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相机与六四事件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住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耶路撒冷居,创作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韦茨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首府,人口约五万四千余。韦茨拉尔有千余年历史,到1862年成为两条铁路的交点后,开始繁荣起来。 1913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Ur-Leica)在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E.
Leitz Optische Werke)厂由奥斯卡·巴尔纳克(Oskar
Barnack)制作。作为风景摄影使用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軟片的35mm相机。它把电影軟片的18×24毫米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纵横比也随之从4:3变为3:2。 徕卡经历了几次改良,在1923年巴尔纳克说服了他的老板恩斯特·莱茨二世制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莱比锡德国展销会上,徕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获取成功。所用的爱尔玛50毫米f/3.5镜头由马克思·贝雷克博士设计,其4片4组设计受到蔡司天塞镜头的影响。焦平面快门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间调整,此外还设有Z档(长时间快门,Z即Zeit,德语中表示时间)。 许多公司根据徕卡的测距仪设计制造了自己的相机型号,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苏联费德(FED)、佐尔基(Zorki),美国卡董(Kardon),法国富卡(Foca),英国雷德(Reid)的一些型号和上海牌58-II型。 徕卡在历史上有许多项光学方面的创新,例如非球面镜片、多层镀膜镜片和稀土镜片。徕卡镜头被认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适宜在自然光线条件下进行摄影。 徕卡广告片惊现"六四坦克人"画面所引起的风波成为德语媒体关注的话题。《法兰克福汇报》驻上海记者Hendrik Ankenbrand在相关分析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中国,没有任何话题的敏感程度能够超出六四天安门事件。……在学校课堂上,在大学校园里,在国家媒体报道中,这个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低潮点的悲剧,从来不被提及"。 然而就在距离"六四"30周年纪念日还有六个星期左右的时候,偏偏是在中国市场颇为成功的德国相机制造商徕卡,因为一部广告片而成为众矢之的。这部名为"Leica
- The
Hunt"的广告除了包含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战争相关之情节外,主要剧情却是围绕着一名试图用相机记录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的西方记者。在影片的最后一幕,这名记者将自己反锁于房内,并从房间窗户朝外拍摄,相机镜头上出现天安门广场"坦克人"画面。广告结尾处,屏幕上出现"献给那些用他们的眼睛让我们看见的人"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