知不足,说明在“心”上存在问题,或者环境对其造成了影响,“心”无法适应环境,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不足,则会改变“心”的问题,即“改变心意”,或者换一个新的环境,即“改变心情”,否则,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能够进一步改善者,称作“智”; 无法改善者,称作“钝”; 做出错误决定者,称作“愚”; 知错能改者,称作“慧”。
“智慧”能够游刃有余,“愚钝”则会心无余力。
“永不知足”
有剩余者,如果不知“有余”中的不足,代表不满足于现有的剩余和未来将会拥有的剩余,因此,“心”中将会“无余”,从而会产生非分之想。如果做不到“心”中“有余”,又无法满足于“物”的“有余”,将会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即“永不知足”。
无剩余者,如果不知不足,则在“心”和“物”上都会“无余”,最终将会永远得不到满足。
“损不足以奉有余”
有剩余者,若知足,“心”则会平和,平和才能够冷静,冷静才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和问题,从而在“心”上获得进取,称作“上进心”。“心”若“有余”,用来指导行为,将会拥有更多“物”的“剩余”,称作“心行合一”。
“损有余而补不足”
无剩余者,若知不足,说明同样“心”会平和,平和才能够冷静,冷静才能够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才会寻求解决办法,从而能够获得“上进心”。“心”若“有余”,用来指导行为,将会拥有更多“物”的“剩余”,从而能够弥补“负余”问题。
有余者知足,无余者知不足,称作“智”; 有余者不知足,称作“钝”; 无余者不知不足,称作“愚”; 有余者知不足,称作“慧”。
“智慧”无限则能够心满意足,而“愚钝”则意味着陷入了有限的无限循环之中,称作“鬼迷心窍”。
大道至简。
天道无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