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杂记(2):杂事杂感
有位同学在房地产公司做经理,约好下午到她办公室一聚,看看新装修的办公室,然后晚上同学们一起到外面聚餐。
进了办公楼,迎面有一个接待柜台。我照规矩过去说明来意并报上同学姓名(我不习惯称呼同学这个“总”那个“总”的,直接喊名字就好了),询问同学办公室在哪儿。接待员也不说话,推过来一个本子让我登记。填写好姓名,下一栏是来访原因。本想填“会友”,但看了一眼前面填写的都是“面试”,和“洽谈业务”等,登时觉得自己就像个无业游民似的。大白天上班时间,别人到公司都是来谈正事,唯有我跑来搞什么“会友”,有些不伦不类。犹豫了一下,也没啥别的理由,还是填了个“会友”。下一栏更让人为难,是工作单位。填我的工作单位显然没啥意义,说不定还闹些误会。我问接待员可不可以不填,而且申辩说我只是来看同学的,何必呢。接待员狐疑地看看我,又看看我填写的姓名,访问原因,说不行。我只好应付道我没有工作单位。他马上说没有工作单位填身份证号码也行。他这么一说我几乎要一头砸在柜台上。身份证十多年前出国时早就上交了!我吞吞吐吐,难为情地说:我没有身份证。
哇!这一下周围的人全都围过来了,像看怪物似的。这么个人,既无工作,连身份证都没有,还口口声声来找我们总经理“会友”呢?直看得我好像真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同学开完会从会议室出来,我赶紧喊住她,算是解了我的围。
后来其他同学陆陆续续到了。我好奇地问他们是否在接待处填写登记表。同学奇怪地看着我,说谁去填那个表,直接进来不就得了。还有同学说你那是国外做派,太规矩了。如果是本人,直接就在办公楼外大喊同学的名字:你给我出来!
类似事情还发生过一、两次。有次在北京某小区门口被保安拦住,带进门卫室盘问十来分钟直到不得已拿出护照来才让进去。有人解释说现在任何人有点权力都要充分利用,哪怕是看门的。这些人,根本不要去理他。越把他当回事,他越要在你面前耍威风。这话有些道理,但又带几分歪理,恰好是一个价值观撕裂的社会的微妙写照。老实照规矩办事,恐怕门都没有。如果有权有势,进出任何场所都可以大摇大摆,而且派头越大越没人敢把你怎样。
和朋友约好在省政协大楼会面。出租车在大楼前停下后,下车时想起另一位同学毕业后一直在省信访办工作。政协大楼和省政府大院相隔不远,都在武昌东湖边上。看看时间还早,便转身到省府大院先去找这位老同学。
在大院门旁接待窗口说明来意、同学名字和工作部门。同学是部门的头,原以为工作人员听说同学的名字就会让我进去。没想到他一听“信访办”三字就不耐烦地说:“信访办不在这里。”然后伸出一根手指头朝窗外一个角落指了指,示意到那边去找。随手把玻璃窗拉上。
顺着门房工作人员指的方向,在隔壁转弯处找到一幢简易、不起眼的平房。迟疑地推开门,一看便吃了一惊,里面像个医院侯诊室似的,坐着一大片人翘首以待地等候。还有个大窗口,像是挂号的。我到窗口报上同学姓名并再一次说明来意。办事员头都懒得抬一下,不答腔递出一张表格要我填写。我拿着表格迟疑地看了看,又回头望望坐在身后的那些人,忽然明白了:原来这里是信访办上访接待处,门房和办事员都把我当做前来诉苦喊冤的上访人员了!
有趣的是,数年前在北京,和几位朋友坐车到当地一家高尔夫球场。进出大门时,配枪站岗的门卫忽地立正给我们敬礼,我一时不知所措,习惯性地把手举起来还礼,手刚举到脑门边,不禁哑然失笑。刘姥姥进大观园,不过如此。
经历了这些事儿我也想通了。出入政府大院,或者某些高档场所。如果不是熟人熟面孔(像我小时候天天出入市委大院一样),至少要驾车或者坐车去吧。像我这样衣着随意,大热天汗流浃背靠两条腿步行,规规矩矩和门卫、接待打招呼,一看就不像有地位和特权的人,不被拦住才怪呢。政协的朋友说附近武大一位教授同学,每次去政协大楼都骑个破自行车。门卫和他早就面熟了,但从不放他单独进去,一定要同学下来接。在一个衣貌取人,隐形的和可见的等级贵贱无处不在的权势社会,没有点架子怎么行得通呢?
启明
2013.03.31. 修改于 2015.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