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馬克思的《資本論》錯誤在哪裡? 2018年馬克思年(2)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過大量理論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備超強影響力的兩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馬克思《資本論》的思維錯誤在哪裡? 在中國讀政治經濟學時我們到的知識是:工人向資本家出售其勞動力並因此獲得工資。所創造的價值與其工資之間的差額便是剩餘價值。資本家總是試圖儘可能降低工人的工資,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剩餘價值。終有一天工人將無法再忍受這樣的剝削而奮起反抗,最終推翻資本主義 實際上《資本論》涉及內容廣泛,令人難以置信。其主要論點就是工人受到剝削,除了進行革命沒有別的出路。卡爾·馬克思撰寫《資本論》有2個目標:一是推翻傳統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論點,二是為工人運動創造推翻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全部理論都基於一個思維錯誤。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忽略了資本主義不只是通過剝削工人,而是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在發展。他還低估了創造財富的其它來源,例如創新、企業家精神和技術進步。有意思的是他在《資本論》或者《共產黨宣言》的有些段落中,也談到資本主義在全球的勝利將導致所有傳統和封建殘餘的消失。 馬克思撰寫《資本論》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他意識到自己計劃失誤,他無法完成他的宏偉計劃。要知道他的計劃是撰寫3卷《資本論》,但是他生前只發表了第一卷。第二卷是恩格斯在其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整理完成的。第三卷實際上只是對其想法的一個歸納總結。因此說,實際上馬克思並沒有一部完整的經濟學著作。 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以人性開始,以非人性(機器人性)而結尾、而結論。他的剩餘價值學說,人受剝削的理論,是以人性罪惡、人性自利為出發點的。研究剝削的時候,他的對象是人,做出結論的時候,他的研究對象似乎是機器人。馬克思的理論最大的缺陷甚至荒謬是,老闆(企業家)一旦投資,永遠是盈利的。他的分析根本不把投資風險納入。馬克思記住了人性自私,但是,他忘記了人性還有關愛的另一面。人畢竟是人,人不是機器人。 毫無疑問,人是自利的,所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先符合人性:任何人總是在所面對的約束條件下追求他的收益的最大化。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人性自私”的假設。多少年來,多少人都想從不同的角度抨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一基本假設,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推翻它。 但是,“人性自私”的假設並不是斷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們應當自私自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本家們只是明白了一個人人都懂的道理:沒有什麼能保證人人無私,也沒有什麼能保證某個人時時無私、事事無私。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潛規則”就這樣產生了:你如果無私、利他,當然再好不過,你提前完成了利潤分配以後的工作;你出於利己之心,那麼制度儘量安排,讓你的自利力量儘可能最大地發揮,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不是危害社會的福祉。 馬克思像克萊斯特、荷爾德林和尼采一樣,不知道不懂得什麼叫妥協。克萊斯特開槍自裁,荷爾德林和尼采都發了瘋。馬克思每天在大不列顛博物館度過10個小時,為寫作《資本論》而進行研讀,他作為理論家,詛咒人的自私自利,可他對自私自利卻無法抗拒。 馬克思一生最大的一個錯誤之一是,他忽視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里的人是可以妥協的,民主不是好東西,但是,妥協是個好東西,所以,民主制度是壞東西里比較不壞的東西。因為至今人們還無法找到好東西,所以,人們只能實行比較不壞的東西。
馬克思對放任自流的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危機和對人類的後果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指出,只有將經濟秩序置於政治、社會和文化範疇之內考慮,才能使其適應人類的基本利益。但是他並沒有論證必須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馬克思的理論是烏托邦式的想法,他認為什麼都能實現,在社會批判中馬克思經常採取極端的立場,但是與此同時卻沒能讓人信服地解釋,有哪些道路可供實踐選擇,以及這些可供選擇的社會秩序該怎樣組織起來。 馬克思相信,人類社會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到一個消除了不平等、沒有剝削和沒有人統治人的最理想的社會,但我們人類至今的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