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全世界都對中國的防空識別區過分解讀, 其實防空識別區解決不了歷史遺留問題,日本防空識別區公布44年了,也沒有能把釣魚島霸占的成自己的領土,日本現在還是一個美國狗繩控制下的一條走狗。 中國也沒有啥大戰略大棋局,公布識別區其實就是釋放一點善意。 為啥這樣說, 識別區總是存在的, 每個國家都會用各種手段識別靠近領空的飛行器, 以判斷並應對可能的風險。 這個識別範圍就是自己雷達掃瞄的範圍,或者戰鬥機能夠控制的範圍。 用雷達掃瞄如果不能判斷飛行物的風險, 必然派飛機去查看辨別, 而飛行物如果被判別有敵意舉動, 早期防衛準備也是必然的。 這就如同你對院子外邊市場留心, 發現小流氓亂轉必須提高警惕是一個道理。
但是,院子附近還不是院子, 所以, 發現流氓亂轉你可以舉槍瞄準, 但是在小流氓沒有進院子之前你不能把流氓打死了, 這不合法。
但是, 公開說明對院子周圍50米的流氓裝束的人進行監視,並可能用槍瞄準是一種善意行為, 現在天下不太平, 來訪者先通報一聲,避免被當成小偷, 這不是善意行為嗎? 而善意的來訪者一般不介意通報一聲, 除非懷有其他目的。
比如說小偷演練偷竊技術的時候, 你當然不會向偷竊目標通報, 而是夜黑風高的晚上試圖接近圍牆, 以檢查對象的監視偵查能力。 而這個時候,即便你發現了小偷接近圍牆, 你最多能做的就是大喊一聲, 我看見你了, 別以為我不知道。 跨國圍牆我就給你一板斧,所以,還是趕緊滾蛋回家吧, 別浪費鞋底和衣服。
但是, 小偷如果自己想偷東西, 而指使自家孩子去偷竊對象家門前不斷晃悠, 試圖讓偷竊對象疲勞麻痹, 以製造偷竊的機會, 這是很糟糕的行為。 小孩如果僅僅是在院外亂轉一通還沒啥大事, 但是, 那家現在緊張兮兮的, 對一切危險都掏槍瞄準, 萬一走火,咋辦? 而孩子那天發癲癇發作,一下字闖入別人的院子而事先又沒有通報,被打死了是不是很冤枉?
所以我說日本政府強迫航空公司給日本軍隊當替死鬼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防空識別區只有敵對國家,或者心中想幹壞事的國家才會神經過敏, 友好國家是不用擔心的。 哪怕是軍機遇到故障也可以要求對方准許在附近機場降落是不?
我確實不知道中國民航是否向日本通報航行計劃, 我認為向日本通報民航計劃並非丟人的事情。 保衛國家是軍隊的責任, 民眾在沒有武裝的條件下不應該去承擔這樣的風險。
我也不知道中國軍隊是否向日本通報飛行計劃, 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因為日本放空識別區距離中國太近了, 軍事演習老早把計劃通報日本,那麼攻防計劃就失去了靈活性, 這種演習也就失去了實戰意義。
我也不贊成日本和美國向中國通報其軍用飛機的飛行計劃。一個國家的軍隊是需要時常演習的,而自己的飛機分成藍軍,紅軍對抗,不管怎樣都不象是實戰。並且,空軍演習可是很昂貴的遊戲,比如說J11,出動一次光是高級航空煤油就好幾噸,價格肯定不便宜。建立一個防空識別區,讓有敵意的國家如美國日本時常來玩一些警察小偷的遊戲也是很好的事情。
我這個人是比較愛好和平的,打仗對中國肯定是沒好處。中國人歷來講究仁義勤勞,不象美國歐洲還有北方蠻族,總是打獵搶劫。我不相信中國會想要核平日本。數千年來中國奉行的政策都是被動防禦和主動防禦。被動防禦的時候比較窩囊,比如漢朝劉邦送給匈奴也無法避免頻繁的邊界騷擾,而漢武帝主動出擊換來100年的邊界和平。但是,漢武帝確實對漠北荒原沒啥興趣,戰爭的目的是避免騷擾,不是侵略。比如蔣介石那種整天割地,整天以德報怨,被占了東北還在華北主動撤軍,最後也沒避免南京大屠殺。主動防禦就好一些,毛澤東看見美國糾結的18國聯軍要打到鴨綠江邊上了,就力排眾議主動出擊,把18國聯軍趕回了38線。雖然犧牲了近20萬將士和民工,但是,對比蔣介石妥協投降被動防禦,效果要好的多,因為日本鬼可是屠殺了中國兩三千萬軍民,並且把中國的工業基礎,基礎設施全都破壞了,把資源也都搶走了。
但是,毛澤東主動防禦確實對朝鮮的領土不感興趣,戰後就撤回了國內. 比如印度趁中國國內饑荒和與蘇聯反目的機會挑起戰爭,毛澤東的軍隊主動防禦痛打印度軍隊之後也是撤出了占領的土地。
主動防禦的關鍵就是有一個強大的軍隊,必須具備把敵人打痛的本領,比如抗美援朝,中國軍隊以20萬陣亡,20萬受傷的代價,讓美軍陣亡5萬4千,聯合國軍近63萬,美軍失蹤8千,聯合國軍失蹤47萬,被俘虜了10多萬,所以到了越南戰爭的時候美軍就理解17度線是什麼意思。
愛好和平也必須經常練兵的。空軍練兵費用太貴,所以周邊幾個有實力的國家聯合演練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如果安倍能聽我的勸告,應該敦促日本民航向中國送交飛行計劃,同時向美國多多購買一些先進的軍用飛機,並且每天去中國的防空識別區轉悠,最好不分白天黑夜,最好偷偷摸摸絕對不要事先同胞給中國。這樣安倍就同時解決了中國與日本現在面臨的兩大難題,美國的經濟危機導致武器研發經費不足,同時解決了中國軍隊訓練虛假做作應付了事的問題,為亞洲與世界和平作出日本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