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没有阅兵式的秘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自1949年以来就从未正式举行过阅兵式。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勒令德国不能重建任何武装部队,只能保留小规模的国防部队和扫雷部队。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西德后,苏联让东德秘密建军,美英法三国也逐步解除对西德的军事禁令。1955年,西德的联邦国防军正式组建,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国防军的活动只限于防卫以及救援事务。同年,西德加入北约。 冷战期间,西德联邦国防军拥有近50万兵力以及17万文职人员。不过,鉴于纳粹德国的沉重历史,西德在冷战时期一直表现得小心谨慎,不举行正式阅兵式,而是在封闭的区域(纽博格林赛道)举行所谓的"野战阅兵"。 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英法苏四国与德国政府签署条约,联邦国防军削减至37万人,前东德的国家人民军解散。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联邦国防军也越来越多参加一些联合国维和使命、人道救援以及北约的军事行动,德国士兵也被允许参加国外的阅兵式。1994年7月14日,法国首次邀请德国部队参加国庆阅兵典礼,被视为法德两国和解与合作的象征。 除了历史原因外,德国没有正式的阅兵式也与和平主义反战思潮深得人心密切相关。德国1956年引入义务兵役制,但允许拒绝服兵役的18岁以上男子服民役。2012年初,德国取消了义务兵役制并大规模裁军。士兵对上级绝对服从的传统本是"普鲁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在二战后因"违反人道罪"被否定。(德国之声) 希特勒爱阅兵的公开秘密 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在他的日记中记下,有一年希特勒访问意大利,墨索里尼特地安排希特勒检阅意大利的海、陆、空三军。第一天检阅海军,面对意大利最新式
战舰,陆军出身的希特勒索然无味。第二天检阅空军,希特勒也没有兴趣。第三天检阅陆军,希特勒来了兴致,对意大利陆军赞叹不已,还不断地对随行的戈培尔进
行“耳语”。 回到德国后,戈培尔立即着手落实元首的指示,召集德军进行阅兵训练。希特勒还别出心裁地将陆军与空军同时编队进行检阅。万事俱
备后,希特勒邀请墨索里尼对德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安排墨索里尼检阅德国军队。齐亚诺说,此前首相对元首还有免疫力,当纳粹空军在纳粹陆军头上
轰鸣而过时,墨索里尼成了希特勒的俘虏。 不管怀着何种心情观看纳粹德国阅兵,都不得不承认:纳粹阅兵,完全是日耳曼人守纪、团队、精确等民族精神的体现,无法超越。这一切,当然是希特勒的杰作之一。 成功促人奋进,从此之后,元首希特勒爱上了阅兵。大凡有其它国家重要人物来访,希特勒都会陪同阅兵。德国阅兵也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纵观历史,大凡独裁者,都喜欢阅兵。独裁者喜欢“全国一盘棋”,喜欢统一思想,喜欢与中央保持一致,喜欢决不允许与中央唱反调,阅兵从外观上给予了独裁者最大的心理满足。然而,众所周知,人畜共知,世界阅兵第一的德军,却被从不阅兵的美军完败。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飞临纽伦堡检阅他忠诚追随者的队伍。伴随着管弦乐演奏的《霍斯特·威塞尔之歌》旋律,希特勒飞机的阴影在地面上投下十字形,阴影掠过其下行进中的渺小人群。抵达纽伦堡机场后,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走下飞机,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集
会开始,希特勒对青年发表讲话,他使用了许多军国主义的词汇,提到他们必须锻炼自己并准备牺牲。随后一行人与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将军一起检阅了德意志国
防军骑兵和装甲部队。当晚希特勒对纳粹党低级别官员发表了另一个演说,纪念纳粹党上台的第一年并宣称党和国家是一体的。 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维克多·鲁茨三人穿过超过15万冲锋队和党卫队队员的队伍,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希特勒检阅了冲锋队和党卫队的游行,希特勒和维克多·鲁茨针对冲锋队员的长刀之夜清洗发表了演说。 希特勒: “凭着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国家和帝国将在接下来的千年中永存。 一旦我们的宣传承认了对方哪怕一丝的正确性,我们自己的正确性的根基就会因怀疑而被动摇。 ” 希特勒对工人的演说也提到了统一的内容:“劳动的理念不再是区分而是统一,在德国再也不会有将体力劳动视作低于其他劳动形式的人了。” 儿童也被希特勒用来传达统一的理念:“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团结的国家。你们,我的青年们,将建成这个国家。未来,我们不愿看到阶级差异和结党营私,你们也决不能允许它们在你们中间形成。将来的一天,我们要看到一个统一的国家。” 鲁道夫·赫斯:“党就是希特勒 — 希特勒就是德国,德国也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呼吁德国人民不要满足于现状及德国因战败而失去权利的现实。德国人民应当充满自信,寄信于德国境内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希特勒通过统一德国而增强民族荣誉感,这一过程中也消灭了不符合纳粹政权要求的事物。 希
特勒对人群的演说中强调他们应当对自己和国家充满自信,德国人民因社会的净化取得了进步。希特勒希望人们认为这一运动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希特勒更强
调纳粹德国将持续千年,青年人将接过前人的责任。众人行纳粹礼,呼喊“胜利万岁”的口号则体现了与会纳粹党员的忠诚。于“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万岁!德国万
岁!”口号的气氛中达到了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