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我的藏品:飲具(一)錫器 自己開始了解並收藏廣彩瓷器是從一件盤子開始的,那還是兩年以前,自己當時對青花,粉彩瓷器興趣比較大,但對廣彩瓷器沒啥認識。那一年夏天,我們自己住的這幾條街道作一年一次的社區“garage sales”,就在家門口,自然要出去看看,轉來轉去到了一小攤邊,看見一紅紅綠綠的盤子,典型的中國傳統裝飾,構圖是用花邊圖案開光,在開光的空格內繪以古裝人物,彩蝶花鳥,色彩濃艷,鎏金華貴,構圖完整,和諧。物主叫價五刀,最後我以兩刀買下,自己知道拾了一“小漏”,心中暗喜,但裝作若無其事的追問這盤子的“歷史”,這位女子說她也弄不明白,是她父母的東東,父母都過世了,剩下這些舊東西沒人待見。 回家後,就急忙找資料惡補,慢慢的對這個特殊的瓷器品種有了認識,也喜歡上了這類瓷器,只要有機會就買上那麼一兩件。這套廣彩茶具,是我在一次“Antique Show”上淘來的,當時看上這套瓷器,主要是看上了這件茶壺。其實在收藏廣彩瓷器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我見過不少的茶壺,但都沒出手,主要是廣彩作為當年的外銷瓷,數量多,質量上也是良莠不齊,很多太過粗糙,沒啥收藏價值。這件茶壺讓我眼前一亮,首先是它的造型就很獨特,它是一高大的執壺,與我們常見的造型小巧,清秀飄逸的中國傳統文人茶壺在形制上有明顯區別。中國傳統文人喜愛的茶壺,多為造型精雅靈盈,紋飾疏淡委婉,這些文人茶壺美得在壺上似乎可以看到抽象的形線運動。這些經過藝術手法而設計出來的,清麗脫俗的造型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 而這隻壺,高大的造型仿佛就在直白的告訴世人,我就是一泡茶的壺哈,沒啥其他用場!還有那壺蓋也是又深又大,這種如此之深的壺蓋,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看見。壺上的紋飾確實是典型的廣彩花蝶人物紋,造型規整,釉水溫潤,紋飾繪工流暢,發色沉穩,器表包漿老化跡象也很是自然,典型的清同治老物件。 再一細看壺旁邊的兩套帶有西方咖啡杯風味的茶杯茶盤,我一下樂了:那茶杯上的母子圖,畫中女子髮髻高聳,臉龐豐滿,端莊穩重,衣帶飄然,中式裝扮確分明又長了一個洋人大鼻子。看着這不中不洋的茶壺,半中半洋的茶杯,這明明就是當年西商或外洋來樣專門加工的器物,也可能是歐洲商人拿來的圖案模式在中國訂做的。此件廣彩茶壺器形是為適應歐美人士的口味而製作的,而那茶杯上的圖片為什麼畫成那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畫工按自己心目中西方人模樣而畫上去的。我這一套茶具,保不齊還是當年中西文化交流留下的一點點小小的物證呢,咱可得好好保留哈! 有相當的一批外銷瓷就是現在的中國人見了都不會認得:比如說那種雖然為中國器形但紋飾完全是外國風格的物件,還有那些雖然出自中國,但器形也好紋飾也罷都是西方風格的器物,按今天的說法,這些都屬於當年的來樣加工。 中西文化碰撞時,我們會發現很多差異。那麼多外銷瓷,好多在直觀上我們就不認為那是中國的文化。這種文化是由西方人帶入中國,而後又被返銷出去,而中國本身並沒有保留這樣的文化。證據就是:大規模的中國瓷器持續出口到歐洲和美洲貫穿了16,17,18到19三個多世紀,(從明代嘉靖年間至清代末期),出口到西方的瓷器據保守估計也有幾億件,現在收藏於歐洲,美洲各大博物館及許多西方私人收藏家手中精美的中國古瓷器,就是這段歷史最直接的物證。 可是,在十幾年前的中國所有的博物館中,都很難見到這種外銷瓷,那麼長一段歷史,那麼大的出口量,可中國自己的博物館居然沒有什麼藏品,真的令人不可理解。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幾二十年,國內有一些博物館已經開始收藏中國當年的外銷瓷了,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都有了外銷瓷藏品。了解中國陶瓷,外銷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章節,而廣彩瓷器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銷瓷。 總的來說,廣彩瓷器的產生,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它和外銷的關係極為密切,是在中西方貿易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求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繪陶瓷品種。它的生產是為了外銷,所繪彩繪亦是適應外商的需要和所好。它既有中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當年曾經銷售遍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傳播中國特有的陶瓷文化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相關博文: 1,我的藏品:飲具(一)錫器 2,被遺忘的明珠——廣彩(圖文) 3,一段輝煌的瓷器外貿史
兩刀淘來的清同治廣彩盤,從它開始了我對廣彩的了解
清同治廣彩茶具
西式風格的茶壺
又大又深的壺蓋
西方咖啡杯風味的茶杯茶盤
茶杯上的高鼻子“母子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