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焉》近来流行,竟有洛阳纸贵之说,评论也如潮,不得不看。这几天在网上匆匆看完,欣赏之余,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好象作者还没把最关键的话说出来。 书里写了三代人,老革命、老知青和今天的中年人,通过他们的经历点出了专制体制的残暴,对专制体制的不满在三代人间是相通的。但是,这三代各自的信仰其实是有差别的,什么是我们今天社会应该追求的信仰(理想),作者并没有点出。 其实在这三代前后还各有一代,此前的一代就是那些解放前留洋回来到北大清华当教授那些人,他们体验了西方文明,并且希望将这种文明精神传播于中国。但到解放后基本就没什么大作用了,所以他们的精要老知青们也只能在旧书上看到,而再后边的人就只听说过而已。 到了老革命这一代,其实已经是带有旧烙印的革命者了。旧烙印的知识使他们能与新制度进行比较,而悟出一些问题,有了比较,就有了“还不如国民党呢”的感慨。他们正如书中所写,处在否定自己和曾经的事业的尴尬境地。 而老知青这一代,是有着强烈理想主义却没什么合理信仰的一代。他们中的遇罗可、张志新等,包括到后来的西单民主墙中的一部分,其实并没有什么马列之外的信仰。他们与统治体制的矛盾在于他们认为统治者违背了马列原则,他们的知识深度和基础只不过是马列著作而已。他们的伟大不在于他们的知识和信仰,而在于他们的勇气。他们认为统治者违背了马列主义而以死相谏,他们与其被称为思想家,不如被称为勇者。 到了如焉这一代(“八十年代新一辈”),特别经历了六四以后,就犬儒主义当道了,多了不少实用、小资,减了许多理想、主义。此中的如焉更不是“愤青”类型,而竟使她也不得不睁开眼睛看到这个制度的问题的,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和知识(这是老知青一代所追求的),而是她的家传小资情调和脱俗心态,是一个女人、母亲的一些基本思维。为了维护女人、母亲天性中的责任,一个与世无争的弱女子敢于对抗她的环境。她并非大智大勇者,她有的却是人类社会最朴素最合理的信仰:人道主义。在这一点上,其实老知青这代并不理解,并有居高临下之心态。即使同代人中也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缘的。这一代,用王朔的话说叫无父无母的一代。许多人不是由父母领大的,他们的童年里父母天天在革命,不曾有过太多的家庭亲情,又哪里生出人道主义的精神。为此许多人都曾发誓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没有亲情的童年,许多人的人道主义体验也都是自己当了父母后才渐渐萌发的。 而这最后的一代则是今天爱猫爱狗爱享乐的孩子们了,他们也许有他们将遇到的许多问题,但他们毫无疑问将比前人更接近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信仰:人道主义。这个信仰并不需要高深学问,也不需要通过为理想而牺牲来理解,它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它片言只语地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西方却是其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石,也是最早海外归来那些教授们希望在北大清华传播的内容。 六、七十年过去,我们又转回到了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