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六四的影音资料,是从一部叫做<天安门>的纪录片开始的。比较讽刺的是,这部纪录片是我从中国大陆带到美国的。此前,这部记录片就在大学的校园网络里有所传播,具体有多少人看过,我不是很清楚。如今,只有模糊的记忆告诉我,在影片的结尾,我哭了——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过,如果六四成功地实现了"变法",让中国从千年的专制阴影中走出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片光景?但是,在对这个国家,这个政党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后,理性告诉我,这样的学运虽然是在合理的时间,发生在了合理的地方,但是由于政府的性质,也决定了她必将失败,乃至充满血腥味的结局。后来,由于有人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于是,我又去阅读了一些六四关键人物的回忆录,综合数言,站在个人现有知识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说,这部纪录片还是大致可以反映六四全貌的。
人们都知道:一九八九年,是中国结束了文革,历经了改革开放绽放出的光芒,经济逐渐开始滑坡,官导腐败现象日渐明显,人民的不满逐渐加剧的一年。这一年,一位开明领导人的突然逝世,点燃了全国民众高涨的民主热情。学生,这个在社会中扮演先锋的特殊阶层,毅然决然地自发组织,走上了街头,带着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呐喊着,控诉着,那个时代给民众带来的不满与不公。
首先,关于学生这样的一个群体,我是有话要说的。正如战国时期田子方老先生说的那样:"安往而不得贫贱哉"——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到哪里还怕会失去一无所有呢?学生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最无畏,最热血,最有可能去投身革命,最无所顾忌的年代:在下,无子女教养之累束;在中,无夫妻相敬之宾仪;在上,无父母赡养之义务。这样一个无拘无束,无累无缚,半知无畏的年纪,却被当下的那个时代,赋予了无比的希望与责任。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当世界需要变革的时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总是不自觉地被推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
不幸地是,在六四学潮失败以后,我们的政府更加深知,让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小市民走上街头去闹革命,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只要一息尚存,即使是一碗饭,一杯羹的拥有,也可以让这样的人顾虑重重而摇摆不定。但是,学生这样的一个青年团体,只要在培养之时,加以打压和抑制思想的觉醒,将了解世间真理与正义的时间人为性地滞后,那么对于其政权的稳定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即使是那些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在逐渐拥有自身所需和逐渐感受到了生存压力之后,早已无暇顾及“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样的问题。那就更不用说,那些功成名就,需要养儿育女的人们,你又怎么去要求他们舍弃自己的一切,走上街头,为了全民暂时"看不见"的利益,砸烂自己的所有,去构建理想中的新世界呢?所以,这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内因是一样的:即将失去一切乃至整个生命,就会让人变得无所畏忌。想想现在很多游行和抗议,绝对不乏青年和老人的身影,这样的组合又怎么不让一个时代感到心酸,但恰恰就其合理性,是不容我们去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