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我对你不失望!
注:有文友复活节到威尼斯度假游玩,聊到威尼斯。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两年前到威尼斯的度假和一篇没写完的游记。重新翻出两年前写的东西,发现还没过时。稍加修改和润色,发在这儿,作为一种回忆吧。
曾经看过一则小文章:一位收藏家在旧货市场发现了一把很旧很旧的小提琴。经过仔细辨别和鉴定,决定出高价从老太太手中买下这把小提琴。他与老太太约定,先回去备足钱,第二天再来取货。老太太为了感谢这位好心人出的大价钱,于是连夜把小提琴油漆抛光,粉饰一新。她打磨掉了留在小提琴琴箱里面的手工制作者的签名——那是收藏家最看重的、并由此确认是著名小提琴制作者“绝世之作”的印记。第二天,收藏家看到那把面目全非的小提琴后,拒接付款,失望而去。老太太做梦没想到,收藏家要的就是那份忠于历史的“旧”。
不知为何,在动身去威尼斯之前,我脑海中闪现的,就是这个故事——今天的威尼斯,该不会是老太太手下那把抛光打磨、粉饰一新的小提琴吧?
第一次知道威尼斯,是读了莎士比亚话剧《威尼斯商人》。
那时年纪挺小,地理知识不多,历史知识欠缺,读《威尼斯商人》时,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不知道意大利究竟有多远,也不知道威尼斯到底是啥样,当然,更不知道犹太人为啥遭人恨。吸引我的,是话剧的故事情节——生活在威尼斯的商人安东尼奥热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为了让巴萨尼奥能娶到美貌的富家女鲍西亚,安东尼奥向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依夏洛克的意思,立下了如果违约就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约。没料想安东尼奥因为商船出事而不能按契约要求准时还钱给夏洛克。夏洛克为了报仇,把安东尼奥告上了法庭。他宁可不要巴萨尼奥三倍甚至二十倍于借款的还款,只要安东尼奥胸口的那一磅肉。因为他憎恨安东尼奥,欲置其死地而后快。记忆最深刻的是“法庭审判”这一章节:鲍西亚女扮男装作为律师出场,用自己的博学帮助朋友安东尼奥。一开始,她表面站在夏洛克一边,允许夏洛克割安东尼奥胸口的肉,然后,先松后紧,步步为营,最终,把夏洛克引进了不能自拔的法律“圈套”中:她提出只许割肉,不能流一滴血,也不准割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否则夏洛克的财产要全部充公。如此一来,夏洛克不得不打消割肉的念头,而且到头来一无所有。
剧中两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既可恨又使人同情、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夏洛克。他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同时,他又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剧中他代表受压迫的犹太人说了一大段话:“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性?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能受同样的武器伤害,同样需要医药治疗,冬天会觉得冷,夏天会觉得热,跟基督徒一样吗?” 他在威尼斯法庭上,为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发出了不平的呼声。 另一个是优雅高贵、温柔多情女子的鲍西亚。她聪明智慧,机智果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妇女不比男子差。 莎士比亚通过喜剧,写出了当时威尼斯人的真实生活,让人感到,人间的亲情和友情比什么都重要。
这么多年过去了,读过不少书,到过不少地方。记忆像筛沙的网,把个该去的筛掉,把该留的存下——《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情节和犹太人夏洛克活灵活现的守财奴形象,在记忆的沙网中存留了下来。
那时,不明白莎士比亚为何单单选择威尼斯为场景,来表达他的人文主义情怀;也不明白作为英国人,为何莎士比亚要通过威尼斯商人来讴歌友情和爱情。不过,《威尼斯商人》让我记住了威尼斯。
后来,中学时,又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才知道威尼斯是个类似于中国江南水乡的美丽城市。对它的想象中便多了一层向往。
再后来,移居到德国,威尼斯的名字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几乎所有到访欧洲的代表团、旅游团,都必到威尼斯一游。
问过不少到过威尼斯的中国人,回答大同小异:威尼斯苍老破旧,让人失望。有位北方女士说得更直接:中国破旧的地方多了去了,犯得上大老远地跑到这儿来看这破玩意儿?
朱自清笔下美得让人心醉的威尼斯,居然成了让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破玩意儿”,这天差地别的评价,让我在德国生活了十几年,竟不敢轻易靠近威尼斯——我不想让自己太失望。
奇怪的是,在德国出生的小女儿却对威尼斯情有独钟。架不住她的再三央求,圣诞节后,我们终于去了一趟威尼斯。
为了不虚此行,临行前特意跟女儿一起做了些前期案头工作:借了一些有关威尼斯的书,了解它的起源、形成、发展、现状以及特别值得一看的景区。一本旅游小册子上的介绍,让我平添了对威尼斯的两点担忧:一是,威尼斯城的常驻人口为7万。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年轻人都纷纷弃城而去,到外地去谋生。二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地基下陷,威尼斯近二十年来海水上涨了10公分,并且还有上涨的趋势。
认定威尼斯是个有历史、有特色的城市,因而不想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想细细推敲、慢慢品味。为此,在那小小的弹丸之地,我们呆了将近一个星期。
威尼斯的风情在我的想象之中,威尼斯的破旧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它没给我特别惊喜,也没给我特别感动。但它,却激发了我从未有过的联想。
我在青石板上走过,想象着当年铺就这一块块大石的艰辛;我在残垣断壁前驻足,回味着当年这里曾经有过的富足;我在那一扇扇工艺品橱窗前留恋,辨认那里面所包涵的前尘往事;我游人如织的广场前留影,遥想当年莎士比亚戏剧在这儿上演的盛况。
没必要费口舌点点滴滴叙述我们的所有行程,更没必要花笔墨去具体描述威尼斯的名胜古迹——无数的文人墨客、发达的娱乐媒体、无孔不入的旅游业,早就让威尼斯纤毫必露,闻名于世。
唯一想说的是:幸亏,威尼斯人没有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让我们在70多年后,仍能看到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运河“像反写的S”,仍能感受“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幸亏,威尼斯人没有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意识,为我们保留了一份不可复制的古老和风情;幸亏,威尼斯人宁可外出打工谋生,也没有为了解决就业率而在本地大力发展工业或追求“鸡的屁”(GDP),大兴土木,改河换道,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在“破旧”中,她坚守了自己的独一无二。让我们即便千里万里“到此一游”,也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