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忌是我现在最喜欢的金庸小说男主角。
这么说是要冒巨大风险的。因为张无忌一直是金庸小说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代表了金大侠转型时期的思想。很少有人真正喜欢他。
估计读到这个地方,已经有不少令狐冲、杨过、萧峰、郭靖等英雄的粉丝们气势汹汹,到处找砖去了。
的确,张无忌没有令狐掌门那种潇洒豪气和无拘无束,没有神雕侠的聪明俊俏和痴情狂放,也没有乔帮主那种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完美大英雄大豪杰气场,更没有靖哥哥沉稳淡定和那种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相反,张无忌性格懦弱、犹犹豫豫。大事上没有什么主见不说,感情问题上也拖泥带水,长期在赵姑娘和周姑娘之间变来变去,最后才弄清楚自己的真爱。更让人着急的是,此公完全没有事业心。身为天下武功第一的大宗师,拥有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太极心法,既整合了各派武功,也整合了江湖中的黑白两道;更加上江湖第一大教教主的身份,手下高手如云听其差遣,教众百万投鞭即可断流。从当时的形势看,花花江山触手可及,一代开国英主呼之欲出。哥的未来完全不是梦啊,还等什么?但他却愿意辞去教主,放弃一切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和那刁蛮古怪的蒙古小姐到塞外放马。
真的是傻啊,无忌哥哥到底是少跟筋,还是有点二?或者,开始喜欢张无忌的我,也有点二?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猜上面各大侠的粉丝们会眼中带着泪花,如释重负地笑了。
其实不然。请容我在躲飞砖的同时,再说两句?
在我看来,张无忌非但不傻,而且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关键是很有慧根。他一点都不“二”。
进一步说,他之杰出,第一正是由于他“不二”,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二是宽容慈悲,以德报怨; 三是清静无为,心中没有征服和权力欲,功成身退,华丽转身。
没有分别心,表现在他对以及正教、魔教没有分别。这当然与无忌这苦孩子他妈殷素素是天鹰堂主,孩子他爸张翠山是武当五侠这样“正邪”结合有关,但关键还是他天性纯善。正是他发自内心的一视同仁,才是最终拆解魔教和六大门派梁子最深层次的心理基础。
顺便说一下,我一直认为,“分别心”是身为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根源。所谓分别心,就是我们见到事物的“第二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二念,是造作,是我们对眼前这个事物,作出我们认为的美与丑、善与恶,香与臭,好与坏,喜欢和厌恶等做出的评判。
由于我们任何时候,对万事万物都要产生这种第二心,贴上自己的标签,选择立场,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我们的心永远在攀缘,随外镜所转,我们由此产生攀比、傲慢、嗔恨和焦虑。
话扯得有点远了,但只是想说明没有什么分别心的人,如张无忌,是很不容易的。
相比之下,令狐冲虽然放浪形骸,对正邪之分嗤之以鼻,但其实内心还是觉得名门正派好些。因此他始终拒绝入老丈人的日月神教。杨过早年有些邪,中年以后跟郭靖大叔时间太长,学了一身的正气,正邪不两立写在脸上。
不仅如此,张无忌内心,其实汉人、蒙古人、波斯人,都一视同仁。这在当时抗元大潮中,特别是中原人人视蒙古人为洪水猛兽的时候,极其难得,完全可说是另类。当他最初知道赵敏是蒙古人的时候,他并不惊讶和遗憾,也没有任何纠结。虽然他率领明教打蒙古军,也是因为蒙古政权的暴政,而不是因为他们是蒙古人。
至于他心地慈悲、以德报怨的例子就太多了。玄冥二老一掌害得他小时候吃了那么多苦,结果最后PK对打的时候,也就是稍微重手一点,算是给点教训。光明顶六大门派一战,像昆仑派何太冲以怨报德,过河拆桥这种猥琐小人,小时候差点害死他,他还是用内功给予疗伤,然后为了平息争斗连铁琴先生的面子都尽量维护;更关键是,这些所谓名门正派的人士中,有不少是当时逼他父母自刎的凶手。没有这份胸怀,只是凭武力,是不可能让六派停手,也不可能被众人拥为明教教主的。
所有这些,当然应该归功于张无忌的独特经历。他幼时在武当上饱受道家思想熏陶;还有人生最重要的少年时期,是在无人的荒岛上,和对他无比慈爱的父母和义父朝夕相处,浑然不知世态炎凉、邪恶和算计为何物。用现在的话说,由于早年得到充分的关爱而造就了他性格健康, 内心强大。因此后来虽然父母双亡的流浪岁月,在受尽奸人欺凌与寒毒折磨,仍然能够维持内心那一方净土,了无尘垢,明净如玉。
看他在小酒馆和赵敏说的一席话,最有代表性:
“
张无忌道:“我爹爹妈妈是给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华山派、崆峒派那些人。我后来年纪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却越来越是不懂:到底是谁害死了 我的爹爹妈妈?不该说是空智大师、铁琴先生这些人;也不该说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于,也不该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类的人物。这中间阴错阳 差,有许许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就算那些人真是凶手,我将他们一一杀了,又有甚么用?我爹爹妈妈总是活不转来了。赵姑娘,我这几天心里只是想,倘若大家 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我不想报仇杀人,也盼别人也不要杀人害人。”
”
也恰恰是他这种慈悲,不愿意伤人,结果在处理教内争端和教的存亡大事上,看起来就是软弱无能。不理解这份苦心,错怪张无忌也的确在所难免。
此外,感情上的游移不定,让大家觉得他犹豫懦弱,其实最主要是他仁厚之心,不愿意伤害任何一个女人。因为他往往随遇而安,在遇到大事的时候舍己从人。虽然他不愿当英雄豪杰,不能够给予女人铭心刻骨的爱情和风风光光的人生,但却是相濡以沫的最好伴侣。无论是小昭、蛛儿,还是周芷若,即便相忘于江湖,想起他时,无不是和他在一起时感受到的那些宽宏大量和真心诚意的体贴温柔,纵使短暂,也已是此生不换的圆满。
而最不容易做到的,其实是清静无为,功成身退。
武侠英雄的故事,往往都是青年落魄,后来得逢机缘而练成盖世武艺,屌丝逆袭成功之后干成一番事业,最终名垂青史或者一统江湖。整个过程辉煌而励志。
但是张无忌与众英雄完全不同。他是被迫做的教主;在教主位置上他没任何理想,基本都是明教诸人推着往前走。他唯一只是想平息江湖争斗,救出义父谢逊,尽早打败蒙古人,还中原的和平安定。不掺杂任何杂念,只是因发于本心的纯真善良发心,而不似杨逍、殷天正、朱元璋等人有做领袖的野心。
在他看来,谁做教主都与他无关,他只想看到天下和谐。这一点在书中描写朱元璋反叛的章节中写得很清楚、张无忌到军中巡视时,朱元璋暴露出了篡位野心,当时韦一笑等人劝张无忌杀了朱元璋。张无忌却认为其统兵有方:“虽有反叛之心,但终究有利于反元事业,他要做教主也好,做皇帝也好,都随他去了,只要他日后能带给百姓安定祥和的生活就好,若他日后对百姓不仁,再 取他性命便是了。”
所以,即使身为武林泰斗张三丰的徒孙,白眉鹰王殷天正的外孙,以这样的高大上的背景,又练就了一身通天彻地、当世无双的神功,身居明教教主高位,居然没有丝毫想干一番事业的心,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自然,当明教团结,江湖风平浪静,天下初定后,张无忌使命已完成,他便功成身退,放弃教主之位,远走蒙古大漠,与心爱的人浪迹天涯去了。
在百万粉丝的注视下,他就这样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心中唯有众生,毫无功名利禄的观念,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一般人常常嘴上强调自己淡泊名利,其实主要是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罢了。
人在教主之位,心中并无教主之权力和自负,这才是真正智慧之人。
在张无忌身上,完美地体现了道家慈悲为怀、临危救世、功成身退的侠者风范。是侠者中的仁者,心中只有众生而无功业。清静无为,所谓大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