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桃符更新。不知不觉中春节又到了,春节俗称“过年”。传说在上古时代:夏时叫“岁”,周时起才开始叫“年”。最初的“年”就是以农作物的生长成熟的时间为周期,谷子一年一度的成熟了,人们做感谢五谷丰登的祈天活动,又有喜庆丰收的意思。还有传说春节时有怪兽来到人间,人们用鞭炮来驱感鬼邪以期吉祥平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常常因地域的历史文化不同而不同。但“过年”这个传统佳节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只不过在一些枝节礼数方面各有特色。
过年不只是隆重热闹,而且是有很多讲究的。春节是从每年的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罢才算结束。作为春节序曲的腊八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喝着热气腾腾,五谷喷香的腊八粥时,过年的话题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开始“忙年”了:裁新衣,杀年猪,做豆腐,磨汤圆面,炒瓜子花生,办各种年货。过小年,送灶君,扫门庭,给孩子准备压岁钱等,最为隆重的当然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到了正月还有拜年,走亲访友,逛庙会,耍龙灯等民俗活动。
很多年没有和家里人一起过年了,于是年夜饭就成了脑海里一道挥之不去的纠缠。记忆中的年夜饭总是在父母家中吃的,远在外地工作的我们很早就安排好工作,家务回到父母身边。老少三代,晚五时便开始收拾桌子,摆放菜肴,冷菜热菜一大桌,真不知父母是从何时开始准备才弄得出如此多的美味。一家人边吃边谈,说着些陈谷子烂芝麻又引人发笑的往事,甚至有父母们孩童时的趣事。我们姐弟的孩子们有时听不懂,也跟着问些让我们发笑的问题。吃的并不是山珍海味,却让全家人感到愉悦。那一夜,其实我们不在乎吃什么,只在乎身边一起吃饭的人。
春节有着许多的民俗,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在这些民俗中,我最喜欢的是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新春伊始,那春联是一定要贴的。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大家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或多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又称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的特产,是我们特殊的汉文字派生出来的产物。
汉字是单字,一个字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一个字一个形状,一个字发出一个音,这就为对偶创造了条件,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春入春天春不老
福临福地福无疆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精确,细腻,丰富的语言之一。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语种能有我们对联这种修辞和音韵?是否还有别的语种有如此功能?泰语?日语?韩语?好像这些语言 都已经不在乎声调平仄了,而对联是要讲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
而今的春节,有些民俗已渐渐被淡忘了,城镇的很多人已不贴对联,不挂年画了。春节逐渐成为一个悠闲的,长长的假日,连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好多人也改由饭店操持了。过去的无法挽留,变化是必然的。可春节的风俗在我心里扎了根,我固执的怀恋着和它的约定,这是一种浓浓的扯不端的情愫,无论多少年过去,也无论我离开那片土地多少年,我的心依然恋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