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掐丝珐琅器,是一种以铜为胎(也有用金银做胎的,但极其稀少),在胎上再用细铜丝掐出各种花纹,然后将珐琅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景泰蓝浑厚,绚丽,具有富丽堂皇的气派,非常适合贵族阶层的审美情趣,至明代景泰年间广泛流传,并以蓝色为珍,故名景泰蓝。 至于景泰蓝究竟起源何时,国内并无统一定论,但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起源于元代,于公元1 3世纪末随元代蒙古族统治者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通过中国历代艺人们的努力,融合了中国的瓷器,铜器,漆器,织锦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又注入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逐步完成了由阿拉伯文化向汉文化转变的全过程,而在明朝景泰年制作工艺成熟而盛行。明景泰帝对景泰蓝特别偏爱,宫廷陈设物,装饰物很多都是用景泰蓝制品。所以有行内人将明朝称为景泰蓝的“成器”阶段。成化帝继位后仍继续烧制,所以明朝以景泰,成化两朝景泰蓝烧制最多,后来明朝的诸位皇帝虽有烧制但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景泰,成化相比。而万历后的景泰蓝制造极少,现在很难看见了。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到了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