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内一位朋友说,看我的文章不见浮躁之气,他觉得这是得益于我在图书馆工作,所以我得以“把文字的状态养得很好……”。
听到表扬当然很好;公立图书馆也的确是我来美国之后刻意选择的谋生饭碗。不过,要是把我的“不见浮躁”归功于我在图书馆工作,则是不知道一个公立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实际上会有多热闹啦。
我们馆是那类在全美国凡是个城市就有一个的草根性图书馆,算不上太了不起;难得的是运行得挺有活力、被利用率挺高。如果说,人们概念中的图书馆象个生意清淡的茶馆,置身其中可以修身养性的话,我们馆则更象个生意兴隆的酒楼,每天一开门就开始喧闹,前边出纳台传杯递碗忙着伺侯吃喝不敢稍有懈怠,后边技术部煎炸烹炒忙着炮制饭菜不能略有停歇。
我负责给馆里所有新书编目,工作量也是相当大,虽说下班之后就可以把上班的一切抛到脑后,但在上班的七小时里,我常常还真得拿出咱们中国人一个顶俩的干劲和效率来才能够用。在这样的图书馆工作,其实不容易养好文字,更不容易养好中文文字。我那“文字”,如果说有什么“状态”的话,都是下班以后在家里养的。
我们市人口不到四万,在新泽西州算个中型城镇。图书馆全年的经费是二百多万美元,藏书量约12万册,这个规模在新泽西州也算个中型的。
我是在这里工作了半年以后,才渐渐被它的长处吸引住的:敢情经营一个图书馆,跟经营一个企业差不多,办得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也就是馆长)是否乐于折腾。运行的好,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较好的服务和设施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越来越多的读者又成为馆里向各方申请更多经费的根据;更多的经费又保障了更先进的服务和设施;于是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保持这种循环要靠当馆长的不停地去张罗、去推动、去游说。
我曾经和前任馆长聊过经费的来源。据她说,我们馆里的资金来源大体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最主要的部分,是市政府每年下拨的财政预算,这是图书馆经费的基本保障,占全部经费的90%以上;第二,来自州政府的相关补助,这部分运气好的话可占5%;第三,来自各种基金会或组织提供的专款或奖金;第四,来自民间和大公司的捐款,这后两部分,运气好的话也可达到5%。
市政府每年给图书馆的拨款是二百多万美元,逐年略有上升,这笔钱是从当地居民向市政府交纳的地税里出的,帐目对全体纳税人公开。 图书馆里就有市政府全部预算的复印件,每年都有厚厚一个大夹子(我有一天好奇,搬下来看看,找到
“图书馆预算”一栏,赫然看见自己薪水的数字就躺在自己名字和头衔下面!)要是哪位纳税人嫌图书馆光花钱没干事,他就可以到市政府去参一本,鼓噪对图书馆经费的削减。勤勉些的馆长,每年都要忙活着向市政府宣讲,我们都为本地居民作出了哪些贡献、增加了哪些服务、借阅量又上升了百分之多少、所以需要何等的增加经费等等,常常也是需要讨价还价、据“理”力争的。懒一些的馆长,就可能不谋进取,得过且过,反正靠着每年市政府的经费,也够一个图书馆维持生存了,倒闭是不会的。当然,这样暮气沉沉的图书馆,他们的读者很多就可能跑到其他图书馆去了。
州政府的补助和各种基金也都需要当馆长的瞪大了眼睛盯着:什么时候可以申请什么项目了,你自己不盯着去申请就过时不侯,没人 按时给你送上门来的;自己图书馆符合哪个项目的条件,也是要自己动脑筋去自圆其说的,不然也不会有伯乐来识你这千里马,有时候甚至还得靠“够条件要申请,不够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申请”的精神。有一回,馆长居然把国会议员给说动了,从联邦政府的补助金里弄来五万美元,用于扩建馆舍。那天馆长从外边进来,一反平日里对部下的矜持,忘情地欢叫:“我们得到了!”吓了大家一跳。也难怪她这么激动,这项成功少说有两个意义:第一,物质上,她雄心勃勃的800万美元扩建馆舍计划又多了一笔钱;第二,非物质上,她再谋求市政府更多拨款、申请其他补助或捐款的时候,就都更有了说头:你看联邦政府都支持我们的计划了!
不过,近些年经济不好,州政府削减预算,很多与图书馆有关的项目被削减了,于是这种补助就比较难以申请到了。
各种民间和大公司的捐款,就更是要看个人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加上三寸不烂之舌了,相似于国内的事业单位上企业那里去拉赞助。企业赢利后回馈当地社会也是很常见的,当地的学校啦、医院啦、警察局啦、急救中心啦,都是他们的赞助对象,想必他们一次也给不了谁太多。我们附近的那家沃尔玛曾一次捐过5万美元来,这算是大手笔了。
热爱本地图书馆的一群人,还义务组织起一个叫做“图书馆之友”的团体。他们积极地、义务地发起各种无本而利的活动,旨在为图书馆筹措进项,谋求捐款,比如,每年四次将图书馆淘汰的书刊进行义卖;比如,操办瑜珈、气功教授班,参加者交费,老师却是尽义务的;等等。
附近有个穆斯林社团,曾给我们图书馆捐过好几拨钱,指名要买阿拉伯语和印度语种的图书和录像带,于是馆里光是印度语言的collection就有至少五六种,规模相当可观。后来馆长又盯上了华人社团,因为华人借中文书极为踊跃,让她觉得要拉点赞助会很有油水。可是她总也没能找到他们,已经跟我唠叨过两三次了“他们一定存在,可是在哪儿呢?”她让我也去打探,得到线索就告诉她,剩下的事由她去办。
受她传染,我也曾奋不顾脸地到处游说有钱的朋友、和可以找到的中国文化基金会,前前后后为图书馆争取来一两万美元,用于购买中文图书,给图书馆建立起一个数量和质量都相当有口碑的中文collection。一般是,每年两千美元,就足够我们这种规模的图书馆,把一个中文collection维持得相当不错了。
其他文章
一馆之见(续):接受捐书也得有钱才行
一馆之见:美国公立图书馆四大功能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师 (二)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师
难忘1976(一)
“四人帮”垮台的消息如何由官方传到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