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无浪的博客  
文艺青年  
网络日志正文
Alone on the Wall -- 看奥斯卡得奖纪录片 《Free Solo》有感 2019-03-14 10:29:55


一、

“I  am delighted" . 这是Alex  Hannold 在他攀上了顶峰后的唯一发言。除了平静甚至有些腼腆的微笑,他的整个表情和身体姿势感觉只是刚刚从一个杂货店走出来,手里刚买到了等了好几天的汽车杂志。没有狂喜、跳跃、脱衣服,也没有夸张地尖叫,或者跪地的祈祷,就像我们经常在奥斯卡领奖台、奥利匹克比赛,或者欧冠联赛上经常看到的场景。

你难以想象他刚刚创造了世界纪录,创造了历史。他的成就前无古人,到目前还是后无来者。在整个过程中,他不能失败,他的赌注是生命:如同电影里面说的,“这太疯狂了,就像你参加奥运比赛,但是没有拿到金牌的惩罚是死亡”。所以如此平静的过后表现,如此文绉绉的用词,让我非常地困惑。

上个周末捏着满手心的汗,看完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国家地理杂志制作的《Free Solo》。全片以跟踪采访和现场摄制的方式,讲述了Free Solo(无保护徒手攀岩) 传奇人物Alex Hannold 的经历、生活,和最后见证他成功徒手攀登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里面难度达到5.1c的酋长岩,总计长度超过3000英尺(900米左右)、全程几乎都是接近90度垂直无比光滑的岩墙的故事。

Capture.PNG

这个片子的确有很多得奖的理由,可谓实至名归。它的制作团队也同样惊世骇俗,在拍摄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世界纪录。比如,整个团队的摄影师都是登山高手,因为摄制此片是如此的高难度和高风险。也间接说明了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拍这样的主题。当然,关于本片摄影的文章网上已经非常多了,这里就不再多说,有兴趣可以去看微信帖子。不过,很少有人谈到片子的叙事上的杰出之处。我印象很深的是它的剧本和叙事手法,倒很像一个故事片。

电影一开始就是Alex 正在徒手攀岩的场景,镜头在震撼的航拍全景和紧张的近景之间来回切换,迅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把他们推到了岩石的上空。观众感觉似乎在近距离目睹他的冒险。与此同时镜头也不时插入Alex的画外音和演播室访谈。一时间,在行动和背景、室内和室外、动和静、紧张和放松的对比衬托之下,电影营造了强烈的反差气氛和快速的节奏变化,大大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兴趣。

在开始的小高潮之后,影片的节奏变得舒缓,更多的背景介绍、现场拍摄和访谈徐徐展开,讲述Alex 的现在和过去,他的想法、他的生活和他的朋友。让观众逐渐了解、感受和接受这个人,让他成为观众情绪的中心,创造足够的带入感。

接着电影的情节往纵深发展。虽然作为纪录片仍然只能借助于采访和跟拍,但由于高超的剪辑和处理手法,影片有意铺陈出了不少的悬念,很像悬疑故事片的平行叙事,包括:

- Alex 的受伤使他的脚踝力量和持久能力减弱,他怎么迎接新的挑战?

- 大多数的Free Soloer  都已经死于各种事故,他怎么证明自己不是下一个?

- Free Solo 这个运动需要内心的平静和孤独的生活方式,他女朋友的存在会让他分心而无法专注吗?

- 整个攀岩过程中,摄制组都会在他旁边,这给Alex 带来什么样的期望和心理压力?

- 酋长岩的难度之大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即使训练的时候,都会经常掉下来。(当然有绳子)。他徒手无保护能成功吗?

除了这些以外,电影还专门拍了他在2016年的一次放弃的过程。还有在真正发起冲击之前,女朋友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开车离开的场景。这些铺垫既真实又戏剧化,在节奏把握上恰到好处。给观众制造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吊足了胃口。

最后的高潮大约二十分钟,很细节地刻画了他攀岩的过程、中途的困难和选择,以及在旁边围绕他的半空中和地面上的摄制人员的紧张和压力等等。有了前面的烘托,这二十分钟的观影体验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最后的成功让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的确,整个过程是奇迹,这个奇迹甚至不属于他个人,属于整个人类。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冒险的标志,他是当今人类突破恐惧、心理障碍和自身极限的代名词。唯一让我能够想到的可以类比的,是一百多年前用自己生命冲击南极极点的前辈们。

二 、

但是,这部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或者英雄故事,内涵比表面上的惊险要深刻得多。它是一个探索。这个探索始终围绕 Alex 而提出的三个问题:

- Alex 是谁(为什么他成为疯狂的极限运动的代表)?

- 他从哪里来(为什么会选择徒手攀岩)?

- 他要到哪里去(他的将来和怎么样)?

在高超的拍摄水准和剧本背后,这个剧更希望承载上面这几个严肃的“哲学终极问题”。可以肯定从本片的构思、脚本到完成阶段,拍摄者自己也有一个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和某种程度的结论。因此在编排上,拍摄者呈现给观众的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事实,目的是发掘在表面的冒险征途下面更为深邃复杂的心理探索,最后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在我看来,电影中实际上呈现了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试图发掘主人公的心理过程。每个层面相互递进,有着明显的内在逻辑关系。

片中首先用了很多访谈和回忆来描述Alex早年生活。他父亲如何带他学习攀岩;他严厉的母亲要求他们在家只说法语,她自己则对什么事情包括儿子的表现似乎从来都不满意;在他记忆中,他的原生家庭不太温暖,父亲很少和母亲交流,父亲晚上往往独自在沙发上看书直到睡着。他们家里从没说过“爱”这个字等等。

这些都可能导致了他初高中时代极度的害羞(也可以说自闭)。他曾经自己描述了他作为一个孩子的“黑暗灵魂”和他“自我厌恶的无底洞”。而后来更多的报道里面,他也谈到了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时代同样非常不愉快,他没有任何朋友,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什么话,他像一个修道士一样孤独。

可以推测,Alex之所以成为今天的Alex的最初起因,也许正是由于儿时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随着年龄的成长,他的心理越来越出现了一些自闭、叛逆和障碍的倾向;他有着强烈的情绪,但是作为孩子,在他成长的家庭和学校,他感到受到束缚,无法正常的表达。

这时候的他就像一个火山口,表面的平静只等待着最后的爆发。

影片做的第二个解释,就是在他青春期的突发事件导致了人生选择和命运的改变。在19岁那年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他随即回到家,孤独地度过了几个夜晚。据他自己说,他觉得他父亲“死得不值,什么也没有干过什么也没有完成”。然后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选择了从伯克利退学去爬山。

在青春期的孩子遭遇巨变,由于承受能力弱和心智不成熟,的确有可能突然改变他的人生观乃至对生命和生死的认识。因此,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轨迹完全改变了。

仔细想来,辍学爬山这个决定对Alex而言,既是冲动的,又是合理的。首先他一直抗拒上大学。比如一个访谈说到,他是在截至日期的最后一天晚上,才交的大学申请。因此可以知道他与平常人的生活、价值观,已经存在了深刻得多的格格不入的情绪和想法,他的遁世早有端倪。

而且他当时刚满19岁,算成年人了,他可以自己做决定,打工挣钱也合法了。一句话,他突然有了选择的自由。他希望能够挣脱那种束缚。他虽然仍然孤僻,却不再迷茫,他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和探索。

Alex 很快发现,孤独的登山和极限挑战给了他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在回答一个采访中说到,在登山的时候,“没有人在评判他。他只是做他想做的事。他可以成为他想成的人。”在最初的几年,他没有任何名气,也没有人和他交谈。他只是一个人,开着一辆小客车(van) , 孤独地寻找攀登的对象,反复地训练,然后每天晚上忠实地记他的攀登日记。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在影片中除了上面的说法,其实比较少谈及到他的细致感受。从心理学资料看,参加极限运动的人可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肯定的、超越的原始动力和激情,从而获得克服恐惧, 或者征服“死亡愿望”的那种本能的非凡感受。也因此,他们暂时摆脱受约束寻常社会角色,和自然融为一体,真正放飞自我。

而且,更有很多科研结果发现,爱好冒险和极限运动参与者的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激增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极限运动也可以作为一种临时的抗抑郁药,至少在短期内可以提升情绪。

所以,至少可以猜测,攀岩运动为年轻的Alex 释放了压力,让他得到了自我释放和自我展现的机会,这让从小一直孤独压抑的他,找到了生命的某种意义。或者更加简单,他感受自己活着或者快乐的方式,就是这些可以短时间大剂量刺激多巴胺或者内啡肽的运动。

我们知道多巴胺是成瘾和药物滥用最相关的神经递质,因此这种运动就像抽烟喝酒一样,有着很强的成瘾性。这也就解释了他在过了最初的新鲜阶段,在长期的愤怒和压抑得到了发泄之后,他没有回头,却一如既往地坚持做了下去。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他上了瘾。对冒险上了瘾,玩的就是心跳。而且,相比其他人,由于他的天赋,他更早地获得了关注和名利。在第一次爬半月山(Half Dome) 之后,他已经不再是nobody,他有了女朋友,赞助商和大量的粉丝。他成为了一个知名人物,登山圈的大神和偶像。名利很可能也让他上瘾,Alex 毕竟是个凡夫,难以脱俗。

话又说回来,就算如此,对正常人来说的本能是对死亡的恐惧,要超过对快乐和名利的追求。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极度危险的Free Solo ,除了对登山的热爱以为,除了他能够High 以外,观众们需要更多的解释。

为此,电影继续探索。电影呈现的第三个解释, 是试图从Alex独特的个性中和他对生命的态度寻找答案。

综合电影和其他媒体报道,可以看到Alex是一个聪明、敏感、坦率直接,但是又自我讨厌(至少在中学阶段)、极度内向和孤独的人。他的性格可能是矛盾和极端的混合体。比如,他能够被诺贝尔获得者成堆的加州伯克利录取,说明他很聪明。聪明而内向的人,内心应该是非常敏感的。另外一方面,他女朋友说过他非常坦诚,“坦率的有些古怪”。看他说话讲演访谈,眼神其实很单纯;极度坦率的人有可能有一种不愿意妥协的倾向,同时极度坦率也让他在技术上受益,如实地面对细节。而细节的把握常常给心理上带来超出一般人的自信。

但是他更多的矛盾,体现在他对生死的态度上。表面上看,他非常理性。比如,他承认,在女友的失误仅仅让他从十几英尺高处摔下来之后,他就体会到了自己的身体是多么脆弱,由此来强调自己并不疯狂,他很敬畏和珍惜自己生命。他在访谈中也曾经说过,他如果在攀登中需要摆脱绝境,在所有方案中他绝对不会选择跳跃,“我不想把我的生命系在一个动作上”,因为风险太大。

话虽这么说,却只能解释他在技术层面是小心的,不然他活不到现在。但是他的选择或者行为却无疑展示了他真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宏观层面,他似乎从来就不曾觉得保住生命是一件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许由于早年的经历,自我生命的价值或者他人的价值,在他的人生中没有能够正常的体现,他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漠然。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每天也面临危险。Free Solo 只是更加的明显一点”。

在电影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她的女友问,”你有没有想过为别人活得长一点?“ 

他的回答简单干脆:”为什么?活得长的目的是什么?“

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想法是非常愤世嫉俗的,难以理解。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发现,极限运动员可能存在自杀潜意识和倾向。 Dean Potter,一个有名的极限运动员,也做徒手攀岩和低空翼装飞行,说过在低空翼装的时候,“就是和死亡起舞,感觉非常好,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不过,Alex从没有说过类似的话,Alex很低调。为了证明自己,他也经常强调真正Free Solo 的死亡率很低,很多人其实死于其他运动。比如Dean Potter,  实际上死于翼装飞行而不是攀岩。

所以,在很多采访中,Alex 都会无数次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就是生命为代价的运动?”,他唯一的解释就是他觉得只要准备好了, 就没有危险。他经常举例说明他有多么重视准备。电影告诉我们,为了攀登酋长岩,他准备了四年几百次重复的攀爬。Alex还在去年TED Talk 演讲,比较他自己在了半月山和酋长岩的不同经历:一次纯冒险,一次有着充分准备。

在我看来,Alex 真正的矛盾是,他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他无法自圆其说。事实上,他的练习也只能做正向的解读,即他从来只有成功的方案,没有失败的方案。他永远在回避。这正是让大众觉得有悖常理最关键的地方,因为全部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没有永远十足的把握。

总而言之,Alex 的为什么走上这条路,总结起来首先是幼年的家庭生活,导致了人格障碍和心理阴影;而内心长期逐步积累的火山,在偶然事件的触发下造成人格和人生观的彻底变化,而冲出了世俗生活的樊篱。在投入这个运动之后,他压抑的自我得到了表达。再加上他独特性格、他的智商、严谨精神、强大的心理基础,还有他的的精神/生理上的变化和神经生物学的规律,共同推动他在这项运动中不断迈进,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把其他人远远甩在后面。他完全地蜕变、投入、献身于这样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一个职业的Free Soloer。更因为随着被人所知,所追捧,所定位,他顺着既定的轨道发展到了今天。

这一切都是推测,也许没有知道真正的原因,包括他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和世界观里面。这也就像一般人很难理解出家人,或者解放前上海滩的小资产阶级很难理解当年离家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一样。

我们又多大程度了解我们自己呢?

没有答案,这也是这个电影给人带来了不安和困惑。作为观众我们已经习惯了下结论。在《黑天鹅》这本书里面,把人类的这种倾向归结于大脑的偷懒。记住有关联有答案的事情比开放的问题要容易地多。

那么我们先回顾一个相比简单的问题:Alex为什么如此厉害?我想我们可以从技术和心理两方面去研究。

第一是技术细节上他近乎变态的充分准备和反复练习。在准备阶段,他首先需要沉下心来,克制内心想马上达到目的那种冲动,这在心理学上叫“延迟满足“。有成就的人都是延迟满足的高手。然后他需要以极其严谨、细致、坦率面对的精神去分解这个高难度项目的,这里不能有任何的含糊过关和妥协将就,因为最终只靠手指、脚掌和墙的摩擦力爬在接近90度岩墙上的时候,就是物理,就是科学,没有任何虚假的空间。以前对很多珠穆朗玛峰登山者研究也表明,他们会化数千小时来发展他们的技能,直到他们感觉难度可以控制。

Alex的确是这样做的。他在各种场合也反复强调,经过几年的训练,他会在头脑里面把每一步具体位置都想清楚,也就是说把一个3000尺的攀登分解成几千部动作。他要保证每一步他都知道怎么做,手放在哪里,脚放在哪里,怎么切换方向,怎么移动,做到万无一失。的确,这样的过程,有助于降低整个过程的难度和风险,因为你每次面对的就是那一步。

第二,除了延迟满足,专门的心理训练也同样重要,首先就是提高心理上的承压能力,让极限变得不极限,让危险变得不危险。这并不是在事实上可以这样改变,但是在心理上必须要达到这个感觉,否则像如我一样的一般人光想想,就已经抖抖索索心跳加快,还怎么爬山呢? 也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换到这里,就是“心理上藐视,技术上重视”。

电影中Alex 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过,为什么他比别人更能不怕这种风险和压力。他说唯一的秘诀只是不断扩大心理的舒适区(comfort zone )。 这就是藐视,不把危险当成一回事。不过,这个说说容易,估计也就是Alex 独特人生经历、性格才真正做得到,这个前面已经研究过,不再重复。 其实,能够放松还有一个硬性的条件,来自非常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点上一般人多少也有类似的体会。所以,身心相互影响,技术和心理必须要相辅相成,过分只强调一个方面都不合理。

第三,有了心理上的藐视和放松,就可以进入到心理训练的第二个关键:专注。在专注之下,你才能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或者超常发挥去对付临时遇见的因素。正如一位自由攀登者所指出的那样:“Free Solo 它使我处于一个可以集中注意力的位置,并且比我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加谨慎”,“没有绳索保护攀爬的行为非常有价值,真正迫使我安静下来。“ 另一位参与者也指出:”这个运动就是一个超级专注而带来的平静经验。” 

可以想见,长期训练之后由于内心的专注、放松、平静和警觉都得到了延展,他可以越来越不受自己的情绪、期待、对小小失误或者未予见的后悔心理等的干扰。这非常像修行中要求的正念,或者说是一种禅定功夫。我们看到Alex的内心不太容易激动,甚至登顶都只是淡淡的一笑,说明他的确表现出了某种境界。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混合着天赋,性格和长期训练的惊人成果。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修行者经常谈到专注和放松后,我们的心可以非常强大。再加上Alex把握了所有技术细节,他事实上像一台精密计算的机器,达到了技术和心理的完美结合。如果在长期训练中的计算是准确的,他就一定能实现它,创造出常人无法企及的奇迹。

但是,Alex 不是没有争议的。他从事的极限运动本身,有着天然的巨大危险,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论,凸显出公众观点的分化。特别是随着这部电影的获奖,肯定有更多的公众开始去了解和关注它。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以前从不关心极限运动,估计是我比较胆小,极限运动和我自己的价值观完全没有交集。而这次也特意看了不少的资料,所以称为Alex现象应该说一点也不过分。

一方面,他的攀登代表了一种理想,一种简单而不妥协和绝对的东西。这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所缺少的。正因为我们内心有某种声音,一种在平时单调的生活中渴望变化、冒险或者追求卓越的潜意识企图,因此我们感觉非常刺激。与此同时,我们也很矛盾,我们并不想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活动。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一个电影和饭后谈资而已,一种新奇的娱乐。但是,如果放任传媒的报道、跟踪、谈论,我们可能事实上就是在鼓励这个冒险。我们通过观看Free Solo,排队购买这部纪录片,增加它的票房收入;点击Alex Honnold YouTube视频,阅读新闻报道,阅读他的书籍,都在鼓励了这个产品的创造和消费。Alex 显然有市场,他就是商品。

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极限运动风险太大,让人无法无视。而在人群的推动和影响下,可以想见有更多的人可能会被激励,想去尝试和参与。但是他们能否像Alex 这样卓越就很成问题了,他们他们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进一步说,Alex本人的危险也一直存在。

比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本身,和徒手攀登是有天然矛盾的。哲学家杰克·特纳认为,“Solo攀登是独一无二的,与自我直接对抗。一旦你开始担心其他事情,那注意力的纯度就会开始被稀释。当你担心你的徽标是否被人看到时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甚至拍摄电影的时候,摄制组也存在着这样的道德困境和心理压力。摄制组反复提到担心因为摄制导致他心理受影响而失误的话,他们有道德上的负罪感;甚至也许只是Alex自己的原因,摄制组如果亲眼见证Alex 在他们面前摔死,他们心理上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电影中刻意展示下了2016选择放弃的那一次,固然有推高整个悬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想强调摄制组一直在刻意避免影响他,他们希望能够撇清关系。

同样的矛盾也发生在Alex自己身上。媒体既干扰他,他也是媒体受益者。他当然知道,如果没有被拍摄成名,就没有这些荣耀,也没有广泛发行的纪录片,就没有随之而来更多的赞助商和金钱。岩石上是冰冷的,经过训练可能不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但是出名和更多的关注就难说了,说不定会动摇他曾经赖以自豪的禅定或者心如止水的能力。据我了解,除了真正修行成就者,由于他们的智慧到达更高的阶段,一般的凡夫很难抵抗这些诱惑和干扰,哪怕他们的心曾经非常平净,达到过某种程度的无欲无求。

还有,成名带来了更多的期望或者更高的要求,这些期望来自Alex自己、公众和赞助商。要达到这些期望需要更多的训练、更加专注、更好的表现和去挑战更困难的壮举。所以,如果有朝一日 Alex 不慎失足,我们要不要拷问一下,作为公众和电影制作人是否都是帮凶呢?

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是,他的将来会怎么样?可能谁也不知道,我想也包括Alex 自己也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我们知道,他是最优秀的和到目前为止最幸运的。没有人真正记得那些挑战失败,而摔下去的人。历史上是写给成功者的,哪怕暂时的成功者。

Alex 是传奇的,他也是孤独的。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他会继续 Alone on the Wall,这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事实。

aloneOntheWall.jpg


浏览(2872) (9) 评论(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19-03-14 16:31:43

他也不是冒进啦,在这次攀登之前他试过了一千多次,其中六十次在绳索保护下成功。单为这次攀登就准备了一年半,因此知道路线和每一块落脚点。

一个旁边的具有绳索保护的摄影师可以随时提供保护,只距离他几米远,可以荡过去让其抱住自己就行了。除非是突然失足坠落,也就是可以防止过度疲劳那种情形。

这种人有能力focus,也就不会去想其他事情,不会去想如果,万一这种需要想象力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恐惧感,是他非同常人的地方。

在他之前有过一个人半途摔死,成为当时的新闻,而此人甚至连攀登许可都没有。这个alex有许可,也就是公园部门认为他有足够的保护。

但还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做的。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无浪
注册日期: 2014-04-22
访问总量: 149,27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战争风险有多大
· 一个海外华人眼中的大国崛起
· 个人主义和缺乏危机感是美国衰败
· 灯塔国的灯塔究竟有没有倒掉
· 我为什么讨厌极左民主党
· 武汉肺炎的最大感想:建议有条件
· 所谓病毒战之说可以休矣
分类目录
【小说】
· 闯虎穴虚云雄辩,挽狂澜将军归心
· 飞向自由
【影评】
· 万水千山只为你-评《小萝莉的猴
· 一次直达内心的旅程--看《绿皮书
· Alone on the Wall -- 看奥斯卡
· 喜剧也可以很文艺:《西虹市首富
· 那些花儿-- 谈《夏洛特烦恼》里
· 明天你是否依然《步履不停》
· 也谈《邪不压正》
· 再看《追捕》
· 闲侃《芳华》
· 再看《沉默的羔羊》
【小镇童年】
· 驴子和窑子
· 家在铁路的那头
【诗词歌赋】
· 帮汪峰同学改作文
· 七中的小操场
· 书生闲卧听梦语,明月清辉洒窗台
· 烟雨江南
【书评】
· 武汉肺炎的最大感想:建议有条件
· 帮汪峰同学改作文
· 理智与情感
· 天天看桃花
· 与大侠共舞的日子--读奥康纳的小
· 我的新偶像张无忌
· 青山依旧在 几度白鹿来 --读陈忠
【历史人物】
· 为什么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分化如
· 毛泽东的独特思想和个性(下)
· 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和变化(上)
· 毛泽东的错误及其影响(下)
· 毛泽东的错误及其影响(上)
· 关于毛泽东的一些有争议问题的探
· 毛泽东贡献之我见
【政治】
·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战争风险有多大
· 一个海外华人眼中的大国崛起
· 个人主义和缺乏危机感是美国衰败
· 灯塔国的灯塔究竟有没有倒掉
· 我为什么讨厌极左民主党
· 回到基本面和常识看香港问题
【宏观经济】
· 所谓病毒战之说可以休矣
· 再谈“中国崩溃论”为什么会失败 -
【少年在上海】
· 当孩子,真好!
· 月亮是上海的圆
存档目录
2021-04-20 - 2021-04-20
2021-01-11 - 2021-01-17
2020-01-23 - 2020-01-31
2019-08-14 - 2019-08-14
2019-04-08 - 2019-04-08
2019-03-01 - 2019-03-20
2019-01-11 - 2019-01-17
2018-06-27 - 2018-06-27
2015-01-12 - 2015-01-12
2014-11-28 - 2014-11-28
2014-07-10 - 2014-07-10
2014-06-07 - 2014-06-07
2014-05-01 - 2014-05-30
2014-04-23 - 2014-04-3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