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歧视:在德国的中国人都是间谍吗?(上) 首先声明:这篇博文中所引用的资料,皆来自德国媒体已公开发表的文章。本人仅仅做了一点儿翻译归纳整理。不涉及国家机密。 看了万维网几篇谈到“歧视”的博文,说的都是美国的事儿。联想到德国,忍不住也来说几句。 其实,歧视在哪儿都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甚至个人与个人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歧视。谁敢说在当今中国,中国人相互之间就不存在歧视? 美国人对种族“歧视”很敏感,这和美国的历史有关。放在德国,那就不叫“歧视”了,而是叫“排外”——这同样跟德国的历史有关。 每次回国,都会有人问我:“德国人是不是很排外?” 从来没人这么问我:“德国人会不会歧视中国人?”大概,这也跟德国历史和德国形象有关吧? 最近接连听到两件真实事情,表面似乎都与“歧视”无关,可事实上,又分明都是实实在在的“歧视”。 第一件事:一位在德国出生的海二代,中国父母均为博士。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这位华裔男孩儿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然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却一直求职不顺。最近,在应招一家高端国家网络保护机构时,那位成绩不如他的德国同学顺利入选,而他却被拒之门外。对方当然不会告诉他被拒的真实原因。据他自己分析,很有可能是他的华裔背景。 第二件事:一位中国女孩儿,大学读书时交了一位德国男友,两人同窗共读4载,感情融洽。后来德国男友应征入伍,从事的工作与军事国防有关。中国女孩儿参加过一次男友同事的聚会。在清一色的德国人中间,她被男友的德国同事们昵称为“中国公主”。可没过多久,德国男友却给她来了一封绝交信,称两人继续交往下去不合适。中国女孩儿打电话去追问,德国男友只是说,他目前从事的工作,已不适宜他们两人继续发展感情。 两件事情,表面看起来不相瓜葛,实质上却密切相关:都涉及到华裔在德国是否被相信、被接受,或者说,是否受歧视。 与这位中国女孩儿相比,另一位中国姑娘的命运似乎好些。这是去年3月被德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一位47岁的德国工程师因娶了中国姑娘,结果丢了自己的饭碗。 说的是,家住德国北部石荷州的麦克. 布拉瑟2006年起在一家生产战斗机、装甲车的军火企业工作。在试用期期间,他开始与一位中国姑娘恋爱并多次到中国与心上人相聚。每次去中国之前,麦克.布拉瑟都会根据有关规定,向企业安全部门提交申请。每次,企业安全部门都给他开了绿灯。但2010年3月5日,就在麦克与他的中国姑娘结婚两个月后,企业停止了他的工作,理由是:他的婚姻背景,也就是他与中国方面的密切关系,给公司带来了商业机密方面的安全隐患。说白了,就是雇主担心“中国的间谍活动”会渗透到企业中来,导致商业机密被泄露。不久,公司找来了另一位工程师,并正式辞退这位娶了中国太太的德国人。 工程师麦克.布拉瑟不接受企业的辞退决定,告上劳动法庭。法庭一审支持军火企业的解雇决定。麦克不服一审法庭判决,继续上告。结果,二审推翻了一审裁定,认为企业的解雇无效。理由是,雇主早就知道两人的爱情关系,从未提出异议,并且,企业的解雇行为有违尊重婚姻自由的法律规定。最终,这位因娶中国太太而丢了工作的德国工程师解除了和原公司的工作关系,公司同意支付7个月的工资作为赔偿了结此事。 这一司法纠纷的二审判决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关注。《明镜周刊》《南德意志报》《西德意志报》等都进行了报道。《南德意志报》的文中用了"荒唐的炒鱿鱼"作标题。几个法律博客和论坛也将该案作为典型进行了分析。由于事件中心人物是德国人,因而,其侧重点基本都是在报道事件的同时,特别提醒员工在被雇主辞退时,要仔细阅读辞退理由,因为,并非所有的辞退理由都合理合法,员工要懂得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但对于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读了这类报道,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关“中国间谍活动”的报道,在德国已不是第一次。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德国“马克思主义在线文库”网站遭到“不明身份者”的恶意攻击,网站无法正常运转。该网站工作人员布莱恩.培根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说,99%的袭击来自中国,但不清楚此类“互联网恐怖活动”的背后是否有政府撑腰。这一说法引爆了所谓“中国网络攻击”潮。两天后,德国联邦宪法保护局副局长雷姆贝格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发现,来自中国的黑客袭击在加强”,其它西方国家也证明,“中国经济间谍”的数量在增加。随后,德国IT安全系统提供商的主管也附和说,他们开设了一个黑客大赛网站,“每天,从中国来的黑客达到一千多人次。”并且,这些中国黑客有着良好素质,数学和密码知识都掌握得很好。 这些针对中国黑客的言论仅仅是“毛毛雨”。 真正引起轰动、并给正式挑起“中国间谍”论的,是2007年8月出版的《明镜》周刊。这期杂志抢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之前,刊登了封面文章《黄色间谍》。文章详细介绍介绍了中国黑客对德国总理府、外交部、经济部、和科研部电脑系统的全面攻击。此后,到中国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提醒东道主中国要注意“遵守共同的准则和相互尊重”。 2007年11月中旬,德国宪法保护局的一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再度大炒“中国间谍”。他说,中国对外国企业的技术的刺探特别积极,而刺探情报的人究竟来自国家情报部门,还是企业竞争对手,往往很难查清。他推断,中国黑客们往往得到国家的支持,同时又承认,“几乎从来没有获得过可以送交法庭的有关经济间谍活动的证据。”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