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想收藏一套景泰蓝老茶具,可多年寻觅未有其果,这几件茶具不成套,但都还小巧耐看。 景泰蓝,又名掐丝珐琅,今天的我们可能认为它们是我们传统的艺术品,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它不是,它是一个外来品种,一个外来的文化。这种掐丝珐琅技术大约于13世纪末经阿拉伯传入中国的。它以青铜为胎,将铜丝根据设计掐成各种图案,然后用镊子将其粘在铜胎上,再用各种珐琅质(一种釉)涂成花纹后烧结打磨而成。其工艺极其繁缛,是工艺美术行业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工艺。景泰蓝造型优美,图案华丽,色彩鲜艳,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与其他外来的东西一样,一旦进入中国,它就一定要有一个中国的名字,于是他们被称为“珐琅”,其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洋味”,一听就不是中国特产。“珐琅”在元代就进入了中国,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喜爱。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同“珐琅”这种艺术品种,是源于那时候的文人认知,当时的文人们认为这东西太花哨了,不含蓄,比如说汉民族的文人喜欢梅花,那还得是枯梅,一个树枝上就那么一朵两朵的,最好还得是半开不开要死不活的才合口味。所以对“珐琅”这种穿红着绿,五色乱目的外来玩艺不感兴趣,评价也一直不高。曹昭(元末明初人,著有《格古要论》三卷,囊括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就曾经说过:这东西五颜六色,太俗!文人的清供里没有这东西,文人不玩,自然要影响大众口味。 直到明景泰年间,由于景泰帝对掐丝珐琅的偏爱,皇家的重视,它才开始发扬光大,声名鹊起,使它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非常通俗易懂,又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说来也有些奇怪,在中国的古代工艺品中,绝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的:瓷器,有官窑也有民窑;玉器,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而景泰蓝这种独特的艺术品种,自从明初工艺成熟后到清末同光中兴之前一直是宫廷独享专用,没有走入民间。 直至晚清,破落的皇宫贵族们由于皇粮短缺,不得不将皇帝赏赐的景泰蓝拿到市场变卖养家糊口,这东西才得以亮相民间,而曾是皇家奴仆的景泰蓝工匠们,也由于皇家不再使唤而纷纷回到民间建厂建商号制造销售景泰蓝。那时候北京,扬州,广州这些地方才开始有了一些生产景泰蓝的字号,被宫廷垄断多年的掐丝珐琅技艺终于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 清末民初的景泰蓝,它的特征,我们今天看来非常明显,由于铜的稀缺,所以它的胎(景泰蓝是以铜为胎)一般都非常薄。材料及工艺精细程度虽不能与明代及清乾隆时期相比,但在某些方面的确也有进步。比如说掐丝就要比明及清乾隆细,用功以弥补材料上的不足。由于胎薄,所以晚清民国制作的这些景泰蓝上手非常轻。 我这几件茶具不成套,应该是清末民国时的物件,均以传统的四季花卉作装饰,各式花儿伸腰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五彩缤纷。这除了茶叶罐上手轻薄,其余几件用料还算足。尤其喜欢那件盖碗和糖罐,做工精巧可人。清末民初的景泰蓝不太贵,几十刀就能买到器形优美,掐丝精美的物件,只要遇见自己中意的,价格又合适就愿意买上一两件玩玩。 相关博文: 我的藏品:饮具(一)锡器(图文) 我的藏品: 饮具(二)广彩(图文) 我的藏品:饮具(三)漆器(图文) 景泰蓝老茶具: 茶壶 盖碗和糖罐
托盘 茶叶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