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入德国社会 ——采访班贝格市CSU党委委员谢盛友 穆紫荆 穆紫荆﹕谢盛友先生,欣闻2013年4月20日,你以141票的最高票被当选为班贝格市的CSU党委委员。先向你说一声恭喜!这肯定是德国CSU党史上的第一个华人吧? 多年后选定了CSU 谢盛友:我认为在德国的CSU党史上是肯定已有华人的。班贝格市7万多人口,kreisfreie Stadt,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CSU拥有550党员,当天参加选举的220党员,最高票141票,第二是党主席129票。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简称基社盟,是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政党。在联邦层面该党和其姐妹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在联邦议会共同组成一个党团。我们党的宗旨是为公民谋事,给社会各种人从事政治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国家财政、福利、劳动岗位,注重家庭和教育、艺术和文化、环保、农业保护和消费者利益,以及全民的安全。我们党以基督教民主主义为指导,在二战后1945年由昔日的反法西斯人士成立,1957年击败州内对手巴伐利亚党并执政延续至今,创造了德国国内政党的执政纪录。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奉行基督教民主主义和保守主义。“保守”此处指:保留基督教价值观,保留传统、自然的事物。其实我16岁便开始寻找一个政党,直到2012年3月才找到CSU。 谢盛友夫妇 穆紫荆:你入党才一年多,就进入了市党委,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谢盛友﹕没有什么奥秘,我始终坚持一个做人准则: Frage nicht was deine neue Heimat für dich tun kann, sondern was du für deine neue Heimat tun kannst!(不要问你的家园能为你做什么, 而是你能为家园做什么.) 25年前我空手来到德国,如今我什么都不缺,是应该感恩的。我同时非常感谢我的太太张申华,她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和CSU党员。还要感谢我们的儿子,他在巴伐利亚科学院工作。一个和睦的家庭在政治竞选中永远是加分的。 华人的“融而不入” 穆紫荆:你是否可以针对如何融入德国社会这一点再谈得深入一点? 谢盛友:可以。我认为,华人对德国社会而言,基本上仍保留在“融而不入”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德国社会容纳了我们这些华人,不论你是已经改变国籍或是还没有改变国籍,你在德国生活的本身,就是被德国社会容纳。但是,要真正地进入到德国社会中去,还有一段距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儒教并不是宗教。儒家不是要让人们信某个神,而是要让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全的状态中,成为君子,成为真正的人。传统上,儒家并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教会组织——如基督教会。它没有在一般的社会治理体系之外,另行建立起一个自足的信仰体系,这也是因为儒家没有排他性的神的缘故。由此,中国人与德国人之间便也没有宗教上的冲突,在德华人基本可以和德国人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但是,如果你要真正地融入到德国的社会中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首先,你的德文要好,你不仅会说会写,还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去逐步地了解德国的文化,尤其是你居住城市的当地的文化。当然,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去认同德国的价值体系和法律制度,这是我们谈融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观,还要保持最起码的自信。德国人能够接纳我,就是接纳我的这种自信。如果你把传统的中国文化观也丢掉了(其实,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无法完全丢掉你的中国文化观),德国人就会更看不起你。这时,你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浪者,或者至少是一个文化漂泊者。所以,在谙熟德国文化的前提下,在中德文化的比照中,不断地感受差异、不断地回望“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并不断地定位“自己”。这是在融入德国社会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 入乡随俗才能找到家乡的感觉 俗话说,“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一个人要融入德国社会,还必须认识到其权利和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你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你经商,你赚钱了,却不好好地纳税,你怎样谈得上融入德国社会呢?长久下去,你参与和服务德国社会的愿望,就会越来越降低,最后是做一个对社会麻木的人。 所以也可以这样说,除了尽义务外,融入其实就是奉献。比如说,当地残障小孩的读书问题、养老院问题、本地的公益性团体和体育俱乐部,你参与多少?又奉献多少?参与和奉献的时候,你又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态?这些都是在融入德国社会中的一些被人误以为是“鸡毛蒜皮”似的关键细节。 再具体一点说,就是融入德国社会,不仅仅是你有能力跟德国人一起读小说和写散文。最根本的还有,你能够在进入他们的啤酒馆之后,找到一种“家乡茶馆”的感觉。如果你不加入当地的公益社团,不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们是很难找到机会与你说上真心话的。 一般来说,移民选择在哪里居住和生活,就是认可了自己的选择,认可了自己要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园,但是,家园是否认可新来移民呢?那却是另一回事。 德国人最早是游牧民。日耳曼部落的进化发生在青铜时代或者最晚是铁器时代。公元前一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慢慢稳定成二战以前的德国。如果问犹太人、希伯来人为什么在德国会“如鱼得水”?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游牧民的“相互接纳”。耶稣就被称为“最善良的牧羊人”,所以耶稣基督在德国也容易被稳定以后的“游牧民”德国人接纳。 犹太人到了一个地方,尽管携带着希伯来文化,但总是既来之则安之地认可居住地为其家园。而至于是否家园认可他们,那是另一回事。所以,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地追求被家园的认可。 在我儿子的中学母校中,有一个名叫“学校之友”的协会。会长是一个犹太人大企业家。在每学年结束时的“校节”上,会长奉献葡萄酒,我奉献中国美食。我们将销售所得的钱都全部捐献给学校。然而,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夫妇两个只是轮流地在那里干几个小时活,会长却是从早上9点一直坚持工作到夜里24点。 我举这样的例子,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它的确折射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我们只是半心半意地追求被家园的认可,而会长却是一心一意,甚至全力以赴地追求被家园的认可。像类似犹太人这样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难怪他们到处都能够被家园认可,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作为第一代移民我的经验是,加入孩子母校(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校友之友协会是融入当地社会最好的第一步。多为孩子的母校做事,多为当地的教会做事。在你为他们做事的过程中,彼此慢慢地相互了解。通过彼此的熟悉,得到的“回报”是,协会安排你做报告。德国人很喜欢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习俗。可以说单单一双筷子就足够让你有连续三年的文化演讲。德国人对此百听不厌。报告多了,你在当地社会的知名度便也高了。 穆紫荆:谢谢你的坦诚相告。我相信,你针对融入所谈的观点和经验可以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参考。你的努力也成为在德华人的骄傲。为此祝福你。 (文章来源:華商報2013-5-17《如何融入德国社会——采访班贝格市CSU党委委员谢盛友》,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