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二)
前两天发了一组南京印象图片,反响还不错。
有夸赞的,也有拍砖的。不管是夸还是骂,都反映了一个共同心态:海外华人对中国的事没法儿不关心。
第一组南京照片,有秦淮河美景,也有平民小巷掠影。
有网友责问我怎么“把南京拍成这样破烂不堪”?其实,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我这人特别喜欢幽默。稍加注意就能发现,我选择的那一组平民百姓的生活镜头,都带着某种幽默元素。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总是带着油烟和脏乱,往往很平淡甚至很枯燥。可是,只要用心去感受,照样能在了无生趣的琐碎生活中,发觉喜剧色彩,让生活充满乐趣。不是吗?
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城市化的大规模建设中,一刀切地、不加选择地、一股脑儿地向纽约曼哈顿看齐,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千篇一律缺少风情。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百姓像中国百姓一样,善于随遇而安,将就将就,自得其乐。
现在国内许多地方,水的污染触目惊心,空气污染难以忍受。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贫富两极的巨大差距颠覆着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面是灯火璀璨、流光溢彩,一面是阴暗潮湿、难见天日;一面是高档奢华、穷奢极欲,一面是简陋脏乱、捉襟见肘。繁华与破败并存,高雅与低俗相伴。像一个巨大的矛盾集结体,纠结着挺立,翻滚着向前。
写到这儿,突然惊觉,本来这是篇游记,怎么说着说着,就扯到别的地方去了?唉!都怪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自由主义思想严重,动不动就进行对比或评判。一边游山玩水、吃香的喝辣的,一边还挑剔评判、说三道四。真不招人待见!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来说我们的旅游吧。
中国还在发展。有人戏说:某一天,古罗马的时期的皇帝活过来的话,还认的罗马的街道。在我们中国,隔个一年半载再去同一个城市,都不认得路了。
所幸的是,不管怎么发展,不管如何改变,中国仍然完好保存了不少名胜古迹。南京中山陵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不再被拍砖,这次,我先上几张反映南京现代化光辉形象的城市风景照,再上几张让人垂涎欲滴的小吃照。
1.我们住的五星级宾馆最高层,有一个非常干净的游泳池。三面落地窗,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城。
2.从落地窗看出去,这一边摩天高楼不多。那些加了盖的红色屋顶,有点儿欧洲风味。
3.这一边,只能看到一栋正在施工的楼房。不像前些年,建筑工地遍地开花。城市已具规模。市政建设已转入地下——修地铁。
4. 这两栋大概是南京标志性建筑高楼吧?——以上几张照片都是用手机拍的。若干年后,说不定会成为历史资料。就像1900年一位美国人在北京拍下的照片一样。
5.有人说,到了南京不去中山陵,等于没到过南京。所以,南京中山陵成了我们此行的必游之地。从下往上看,真的很壮观。
6.从上往下看,同样非常壮观。最让人拍手称赞的是,这中山陵作为旅游景点,居然不卖门票!
7.正醉心观赏着这壮丽景象,忽听旁边响起非常标准好听的解说声。穿着黄夹克、举着小旗子、嘴边挂着小麦克风的导游小姐正在给她的团员们讲解这栋 “天下为公”建筑的来历。我赶紧凑上去,也想听个究竟。结果,听见她说:当年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建立公平社会。可是,你们看看,现在当官的,有几个为老百姓着想?他们贪污腐败、鱼肉人民,连国民党都不如....... 我心里惊呼:天啊!谁说大陆没有言论自由?瞧这导游小姐,公开场所都敢这么说! 我立刻举起手机,抓拍了一张。
8.从中山陵下来之后,我们特意去了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何香凝和宋庆龄都是我非常敬重的中国女性。
9. 然后,朋友崔氏夫妇带着我们,驱车去吃午饭。南京道路两旁的树很有气势,一再让我惊叹。
10. 我们来到了南京大排档。据说这里的小吃很特别。
11.走到门口,这大爷举手作揖,一声响亮的“欢迎光临”,把我吓了一大跳。
12. 这大堂的黄灯笼很别致。建议海外的中餐馆也借鉴一下,不要千篇一律地只知道挂大红灯笼。其实,西方人比较忌讳红色。黄色和蓝色普遍被喜爱和被接受。
13. 服务员小姐个个年轻漂亮,服装、发饰都也很有特色。
14.这大排档的特点是,食客需自己到前台去看食谱,自己点菜。我到前台一看,哇!!.......
15.这么多好吃的!一激动,拍照的手都发抖了。
16.回到座位上,忍不住回过头去,再拍一张。
17. 我们点了这些小吃。吃得饱饱的。一结算,4个人才花费200多人民币。折合欧元大约20多。在德国,20欧元哪能吃到这么丰盛的小吃?这南京大排档成了我的南京最爱。但愿它别再涨价。或许,将来就冲这南京小吃,我会到南京去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