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网看博客,突然见一网友名为“醉里挑灯看剑”,令我感慨,久违了,辛弃疾,久违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最喜爱的南宋词人,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词集就叫做《稼轩长短句》,在词的成就上,他和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形成了七八百年来一个最大的词派—“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现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那一年已是“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12年之后,也是他的故乡沦陷在金国手里十二年有余。在他二十二岁时,曾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参加到耿京领导的山东,河北二十五万起义军的大队伍里去,和南宋朝廷联系,计划归顺南宋朝廷。虽然遭受耿京被杀的挫折,但辛弃疾率领只有五十余人的小分队活捉叛徒张安国,重新集结一万人渡江南下至建康。在他渡江南下后,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向宋高宗赵构上了《美芹十论》,也就是抗金,收复失地的十项规划。后来又向宰相虞允文上了《九议》,也就是对金斗争的九条建议。还两次上奏,主张严守淮河和动员淮南人民。可是《十论》《九议》和“两奏”均泥牛入海,皇帝,宰相不采纳。后来,辛弃疾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了一直“飞虎军”,但是他始终没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雪靖康之耻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出官场去过田园生活:“却将万字平戌策,换得东家种地书”。 第一次读辛弃疾的词是在小学时期,那时我们除了“老三篇”和“语录”外基本无其它书可读,可又非常爱读书,只要能得到一本带字的就囫囵吞枣,也不管懂与不懂。我已经忘了我是从哪里得到那本有着辛弃疾词的书,也忘了那本书的名字,想必那本书是文革中烧书后的漏网之鱼,也算得上是劫后余生。这些书在当年均是“封资修”,居于禁读之列。我不懂那首菩萨蛮中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中的郁孤台在哪里,也不知道那一弯江水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泪水。这些在当时对仅几岁的我太深奥。可那些烟水迷离,横绝古今的词句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此爱上了《稼轩长短句》。 可随着后来读书,成家,出国,学习工作,到现在什么样的书都随处可见,再也不是无书可读的岁月了,可自己读书却越来越少了。如有时间多半上网读新闻,读网友们的博客,书是不怎么读了,更不要说读“苏辛”了。 我们所处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希望阅读能“九分实用一份人文”,希望读书的功能能立杆见影:例如读了财经的书就能够马上投资;而读了股票的书,明天就可赚钱。而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阅读几本有诗情画意,人文气味较浓的书真是少了,我自己也一样,虽然依旧喜欢那些字字珠玑,或缜密典丽,或壮怀激烈的诗词歌赋,可已是很久未认真读过了,真是久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