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逸事 2011年五月份回国之前,因为一个老校友介绍对联的文章,我的脑海里突然记起了半边挽联:是祖父去世时众多挽联中的一幅上联,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独独记住了这半幅挽联,也曾绞尽脑汁希望能把下半联想出来,为此我特地打电话给母亲,希望借助她的记忆, 可惜终未如愿. 因为这半幅对联的契机,我回国特地查了一下我们老家的县志.想要了解一下祖父的生平. 也找到了当年董必武写给祖父的信件原件. 看了县志的简介和董老的信函, 很多往日的记忆也鲜活起来, 原来祖父的一生有很多的故事. 半幅挽联写一生 还是先从那半幅挽联说起.那个突然跃入脑海的半幅挽联只有四句大白话,23个字: 上旬方祝寿,下旬忽报丧,是真天巧安排,有疾长生无疾老 祖父去世时我十一岁,读小学五年级.当时很多挽联都在家中堂屋里挂了很久,我进进出出有事没事也会念一下,但那时还小,也就是机械记忆,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 自从那天脑海之中无缘无故冒出了那半部挽联之后, 我基本上没有琢磨就懂了其中的意思,不由得感慨良深: 中国的文字真是神奇, 只要稍加组合, 就可以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而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文字功底也确实是了不起, 寥寥数字的组合就描叙了祖父的一生. 县志上说祖父去世于1962年,是年祖父刚过70岁生日. 人生七十古来稀, 对于祖父来说,更是不折不扣的一句哲言. 祖父自幼身体羸弱,少年时期就患上了世人认为的不治之症肺病,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痊愈. 因为疾病, 还未到不惑之年(1930年)就退出军界. 以他的带病之身,能活到70岁真算得上一个奇迹. 祖父生日正值腊月, 天气寒冷. 可这些都没挡住祖父过生日的兴致勃勃, 我们全家加上在武汉的表叔,表姑一起前往武昌显真楼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 照片照出来后效果很好。 儿孙绕膝, 幸福平和. . 祖父虽然很瘦, 但精神矍铄,两眼特别有神,没有一点病态。 照片很快就寄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大伯父家。 .正值春节之前准备过年之时, 祖父的古稀之照.给伯父全家带去了更大的快乐. 他们欣赏照片的愉悦马上就被一纸电报给惊呆了. 这是一份报丧的电报, "父逝速归” 拿着手里还没有捂热的照片, 伯父怎么也不能相信电报的真实性。 紧接着 第二份电报又到了。伯父这才知道不幸确实发生了。 其实,在祖父身边生活的我们一家也恍若梦中, 不敢相信这个噩耗. 因为天气寒冷,祖父有点咳嗽, 当天晚上,在汉口工作的父亲还过江回武昌家中一趟, 平时他只在周末才回家. 祖父精神头不错,俩人唠了一阵嗑。 看着老人状态无异, 父亲第二天清晨又去汉口上班了, 晚上没有再回武昌. 谁知这一去就天人永隔. 父亲上班后,家里就剩下女人和孩子.奶奶眼瞎耳聋,平时家里只有一个远亲我们叫作叔奶的中年女人在照顾我们, 妈妈要到晚上下班后才能回家. 冬天天黑得早, 那天我们几个孩子被奶奶和妈妈早早地打发上床, 睡前也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同往日的气氛. 半夜时分,我们在睡梦中被叫醒, 才知道爷爷已经去世了. 睡眼惺忪的我们还不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大人们给我们带上黑袖章, 让我们跪在爷爷的灵床边上, 我记得我们一点也不害怕, 因为爷爷就跟平时睡着了一样. 两个弟弟看见爷爷脚上穿了一双像戏剧舞台上的那种靴子, 感到很奇怪. 他们俩常常趁大人不注意, 不时跑过去掀开白布单, 摸一下那双从没见爷爷穿过的鞋子. 奶奶一直在边上抽泣, 没有责怪两个弟弟, 也许,她除了痛彻心肺的悲哀, 已经没有其他的知觉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妈妈通宵未眠. 爷爷突发哮喘, 以前也有过, 所以他手上一直有一种特效的镇喘药, 可那晚怎么也找不见那救命的灵药. 妈妈跑遍了整个武昌的药房, 后来又坐车赶到青山, 所有的药房都缺货. 爷爷似乎心有预感, 盼着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能回家, 一直等到江汉关的子夜钟声以后, 爷爷的眼睛才越来越暗淡,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武昌汉口之间的过江轮渡已经停航了, 父子见面已经不可能了. 就这样,爷爷带着遗憾离我们而去, 没有一点预兆. 离他的生日庆典不到半个月. 那23个字的挽联高度简略的慨括了祖父的一生. 腊月上旬七十大寿, 腊月下旬突然去世, 以前有句老话,死于腊月的人是有福气的,被叫做“腊骨头”, 因为不会像死于夏天的人办几天丧事就会发臭. 这么巧的事是不是老天爷的有意安排呢 , 还有 老爷子一辈子有病, 却活到了古稀之年, 最后又无疾而终. (实际上还是有疾而终.突发哮喘, 只是时间很短暂.) 办完丧事后的一天, 叔奶在清理爷爷的遗物时, 发现那包特效的镇喘药就在茶几上,这个发现让妈妈后悔不已, 怎么眼面前的药大家都没看见呢? 是不是因为这个小插曲, 让我特别的相信天命, 从而记住了这半幅挽联呢? 不知道. 但我确实是因为这半幅挽联, 才想要去了解祖父, 才得以发现祖父的人生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