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四”有太多想要说,却说不出口的东西。虽然那个年代并不属于我,却由于天性的好奇,以及对于“禁忌”的抵触,造就了我非要把那段历史弄个明明白白的决心。
第一次听说六四,恐怕是在中学时代,隐约记得从某个同窗口中得知了这场曾经轰动一时的学生运动。当然,那时的记忆顶多是停留在“极少数人煽动的反革命运动”,并且得到了历史教科书的验证,虽然短短数言,但是给我幼小心灵留下一个“非白即黑”的阴影。直到上了高中,偶然一次,和父亲谈起了六四的经过,才有了对于六四不同的印象。记得父亲说过,六四是一场爱国的学生运动,最终由于政府的武力镇压而付之一炬,有传言,当时在天安门广场上死了很多人。那时,正值血气方刚年龄的父亲,也曾想乘火车去天安广场声援正在为中国民主事业牺牲着的学生,可惜由于全国铁路交通已经开始实施禁运,父亲最终没能去成北京。现在想想,如果当年父亲搭上通往北京的列车,那么我们这个小家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呢?
到了大学,自然少不了与同学间三五成群地讨论历史,飘飘然地发表那些自以为成熟的见解——标新立异是我那个时代吸引众人眼球的利器与法宝。当然,对于六四的认识和争论永远都雀跃在道听途说之中,很难有人有“合法”的途径去了解那段其实离我们并不算太远,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历史。现在回想起大学的光景,其实更多的还是迷茫与压抑,对于政治的接触完全是停留在课本里某某思想与理论的篆刻似的教育之中,丝毫没有质疑和自由发挥的可能。政治辅导员的监管和教育也是时刻在提醒你,只有遵守规章制度,才可以顺顺利利地毕业,然后被一股脑丢进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没有人会告诉你所谓的生存之道究竟是什么。
可能是冥冥中的某种安排,大学毕业之后,我就稀里糊涂地随着留学热潮出了国,远渡重洋,漂泊异乡,只为继续我的求学之路,但是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追求,我仍然是不太明白。可能习惯了机械式的人生,已经忘了为什么要去问为什么吧。可是,留学生活给我带来的震撼,绝对不亚于了解男女生理构造之不同所带来的满脑空白。我看到了更多周围的世界,也听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当我回头望去自己所经历的年代,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未曾活过一般,究竟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让已经无所适从的我,感到了更加的迷茫。在这种冲击中,我试图从过往的历史和文化中找到答案,特地在图书馆里申请了一间小隔间,在闲暇之余,大量地阅读民国建立以后的杂志、文学、传记和历史概况,对于49年建国前后的历史也是很有兴趣,随着时间和阅读量的积累,我终于可以稍微安心地去面对自己生存的时代,它历经了种种风雨,才走到当今的这个时代,虽然有着许多不敬如人意的地方,但至少,我可以平静地去看待这种反差。可是当更多的阅读与了解,涉及到六四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没有感到迷茫,充斥着我的,更多的是愤怒与不满,然后随即而来,便是无比的悲伤。我爱我生存的这个时代,因为它带给我平静与和平,让我可以不用苦于战乱、亲人分离的痛楚。同样的,我也恨我处的这个时代,因为它不能给我所想要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可能就仅仅是想摆脱掉某种束缚,某种心中时刻存在的恐惧吧。
可以说,六四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一段我不曾经历,也没有资格去评价的一段历史。只是在当时,学生对于自由和理想的那种追求,甚至不惜自己生命而付出的满腔热血,实在很难不让人为之潸然泪下。虽然后人对于这场学潮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与非议,但至少这是一段值得我们去铭记的历史,并且它也深深地影响了生活在那个时代以及那以后的无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