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招聘,能不能讲究点儿策略? 这篇博文或许很不讨巧。会挨砖,会招骂。若在国内,肯定还会被封杀。但在写《也说歧视,在德国的中国人都是间谍吗?》时,这个念头时时冒出,如刺梗喉,不吐不快。 早些年,中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由各地政府组成的代表团像走马灯,纷纷到国外来,展示本地特色、介绍优惠政策、推介招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向不了解中国的“老外们”宣传了中国,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情况有了变化:“招商引资”变成了“人才招聘”。由各地政府组成的代表团,又像走马灯,到世界各地,更确切地说,是到各个西方发达国家,全球招聘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政府干什么事儿都喜欢造声势、讲排场,以集团军作战的方式雷霆万钧、横扫一切。招聘人才也这样。你瞧,每到一地,那人才招聘会都搞得“热火朝天”,人气旺旺。 我曾陪着国内朋友的孩子,去参加过一次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人才招聘会。那是由国内某经济发达省政府代表团组织主办的,期间还有一场“科研成果论证”大奖赛。参会的大多是全德各地各高校青年学子。那个大奖赛,前期已做了很多工作,进入招聘会场的,都是经过几轮筛选、进入决赛、有望在国内得到资助并落地生根转变为商品价值的“科研成果”。 参赛者在台上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台下一溜儿齐坐着国内来的评委。评委们对参赛者提出各种问题:该科研成果处于何种领先地位?具有什么应用价值?在多长时间内能投入生产?能产生多大经济效益?等等,等等。 搞科研的人应该都知道,那些所谓的“科研成果”,是这些青年学子自己在实验室里搞出来的吗?把在其教授的指导下所做的课题拿出来据为己有,并将其转化为商品,是什么行为? 这种招聘会,自己人关起门来搞搞也就罢了。让人心惊肉跳的是,不知组织者处于何种考虑,那天居然还请了一些德国人去参加(他们并不是“科研成果”的指导教授)。真但愿那些参会的德国人听不懂中文,不知道台上台下的中国人都在说什么。 中国在海外大力招聘优秀人才的政府行为,已引起了德国人的警觉。已有德国议员在公开场合“大放厥词”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在一些前沿学科,应不应该再让中国学者和中国学生靠近? 谁都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像中国这样,由政府出面,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在全球各地网罗本族裔优秀人才,全世界还绝无仅有。 招聘人才本身没错,问题是,为什么要像发动一场运动,以政府的面孔来做这事?难道不能用其它更好的方式进行吗? 中国人很聪明。可别人也不傻。 八十年代初,国家曾分期分批派出了不少公派留学生。随后,是一些自费留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科大多为理工科。进入高学位研读后,大多数人都基本能接触到本专业的前沿领域,没听说有谁因为华裔背景而被拒之门外。学业完成后,有的人选择留在国外,有的则成了海归。如今,不少人成了所在学科或公司的中坚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到西方国家接受教育。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留学生人数,在西方各国几乎均占外国留学生之首。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在的留学生,不再像早期的父辈一样,选择实用的理工科,而是几乎一窝蜂地选择了商业或经济类专业,能进入自然科学领域深造的,简直凤毛麟角。 而现在,这些“凤毛麟角”,将来很有可能会被无形的高墙挡在前沿学科的外面,没人会告诉你这其中的真实原因,就像美国藤校拒绝录取亚裔学生而不会告诉你真实原因一样。 海外招聘,能不能讲究点儿策略? 请不要为了政绩,再做“自掘坟墓”的事。请不要把我们后代在海外的一点儿发展空间也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