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之中的那些花絮
7月15日, 威利希市的最高行政长官们与来自中国的中学生和德国师生家长们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丽莎文理中学(Lise-Meitner-Gymnasium)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签署两校长期友好合作协议。自此,丽莎文理中学成了北莱茵州第一所与中国中学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公立中学。
从最初的相互认识到彼此互访、加深了解,直至决定签订友好协议、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期间,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我作为参与期中的德国校方工作人员,经历的一些事情,很值得写一写。
1. 我们小镇太小了!
去年初的一天,我被丽莎文理中学招去,接受一项任务:为这学校找寻一所合适的中国中学,双方建立姊妹友好关系。
以前碰到的,都是中国人主动找外国人合作,很少有德国人主动找中国人合作的。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丽莎文理中学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其实与我们小镇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小镇紧邻北莱茵州首府杜塞尔多夫,被三座大城市所环绕,被誉为“城市后花园”。这风景如画的后花园里,同时有着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一个是一战、二战后留下的,另两个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别新建的。当地政府早就知道招商引资的重要,给出不少优惠政策。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就把不少日本大公司吸引到这儿来落户了。九十年代初,电脑行当兴起时,又吸引了一大批台湾商人到这儿来安营扎寨。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又把眼光转向了中国企业。对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事物都积极促进,甚至连德国学校开设中文课的事,市长都亲自写信,亲自过问。
丽莎文理中学起先设定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原因是,该校与本地区一德国跨国公司有实习合作协议。这家德国跨国公司前些年在上海附近开设了工厂,发展势头非常好。丽莎文理中学于是希望能让本校九年级的学生能有到国外去实习的机会,了解一点儿跨国公司在国外的运作模式和情况,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一些必要的经验,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学生能到德国来,到德国的工厂和公司来实习实习,增长见识。
原以为,办成这事轻而易举。没想到,跟国内学校联系,却接二连三碰壁。
德国教育部提供的那份“榜上有名”的国内公立中学名单,大多都是设施一流、师资雄厚的省市重点中学。他们一听德方学校的交流内容,立刻一口回绝。原因很简单:九年级的学生相当于国内初三学生。初中毕业班学生都面临着中考大关,在这节骨眼儿上,谁有时间、有兴趣到工厂去实习? 这是职业中学才干的事儿!要知道,国内重点中学,看重的是升学率,是为国外哪所名牌学校输送了多少优秀学生。再说了,你们那才5万人的城市在哪旮旯?充其量只能算个小乡镇吧?哪能跟我们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学校对等?
中方学校的拒绝理由,让德方校长满脸困惑:中国学校难道不是立足为本国企业培养优秀后备军,而是热衷于为外国名校输送优秀人才?教育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是比大小论高低?
幸亏,德国校方接受建议,及时调整,最终,在美丽的南国城市广州找到了一所合适的、开设了德语课的学校——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去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陪着副校长瑞格女士到了广州。尽管事先已看过有关对广州的介绍,瑞格女士还是一再被这座城市的宏大而震撼。广州无与伦比、穿城而过的立交路,让瑞格女士每次出门都忍不住问:现在我们行驶在第几层?她感慨最多的也是:我们小镇太小了!
2. 中国中学生对德国市长的提问
中国交流生们到德国后的第二天,就进行了环城游。之后,被安排参观威利希市政府办公地。市政府办公楼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古堡,四周小河环绕,拥有大片公园绿地。两位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亲自到门口迎接来自遥远东方的小客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市长海耶斯先生还请中国小客人参观了市政府议事大厅,同时,跟学生们进行了互动对话。
市长是地道的小镇人,祖上是大户地主,在我们这个片区至今还有个规模不小的农庄。我们小城有不少很具特色的农庄,代表着我们这个地区的特色。市长问中国学生:“对于农庄,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中国交流生们都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大多12、13岁。他们在大城市出生、在大城市长大,对农事几乎没有感性认识。他们茫然地看着市长,没一个人站出来提问。现场气氛一时有点儿尴尬。
在一旁担任翻译的我,连忙向市长解释:这些孩子来自大都市。市长立刻恍然,说:哦!都是阳台上长大的孩子。
海耶斯先生是我们小城有名的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市长。几年前,曾有中国来的交换生,对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行为大为惊叹: “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市长怎么可能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呢?这哪像市长啊?” 我们当地报纸在报道市长与中国学生见面的消息时,特意重点提到了见面过程中,中国学生们对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不解和惊讶。
市长显然很为自己这一身体力行的环保、亲民行为而骄傲。这次,他又向学生们讲到自己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事。但这一次,却没引起中国学生的多少惊叹。倒是学生们反过来对市长的提问,让市长颇感意外。
有位中国男生问市长:“刚才环城游的时候,我注意到,小镇的墓地就在居民区旁边,离市中心不远。难道你们不怕墓地带给你们晦气吗?”
市长从宗教的角度,对中国学生简要讲了西方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和感觉。他还提到,他母亲两年前去世,他经常会在闲暇时,到母亲墓地去看一看,坐一坐,并送上一束鲜花,感觉母亲从未远离过他。
“这墓地贵不贵?买块墓地要付多少钱?”中国学生接着问。
市长回答说:“两张写字桌大小的墓地,租30年,付1300欧元。”
中国学生立刻说:“这不贵呀。比中国便宜多了!”
另一位男生立刻在一旁接话:“现在中国人都死不起了!”
我没把这句话翻译给市长听。
市长当然到最后都没闹明白:为何中国学生对环保不感兴趣,而是对墓地的位置和价钱如此感兴趣?
3. 德国校长的因势利导
中国交换生们虽然才12、13岁,但他们整体表现出的高素质,让接待的德国家庭既惊讶又赞赏。例如,他们大多数人能说流利的、不带口音、地道纯正的英语;他们之中的不少人能弹高水准的钢琴;他们懂礼貌、守秩序;吃完饭,不会忘了收拾好餐具;出门之前,不会忘了把东西摆妥放好;从不会乱扔东西随地吐痰……..
不过,在这一切赞赏和友好氛围之中,也出现了一段不愉快的小插曲。
一位富有的、热情的德国家庭,邀请中国孩子到他们的农庄欢度周末。男主人摆了一个长长的纸卷,让所有到场的客人都用彩色画笔写上自己的名字。中德双方的学生家长分别用中德文在长长的纸卷上写下色彩斑斓的中文名字、德文名字,气氛热烈友好。
第二天,签字仪式上,这个长卷被挂到了学校礼堂的舞台前面。中国带队教师在挂长卷时,突然发现,长卷上居然有中文写的“希特勒元首”字样。于是,赶紧采取措施,处理掉这几个字。在一旁帮忙的德国学生看不懂中文,不明白中国老师为何要把那几个很有艺术特色的、漂亮的中文字除掉,于是去问中国学生。中国学生不知轻重,把那几个字如实翻译给了德国学生。结果,在下午的城市游中,原本热情有加的德国学生像集体传染了瘟疫,对中国学生的态度突然普遍冷淡了下来。他们集体向带队的德国副校长瑞格女士反映情况,认为中国学生把希特勒写在他们签名的长卷上,并将其封为“元首”,这是在有意对他们进行羞辱。
副校长瑞格女士于是郑重向中国带队老师提出“抗议”。中国老师连忙解释:中国初中一、二年级的中学生还没有学到世界历史。他们不清楚希特勒对德国人意味着什么。
德方校长理解了,但德国学生及接待的德国家庭并没有理解。
于是,瑞格女士特意召集德国学生开了一个会。让大家讲讲对中国交换生的看法——不用说,大家对中国小客人的高素质给予了一致肯定。之后,校长发给每人一张纸,让他们写上斯大林、卡斯特罗、金正恩的名字,再写上对这些人的了解和看法,写明这些人对他们本国人意味着什么?学生们不明其意,问:为什么让我们写这个?我们的历史课根本就没学到这个,我们对他们没什么了解。
瑞格女士于是问大家: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特别忌讳什么?什么事情在中国你们绝对不能做?
学生们面面相觑,答不上来。
瑞格女士因势利导:中国交换生们都只是12、13岁的孩子,他们的历史课还没有涉及到世界历史,更没有接触到德国历史。这些孩子并不知道希特勒对德国人意味着什么。写“希特勒元首”字样的中国学生,可能只是觉得有趣好玩,并没有故意羞辱大家的本意。就像你们不知道在中国必须忌讳什么一样,中国学生也同样不知道在德国必须忌讳什么。这都是因为相互不了解造成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相互往来、相互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啊!
一番话,让所有在场学生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