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思聪老季  
姓名季思聪。然后就没啥合适词了。  
https://blog.creaders.net/u/8098/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师 (四) 2013-12-20 13:28:13

  师大女附中在文革期间改名为“北京第150中学”,以示与其他中学一律平等。到我们入学时,女附中已经改为男女合校。学校名称虽然改了,校舍和师资并不会改变。师大女附中当年集合了一群中国最优秀的中学教师,是他们让我获益终生。以我目前的日常生活,本来尚无闲暇从容忆旧,之所以要写下这个系列,实在是因为,斯人斯事让我难以忘怀。

 

之四:刘超尘老师 

  我相信,我的同学们人人都数的出几位难忘的老师,而在几乎所有人的名单上都会出现的,必定有刘超尘老师。他太帅了,太才华出众了,课上的太吸引人了,而且偏偏是他,因为患病而早逝于英年,让人痛惜无比。

  刘老师到了高中才开始教我们语文课,但还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对他很有印象。

  那时候,在教育部工作的父母去了干校,带走了上小学的弟弟。他们不想耽误我在北京,尤其是在师大女附中的学业,就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北京。而我们赖以吃饭的教育部食堂,大多数人员也已下放,在一段时间里,顾不上给家属做饭,我就在附近一家叫做“好省食堂”的包了伙。好省食堂坐落在我们上学那条街的路口,于是每天早饭时分,我便可以看到上班的上学的各色人们来去匆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脸肃穆的刘老师,穿着蓝色中山装,抱着用粉色绸子小被包裹着的一个小娃娃,目不邪视地一步一步从食堂窗前走过去——想必是在上课之前,他要把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送到哪个人家去帮他照看一天,那时管这种私人日托带孩子的方式叫着“托出去”。我当时虽然年少,却也知道双职工人家即要上班又要忙带孩子的辛苦,刘老师永远不变的表情和步伐,常让我感到一种老大不忍。

  后来看到谌容的《人到中年》时,我马上便想: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刘老师么?

  在升到高中二年级,得知刘老师是我们班主任的时候,饶是在初中的三年里已经习惯了各科好老师,我还是激动了好一阵。在战后婴儿潮一代中,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人数更是一个高潮,全年级共有14个班,而我们班何其幸运之幸运啊。我听说刘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怪不得啦,他讲的语文课,往往将全班的男生女生统统倾倒。
  印象最深不过的,是1975年春天,我们年级到北京郊区顺义县“植树造林”一个月。那次我们都住在当地村中的各位老乡家里,自备伙房,白天出去种树,晚上休息娱乐。北京郊区初春的景色是黄土为主,间有黄芽嫩枝,原本平淡无奇。然而,有广阔的天地,有最棒的语文老师,有被撒出校门的风华少年,天时地利人和,便激发了不少人的诗兴。很多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同学,那一次都写出了相当精彩的诗句。刘老师率众办了一份油印刊物,每天把大家的诗句打印下来,供全体同学欣赏,并亲自写了刊首语,说是“昔日诗坛门外汉,如今都是小诗人!” 诗坛啦,门外汉啦,在习惯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语境里,特别让人感到新奇和振奋,大家的诗作益发地让人惊喜交并,目不暇接。

  我形象思维特差,从小到大都毫无诗意,即使在那种群情高涨的情况下,也没能写出任何诗句。不过那一次,我也得到了刘老师的表扬:返回学校后,照例是要写一篇作文的,《植树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而我的这件事,是我们去挑水的时候把人家老乡的水桶掉井里了!急得发昏之间,来了一个女老乡,单枪匹马,安安静静,两下子就把我们一群女生叽叽喳喳束手无策的落桶给捞了上来——原来这捞桶,也是老乡们常见的专业活计。对她无比的感激之余,我便写下了整个经过。

  这篇作文被刘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讲。我写道:我们几个女生收工后,挑起水桶,“磕磕碰碰地朝井台拥去”……只见那水桶顿了一下,“便无声无息地沉了下去”。刘老师边念边对大家说,“想想她们组那几个女生都是小个子,所以这个‘磕磕碰碰’用得很形象”。在我的作文本上,刘老师在“磕磕碰碰”和“无声无息”几个字下边都划了两道红杠,以示赞许,并且还用红笔圈出了那个“拥”字,批语说,这个字“用得好!”没错,该用哪个字,我当时的确是琢磨了一番的,因为刘老师教过我们,一个动词,如果用得准确便可以让整个句子达到不凡的效果,所以值得反复推敲。而“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古时苦吟派诗人贾岛,作诗时不惜耗费心血,曾反复地琢磨:是“僧推月下门”呢,还是“僧敲月下门”?方成一首千古佳句。我得“推敲”出一个字,把我们几位全体出动去挑一担水的兴师动众体现出来。最后,我“推敲”出这个“拥”字,自觉再没有比这个字更准确的了。

  ……

  我没能学医,无力挽救刘老师的生命,唯一能做的,便是一辈子不忘他的教诲。当初没有料到自己的后半生将会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谋生,然而,用中文写作和阅读,至今都是我永远拿得出时间来做的两件事情。唯此方能报答我的语文老师们于万一。

  

 其他文章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师 (三)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师 (二)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师

 


浏览(1401) (0) 评论(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思聪老季 留言时间:2013-12-30 08:41:13
感谢SerenaCH光临和留言。抱歉未能及时看到您的留言,我说的年代是1971到1976。
回复 | 0
作者:SerenaCH 留言时间:2013-12-28 01:38:49
另外,你说的文革后期,大概是哪个年代呢?七十年代初?
回复 | 0
作者:SerenaCH 留言时间:2013-12-28 01:36:49
这样的好老师,只能说是空前绝后的了。你真的很幸运! 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他们其实是“民国风范"的保持者。可见在什么教育体制下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养深厚的好老师。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思聪老季
注册日期: 2013-11-19
访问总量: 55,50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生欲报而师不待” (下)——缅怀
· “生欲报而师不待”(上) ——缅怀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衣食住行的“美国顺序”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一馆之见(3):图书馆经费从何
分类目录
【阅读】
· 一馆之见(3):图书馆经费从何
· 一馆之见(续):接受捐书也得有
· 一馆之见:美国公立图书馆四大功
·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十月上榜新
【老家】
· “生欲报而师不待” (下)——缅怀
· “生欲报而师不待”(上) ——缅怀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回忆文革后期北师大女附中几位教
· “四人帮”垮台的消息如何由官方传
· 难忘1976(一)   
【生活】
· 衣食住行的“美国顺序”
· 乐居新泽西
· 谢绝地下室
· 颠覆八股的卧室概念
· 厚待厨房 礼遇厕所
· 桑迪日志
存档目录
2017-03-01 - 2017-03-01
2013-12-01 - 2013-12-27
2013-11-20 - 2013-11-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