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儒学并 |
2012-03-26 07:07:53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侃侃 |
|
留言时间:2012-03-27 09:53:10 |
|
|
五大兄对中国文化蛮有研究的。
个人感觉,中国文化,无论儒、释、道,强调的主轴是“修身”,即,个人修养。这里的修身,不仅仅是指的“个人道德”,还有非常主要的一点是“内观”。释家的“内观”不用说了,儒家的“养浩然正气”,道家的“恍兮惚兮,其中有像,惚兮恍兮,其中有信”,皆是“内观”之象。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26 18:32:48 |
|
|
谢谢五大兄回应。
我觉得儒家应该还算是“俗世”的哲学,或者说是入世的哲学,因为儒家的教条从内容到目标都是有关“人”的,是人本的。虽然是入世哲学,但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庸俗哲学。“世俗”这个词并不一定非得是贬义,关键是<b>如何</b>过世俗生活。西方国家现在也很世俗化了,也还是井然有序的。
《大学》和《中庸》相比,我还是喜欢《中庸》。《大学》里只讲“器”,《中庸》里“道”、“器”都讲了。你提到的“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我想这个表述非常准确,「至诚无息,参赞化育」通俗地解释就是如此吧。
据史语兄说,中华文化的来源是《易经》,你引用的那句和《中庸》的精神非常相合,朗朗上口,但是《中庸》里关于形而上(我很不情愿用这个词)的描述是非常富有诗意的。
另外,难得见到小百合禅师出来讲道啊,大乘佛教不也是讲度人的吗?断“我”执,我觉得佛家的形上学和心智分析很对,但只能为少数人所证悟,还是无法成为世俗大众的主流吧。在讲“心性”的方面,佛教和儒家其时很有相通的地方。儒、释、道三家相通的地方都很多。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3-26 08:57:08 |
|
|
"追求和出离三界的法."
应该说: 追求出离三界的法.
多了一个"和"字,意思就不对了.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3-26 08:22:59 |
|
|
很欣赏您对中国文化"仁"的分析.但我觉得 感恩意识和自省意识,仍是世俗的范围.因 为都还是追求世间的人的一种精神层次而已, 虽然都可以属于善念善行,但仍是追求意识心 的完善而已.而只有佛法才是出世的法,是真 正超凡脱俗的,超脱五蕴烦恼的,断除"我"见 的,追求和出离三界的法.所以才能称为出世 的法.(仅供参考)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