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探亲时去看朋友,我前脚告辞,后脚朋友的爸爸就问:“她在美国干什么呢?”朋友答:“在图书馆工作。”老人愤然:“中国就没有图书馆了吗?!”意思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何必去美国?朋友当笑话讲给我听,当时让我语塞,一时无言以对。
探亲结束,回到图书馆继续上班。几天之后我反应过来了,我其实有话回答那位老爸:虽然我不能说中国“没有图书馆”,但我现在工作的图书馆,与他脑子里的图书馆,可以说基本上不是一个概念──功能很不一样。
我在一个公立图书馆工作,就是那种每个城镇都有一个的草根图书馆。据我观察,美国的公立图书馆主要有四项功能:
第一是信息功能。提供信息本是所有图书馆都有的功能,但区别在于“信息”的范围。在中国时,我似乎只有在读大学期间、在寻找历史的时候才去图书馆,心宁气定地坐下来“钻故纸堆”,坐冷板凳。而在一个从编目、检索到出纳全部电脑化的图书馆里,你就像来到一个信息的大集市,过去现在将来、历史新闻预测,都在这里了。这是纵向去看美国公立图书馆。
横向去看,相对于“图书之馆”的概念,公立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了IT业各种新产品、新软件的重要演练场之一,所藏者早已经不单单是书了。除了书架,图书馆里最多的东西要属电脑,这些电脑全体时刻呆在网上,供读者免费使用。近些年来,一个悄然却强劲的趋势,便是很多专业资料库、数据库都上了网,很多大部头参考书,也都有了电子版。图书馆里的电脑,便逐渐连接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资料库,和电子书,由图书馆付费,供读者免费查阅。各图书馆之间,又有很多地区性的并联,信息共享,所以我们与其他很多图书馆的查询系统都是联通的,让你身在一馆,便可把握多馆,真正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啦。
当地居民有任何信息方面的需要,都可以先奔图书馆。每一个专业图书馆员都必须熟知查询各种信息的各种渠道,你可以一进门就把自己的问题甩给他们,上天入地,不给你找到答案,他们不能算完事。
第二是教育功能。在我过去的概念里,图书馆与学校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井水不犯河水。而美国的公立图书馆,与当地公立中小学校是井水通着河水的。图书馆会根据各学校布置的阅读作业去购买图书,学校则会根据图书馆现有的信息系统给学生布置作业。老师们常常特地把学生撒到图书馆去,让他们向图书馆员学习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去作某项“研究”;图书馆则对本城内哪所学校布置了哪项作业都一清二楚,时刻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和同事们一道,常常迎候这些学生和这些作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次被他们的问题难倒过。
第三是娱乐功能。公立图书馆的图书,分为非虚构和虚构两大部类。所谓虚构类,就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小说了。图书馆每星期都贴出本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供读者在借阅时参考。那榜上的很多畅销小说作家,名字已经成了一个品牌,很多读者是冲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名字、而不管书的内容去追着阅读的。图书馆的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各种畅销榜、按照对本地读者脉搏的把握,不停地购进这些小说“以飨读者”。在满足大众通过阅读而娱乐的意义上,图书馆实际和电视台、电影院是同类。
更何况,除了书刊之外,图书馆还提供大量录音带、录像带、DVD、音乐CD等等娱乐产品呢。
[美国娱乐业,实在是一个运作得相当成熟的巨大产业──我是以图书馆为起点,渐渐感触到这部巨大机器的运作的:一支数量很大、同时也相对固定的畅销作家队伍,在来自读者和出版社两个方向推力的作用下,定期推出畅销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又被好莱坞改编成畅销大片,通过畅销演员们的表演,拓展到不一定接触过小说本身的各个角落的人群。转一圈下来,方方面面的不知成就了多少人,又养活了多少人。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第四是公益功能。作为市政府的一部分,公立图书馆是取资于居民、又服务于居民的。比如,为新移民举办免费的英语辅导班,为英语不好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入籍考试辅导,为家有幼儿的全职妈妈们举办各种活动;每年到了报税时节,和邮局一样,图书馆免费提供各种税表,等等。
每年夏天,我们馆都参加郡里举办的外国电影巡回展,每回得到五六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优秀影片,每周一次的晚上在图书馆的大会议室免费放映。好几部中国的好片子,我都是在这些巡回展上看到的。
馆里每年总得举办几次“各族裔文化节”,让各族裔来这里献歌献舞献吃献喝,“文化”交流。我就有一次被馆里督着,满华人社区打听谁会表演太极拳、谁会拉二胡、谁会跳民族舞什么的,可是那次我最终没找来能打太极拳的人,只好自己现蒸了一锅饺子去顶“中国文化”──幸亏大家吃上饺子就可以不计较更多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桑迪飓风那一次。当时全城家家都或长或短地断了电,学校也停了课,图书馆一旦恢复电力,马上就成为市政府安排的临时“日间避难所兼充电站”,供家里没电的居民来上网、充电、暖和暖和、亮堂亮堂。
与大学图书馆相比,公立图书馆所没有的,是藏书功能──几乎所有的书刊音像,过几年没人借阅了,就定期淘汰,给新书刊腾地方,十足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要说珍本、善本了,除了古典名著,这里连10年前的本都不多见。因此,馆里所有书刊都可以公开上架,随读者拿取而毫无顾忌──丢了、坏了的话,肇事的赔点钱就了账了。
习惯了热闹的美国公立图书馆之后,在我回到母校北师大的图书馆查阅期刊的时候,就失掉了置身图书馆的感觉;倒是在西单逛图书大厦的时候,才找回了在我们图书馆里的那种感觉:谁想进来谁就进来,架上的书五彩纷呈,全都是新的,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从早9点到晚9点,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文章评论
作者:jurisPrude
留言时间:2013-12-18 21:03:29
作者:nnews
留言时间:2013-12-16 16:47:04
介绍的有条有理。只是文中“公立图书馆”英文public library 一般译为“公共图书馆”吧?
作者:思聪老季
留言时间:2013-12-07 10:29:59
谢二龙博光临和评论。是同行?你的回帖倒让我想到另一篇文章了,回头贴上来。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你说的对,真的解释不过来。只好想:要是有谁非得觉得太阳从西边出来,咱也拦不住不是?
作者:二龙
留言时间:2013-12-07 06:09:12
上文中有一笔误:“极功尽利”应为“急功近利”。特此更正。
作者:二龙
留言时间:2013-12-07 05:44:54
赞!不用说国内同胞,即便是不少来美多年的华人,对北美图书馆及其功能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对于北美图书馆员这个职业(I mean professionals with MLS degrees)所接受的专业训练和工作的复杂性,他/她们可能知道的更少。记得一次和一位在北美的老熟人一道进餐时,谈及自己从事的职业,还没等我开口,那位老兄便说,“你们图书馆员这职业真个是清闲舒服,整理一下书,把书放回架上,再不就把书借给用户......” 俺当时只差没把喝到嘴里的茶给笑喷出来-说这话的仁兄居然拥有傲人的理科博士学位。后来发现,对这个职业误解的人多了去了。俺也就懒得去解释了,倒真落得个清闲。 也难怪,“唯物主义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们,眼里只可能有fortune 500以及少数几种高收入职业诸如律师,医师,企业高管等等...拜物主义和极功尽利只能让人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谢谢好文。
作者:hanks
留言时间:2013-12-05 05: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