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老城区,新城区的街道宽阔许多,一些现代化的豪华酒店、住宅以及政府机构都建在这片区域。 哈瓦那有一条叫马拉贡(Malecon)的海滨大道,初建于1901年,长8公里,弯弯曲曲贯穿整个新旧城区。大道西面有部分是海底隧道,叫Tunel de la Habana,东面部分才被称作马拉贡,是防波堤的意思。 大道的一侧是色彩各异的新旧楼宇,另一侧濒临大西洋海岸,150多公里海的对面,就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司机介绍说,夏天时这里的海浪很高,浪花常常越过大堤溅到路面上来。1959年后,大量古巴人就是从这里逃往美国。据说仅1959年到1962年的三、四年间,就有约25万人跑到迈阿密。 这条海滨大道也是哈瓦那人喜欢休闲运动和谈情说爱的地方。每到傍晚,长长的大堤上到处都是拥依的情侣身影。 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造型精美的古巴民族英雄纪念碑,以及西班牙殖民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美国留下的遗迹。这里仿佛是一条长长的露天博物馆,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古巴近500多年风云变幻的历史。 这是古巴独立运动的先驱马赛奥的纪念碑,坐落在海边大道最繁华的中段。马赛奥是古巴人民最敬仰的民族英雄之一,一生戎马,最后战死在哈瓦那。只见高高的碑座上,这位黑人将军骑着一匹激腾的战马,面向古巴,背对大海。有人解读这种设计是表示了将军对美国的蔑视,也有人说是表明对祖国大地的关注和热爱。据说他也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偶像。 这是古巴的另一位独立先驱马克西莫.戈麦斯.巴埃斯的纪念碑,在十年战争和独立战争中,这名军官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些美国人当年修建的豪华酒店和赌场等娱乐场所,古巴革命胜利后全部被没收充公,后来也因疏于管理年久失修很多都已日渐荒废,如今看上去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奢靡气息。那时美国人投入大量资金,希望在马拉贡开发另一个拉斯维加斯,将整个哈瓦那变成自己寻欢作乐的后花园。 司机说,在巴拉德罗的Downtown,也有美国人当年留下的大片豪宅。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当即续订了第二天的行程。 著名的“国家饭店”,也是美国人于1930年建起来的,坐落在海滨大道风景如画的路段,是当时加勒比海地区最豪华的酒店,因而成为当年美国的那些百万富翁、各界名流以及古巴内阁要员们经常出入的地方。这个建筑基本保护的很好,如今也是外国政要、国际名流入住的地方。不久前,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古巴时也下榻在这里。 美国和古巴断交长达52年后,终于在2014年12月恢复外交关系。这是建在海滨大道一侧的美国大使馆。由于坐在疾驶的出租车上,没能拍到使馆建筑的正面照片,只抓了一个侧面,好在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倒是清晰在目。 哈瓦那国家体育场 坐落在新城区的革命广场,相较于老城区的几个著名广场,显得无比宽敞和空旷。广场建于1959年,面积72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00万人聚会。初建时叫人民广场,后来改为革命广场,曾经是卡斯特罗经常发表讲话的地方。来古巴之前就听说了哈瓦那有个类似于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革命广场,到了才发觉原来是天壤之别,无论是周边建筑还是人流量都无法相比,也许是性质相似吧。 这里是古巴政治权力中心,周围的几栋大厦都是政府的重要机构。 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何塞.马蒂的纪念碑,高142米,是哈瓦那的至高点。纪念碑前是一尊何塞.马蒂17米高的大理石坐像。值得一提的是,该纪念碑始建于1953年巴蒂斯塔的执政时期,却于1959年卡斯特罗统治的社会主义时代完成。 何塞.马蒂被称为古巴的“革命精神之父”,他也是出生在一个西班牙殖民者的家庭,但自懂事起就开始加入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队伍,后来更参加了反抗美国在古巴军事干预的一系列活动。他经历过流放、监禁,一生在颠沛流离的坎坷中度过。除了革命者身份外,何塞.马蒂还是一个很著名的伟大诗人,他的很多诗作和散文在世界广为流传,更是激励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力量。在哈瓦那城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塑像,连国际机场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一个被两个截然不同性质朝代的政府共同视为英雄,由此可见他在古巴人民心中的高尚位置。据说卡斯特罗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很受何塞.马蒂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特别是他的反对强权与霸权、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为卡斯特罗树立了榜样。所以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罗立即封他为“国父”。有人拿他与中国的孙中山先生相比,因为无论是长相、经历或精神,两人都惊人相似。遗憾的是后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何塞.马蒂那样的尊敬和爱戴。
这是古巴的内政部大楼,类似于中国的公安部。据说美国出版的旅游指南居然公开称这里是“古巴最神秘、最邪恶的组织”,让人忍俊不禁。大楼正面墙上有切.格瓦拉的巨幅简易壁画。 一路走过来发现,尽管古巴人的英雄主义情结非常浓厚,但真正世界著名的民族英雄只有切.格瓦拉,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切”(Che)。暂且不论其共产主义信念是否正确,但他对信仰的那种执着追求和付诸实践的精神令人敬佩。坦白说,我看过他的经历后十分感动。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在哈瓦那,“切”的身影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那张戴着贝雷帽、留着小胡子、闪着坚毅目光的熟悉脸庞。英雄主义没有时代性,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英雄,因为人性根本不能固定历史的良性循环,唯有通过不断改造、更新才能进步发展。由于社会上的犬儒主义总是占绝大多数,因此需要呼唤英雄主义。记得有一次去意大利罗马人民广场参观,正赶上当地的一个大型民主集会,当时就有很多民众挥舞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旗子或牌子。我相信这些民众并不是冲着他的共产主义信仰,而是期盼“英雄”来挽救当前的政治乱局。所以,“切”的名字和头像,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文化符号,激励着无数有理想、有抱负的“英雄”来改造和创造历史。 这栋同样有着巨幅画像的大楼是古巴的邮电部,画中的大胡子是卡米洛.西恩富戈,他与卡斯特罗、切格瓦拉并称为古巴革命“三巨头”。他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年仅27岁就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因飞机失事坠海而失踪。 这是古巴的革命武装力量部大楼(相当于国防部)。古巴的党总部,以及卡斯特罗的办公室等重要部门都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一一去寻找了。 从图上可以看出,古巴的这些政府办公大楼的外观都非常普通,据说里面的各种设施也十分陈旧简陋。以前看过相关报道,说古巴的各级政府办公楼都相当普通,有的甚至破败不堪。另外,古巴的官员也没有特权,工作和生活都同样简朴。即使部长级别的官员也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没有警卫随从,更没有前呼后拥。由此可见,卡斯特罗兄弟领导下的古巴,其实并不同于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是国情不同还是主义有别,令人深思。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2012年3月28日,当时的教皇保罗二世曾经在革命广场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弥撒,约有30万的古巴人挤满了整个广场。国家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领着多位部长端坐在前排,与众人一同领受上帝的祝福。 这是我从网上搜来的当时的盛况照片,并经过了重新组合,特此感谢!从图中可以看出,卡斯特罗兄弟都亲自接见了教皇,并且满面恭敬。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途径一个比较繁华的闹市区 经过一个比较大的国营商场时,我让司机停下来,下车进去看了一下。这是一个三层楼的建筑,装饰极其简陋。入口处有几个不大的专卖店,其中我所知道的品牌只有“Adidas”。走进商场立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里面的光线较暗,摆设也非常简单,货架上的商品单调,而且都很陈旧,看上去灰蒙蒙的,完全没有现代商场的那种琳琅满目的感觉。里面的顾客不太多,售货员也都三三两两漫不经心的地在柜台里东张西望。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影子。我不好意思拿出手机拍照,直到离开时才慌乱拍了两张。 这是坐落在新旧城交界处的“哥伦布国家公墓”。我们是路过这里,并没有停下来参观。经过这里时,司机也简单介绍了一下,但我当时没有仔细听懂,只随手拍了这张照片。回来后经查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世界知名的墓地。据网上资料记载,该墓地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有32条街道,里面还有公交车通行。公墓建于1871年,为了纪念哥伦布而得名。145年来,无数的达官贵人和百姓都在这里安息,各种墓地、墓碑、墓志铭,静默无声地记录了古巴历史上的沧桑巨变。 沿途还看见一个“中华总义山”的门牌,不知这里是否唐人街。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计划去唐人街参观。 我们让司机找一个游客较少,环境清静,有当地特色的餐馆吃饭,于是就到了这里。司机说,他经常带客人来,而且反映都很好。 没想到的是,进门后迎面看到橱窗上贴着一个很具中国传统的倒“福”大字,旁边还有一个中国挂历,而餐馆的老板、厨师和服务生均是当地人。由此可见,中国人是这里常客。 受西班牙人长期影响,古巴的餐饮基本都很西化,只是在与本土特产相结合的地方稍有变化,其中也有吸收了亚洲人的米食传统,比如将黑豆饭作为主食。我特别点了一份鸡腿黑豆饭,端上来才知道原来这么简单,味道也一般。 紧紧巴巴的哈瓦那一日游,就这样骑马观花结束了,赶回巴拉德罗时已经超过晚上7点,比预约的时间多了一个小时。司机并没有怨言,当然我们也付足了小费。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