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纲先生用他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自己与胡适先生相遇、相识到相知的点滴琐事。罗尔纲先生并没有将自己对于胡适先生崇敬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只是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此种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求学初期,罗尔纲先生并不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自卑,特别是寄宿在胡适先生家,指导其子读书,并整理和抄写其父胡铁花先生遗著的这段日子里,这种自卑虽然没有被点破,但是不难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感受到一个富有抱负的学者在迷茫中所产生地深深的苦恼。这时的罗尔纲先生正在做上古史方面的研究,但是他所撰写的一些文章并未得到胡适先生的认同。此时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派已经开展了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倡的“整理国故”的一系列工作,专注于对于古代典籍的考据和辨伪。而罗尔纲先生此时正引用了一些无法辨别真伪的古书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自然很难得到胡适先生的认同。于是,在胡适先生的启发下,罗尔纲先生在回到老家后,踏上了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道路,之后他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研究有着巨大的建树。这一点与胡适先生的启发和教导是密不可分。可以说,罗尔纲先生确是继承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存疑的精神。虽然在批判胡适成为一种运动的时候,罗尔纲先生也曾违心地写下了一些批判的文字,但这并没有影响胡适先生对他的情义。
读毕此书,想必很难不被字里行间那种学者的质朴和纯洁所打动,放到如今学术界里去,怎能不令人感到怀念和感动?如果在生命抵达尽头之时,能有一个人为你写下短短几十页的琐记,那么人的这一生也不会再有任何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