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卖识宝家
搞收藏,耗银两,如何使得收藏得以持久发展?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以出售藏品来维持收藏,除非你有大块的真金白银做后盾。读书人羞于谈钱,只谈收与藏;做买卖,有失风雅。换个角度想,倘若没有卖家,收藏的源头在哪里?收藏的循环岂不掉链子了吗?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何须回避?在这个重要节点做些探讨和交流大有裨益。
对于大收藏家,你让他去卖宝贝,简直就是要他的命。诸如石呆子之于那几把古扇子,张伯驹先生之于《平复帖》,徐悲鸿先生之于《八十七神仙图》,那种痴迷,是不能用品味与追求来解释的,那是信仰。宝贝引来杀身之祸,张伯驹先生的态度是不要命也护宝!可是一旦时机成熟,却慷慨捐出,啥境界呀!马未都先生在不同场合声称最终要将“观复”捐出,这位大家虽然拥有价值连城的宝贝,可是至今还睡在当年结婚时的那张半大的双人床上。等到马先生捐出“观复”那一天,老农会击节赞叹:圣贤风范啊!
惭愧呀!老农就是一个凡夫俗子,不敢望圣贤之项背。搞收藏,附庸风雅、找点乐趣、打发时间、也想赚点油盐酱醋茶的钱,听着有点俗!咱一介寒儒,面皮既不够薄又不够厚,总得食人间烟火不是。现在还有一份工作,任性时也喊不差钱,嘿嘿,瘦驴拉硬屎!未雨绸谬,万一到了那一天,菜已经炒到八分熟,该撒盐了,嘿,不巧盐罐子空了。大喊一声:“老伴呀,赶紧去卖一张明信片再去买盐!”无奈远水解不了近渴,莫不如趁早把买油盐酱醋茶的钱准备好了。
有一个高招:搞收藏伊始,先把领导拉下水,夫妻同行。十字坡下卖人肉包子的菜园子都搞夫妻店呢,和谐呀!你说这两口子谁的购买力更强?你懂的!家家如此,不言自明。
这就免去了为咱花钱多少而产生的唠叨。也曾有过一咬牙一剁脚,买个千儿八百的东西,可那些都属于领导的项目,不能算成我的开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