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不准東北軍抗戰? 難道他不知道東北簡單的軍力對比, 和日本獲取東北之後會利用東北的資源壯大自己,
並獲得前進基地嗎?
推測:
1.蔣介石與日本有出賣滿蒙協議, 這個協議最早來自孫中山時期, 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軍閥混戰的時候並占優勢,
出賣中國利益換取鬼子的支持是軍閥常用手法。
2. 蔣介石欺騙張學良圖謀吞併東北軍, 失去老家資源的軍閥武裝只能是蔣介石的炮灰,
事實上張學良確實成為蔣介石軍閥混戰的炮灰, 後來又成為反共的炮灰。 蔣介石吞併把兄弟的事情太多了,
馮玉祥李宗仁都被吃的不剩骨頭。
張學良為什麼聽蔣介石的話而放棄東北:
1. 張學良年輕氣盛,或者年幼無知, 對蔣介石的流氓堆里學來的陰謀詭計推崇備至,
到死的時候還認為蔣介石有大略無雄才。
2. 蔣介石的大略包括:聯合日本共同反共, 別以為後來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就是親共,
張學良骨子裡反共,地位與利益使然, 蔣介石有可能告訴張學良出賣滿蒙的賣國計劃, 所謂的推心置腹,
讓張學良心甘情願地露出兩肋讓把兄弟插刀
3. 蔣介石封官許願, 副司令
4. 欺騙張學良日軍會進攻蘇俄, 占領東北會導致列強利益受損, 出賣東北變成誘餌。 這個誘餌對於張學良很有吸引力,
張學良年輕氣盛,有正義感, 認為犧牲東北軍引起列強內鬥,中國可以渾水摸魚,漁翁得利, 張學良到不是膽怯, 而是傻瓜受騙上當,
這也是西安事變的真正原因,
張學良陪蔣介石回南京導致東北軍解體,徹底被蔣介石吞併,正義感犧牲精神是很容易被利用的》》
我恨抗戰,作者 佚名
我為什麼恨抗戰,這是因為越研究歷史,我越覺得抗戰完全是可以局限在中國一個小範圍內比如不超過山海關這樣的一個區域,而不應該打成除青海西藏外的一個全國性戰爭。
倭人忘中國之心不死,或許自唐朝以來就有,只是那時中華太強大,倭寇在明朝才比較大規模的對中華產生實質性的傷害,但是其正規軍在明朝甚至清朝鴉片
戰爭以前從來沒有踏上中國本土,1840年以前,中國軍隊總是能把日本軍隊擋在鴨綠江以北。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一次甲午海戰的失敗,其原因也絕非是現
在主流描述抗戰那樣,是鬼子武器先進,科技先進,日本人贏得甲午海戰,根本就是弱小打敗強大(貌似,原因是腐朽),落後打敗先進,清朝北洋艦隊與當時日本
海軍相比,無論是數量還是先進程度,都超出許多,只是先進的武器掌握在腐朽的清朝官兵的收中,無奈地敗於臥薪嘗膽(不要責怪我用這個通常是褒義的詞彙)的
日本海軍。
九一八事變以前,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這是指陸軍,實際上,東北軍是中華民國時中國
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9.18前東北空軍有100餘架飛機,基本是法國新式的。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
人。主力艦“海圻”號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其餘還有“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戰艦。
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武器裝備上亦有相當的優勢。日本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面也不曾裝備類似於東北軍的“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
軍工方面,東三省兵工廠擴建後,每年能生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支,槍彈18000萬粒,輕重機槍1000挺以上,保證了戰爭的需要。東三省兵工廠已發展成全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的綜合性工廠。”
“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着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這是什麼,這是軍令嗎?,不要不相信,這就是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的意思下達的軍事命令,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那當時中國的最高當局蔣介石是什麼意思呢?1931年9月22日蔣介石在南京國民黨黨員大會上發表《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的演說:“我國民此刻必須
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 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此刻暫且含忍,絕非屈服。如至國際信義條約一律無效,和
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該忍之最後地步,則 中央已有最後的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屆時必領導全國人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
和國家人格。”聽起來似乎比張學良好一點,但在山海關以北的廣大土地全部丟失的情況下,強調逆來順受,等候國際公理,這樣的最高領袖,實在奇葩。有人爭論
說不抵抗命令不是蔣介石下的,我說也許是,但是不抵抗是符合蔣介石的心願的。
那張學良的東北軍,如果在九一八不是被區區300名日本關東軍給驅趕到關內,而是消滅了這300名日軍,會不會引發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呢?答案是不
會。以當時日本東北兵力,只有區區2萬人左右的兵力,是無法和擁有近40萬軍隊東北軍抗衡的。1931年918前夕,中日軍事對比是,東三省的日軍正規軍
只有 第2師團的兩個旅團和6個守備大隊共1.04萬人,在鄉軍人(退伍軍人)1萬人,警察3000人。共2.34萬人。日本在31年夏季才開始在國內部
隊裝備 國產坦克和裝甲車,關東軍此時還沒輪到;能迅速支援的日軍只有駐朝鮮的2個師團,共3萬人。而駐紮在東三省的東北軍有20多萬,平津一帶還有東北
軍11萬 主力部隊,可以迅速回師關外。日本國內本沒有全面對華作戰的準備,日本在9.18時期根本沒有做好大戰準備,駐朝鮮的日本軍甚至怕關東軍會完
蛋,急電國內 要求“不能不救關東軍!”(日本禰津正志著《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可以看出日本占領東北一是軍方激進分子強行拖入的,二是少帥不抵抗所造
成的直接後果。
在上海,還發生了一次抗戰,叫做一二八淞滬抗日。一般的描述是1931年1月下旬日軍圖謀侵占上海,要十九路軍後撤15公里。國民黨當局擬同意日方
的要求,並派軍政部長何應欽理滬向蔡廷鍇轉達。蔡當即表示拒絕。他反覆 申明:上海是中國領土,十九路軍是中國連隊,有權保衛上海。如果日軍膽敢來犯,我
軍決心迎頭痛擊。1月28日,日本侵略軍悍然進攻上海。蔡廷鍇下令反擊,當時,十九路軍與隨後到達的第五軍只有4萬餘人,以輕武器為主。蔡廷鍇率十九路
軍,與裝備有飛機、軍艦、坦克的六七萬日本侵 略軍血戰33天,迫使日軍四度易帥,死傷萬餘人,也無法攻占上海。蔡廷鍇從此深得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港澳
同胞的擁護和愛戴,被譽為“一代名將”、“抗日 民族英雄”。戰後獲南京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實際上,淞滬抗戰前,上海的守軍是第十九路軍,部隊供給遠遠不足。戰役開始前,中央政府共 拖欠十九路軍8個月600餘萬的軍餉。戰役開始後,明顯
感覺到手榴彈供應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終不予以回應,只好發動上海民眾趕製土製手榴彈。同時十九路軍的炮火力量也比日 軍低了數個檔次,導致日軍轟炸肆無
忌憚。戰爭開始後南京中央政府屢次發電,要求十九路軍不得抵抗,撤到二線陣地。雖然十九軍開始沒有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戰役成果,但是在陳銘樞的電報下,蔣
光鼐和蔡廷鍇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所有將士都不相信這道命令,認為是通信員誤傳,甚至認為通信員是奸細,不斷將通信員扭送軍部或者求證命令的真實性。得
知真的停止進攻後,不少將士嚎啕大哭。這是淞滬抗戰中最大的遺憾。戰爭初期國軍兵力甚多於日軍,日軍戰爭目的只是轉移國際視線。如果國軍按照計劃發動進
攻,結合19軍、5軍的戰績,戰爭過程即使慘烈但完全可以取得更大勝利。可惜國軍內部意見不統一,大軍進退猶豫不決,過分期望國際調節,以致錯失好局。張治中坐不住了,多次向蔣介石請命增援。宋希濂旅已經全旅整裝待發。但是中央政府還是不允許。宋旅將士紛紛垂淚。宋希濂壓不住,帶全旅連級及以上軍官,塞滿了一卡車面見何應欽。其中一位黃埔畢業的連長連連質問何應欽,最終何應欽啞口無言,將宋希濂等人打發回去。
迫於各界壓力,蔣介石政府終於派出了張治中率領蔣介石嫡系部隊第5軍馳援上海。
對於這樣一種拖泥帶水莫名其妙最後輸了的抗戰,我不喜歡。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的國民黨抗戰仍然是.....。從軍隊的數量、裝備以及局部所要面對當面之敵的絕對數量,國民黨軍應該是抗戰的主力。但這
個所謂的主力是否完成了與其主力身份相適應的任務呢?現在,總有人說國民黨軍犧牲了多少,消滅了多少鬼子來說事。作為後來人,我不極不願意國民黨有如此巨
大的犧牲,在蔣介石一干人眼裡,普通國民黨兵的生命不算什麼,青天白日勳章也不會發給普通士兵。但是如果這些普通士兵的生命的失去,真的有特別大的價值,
他們也去可以瞑目了,他們這的可以瞑目嗎?請看國民黨的22次會戰。
-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指揮混亂,武器裝備落
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33萬人,負責人要不要上軍事法庭?
這樣的草菅人命稀里糊塗的抗戰,我不喜歡。
-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萬多人。
這樣的抗戰,我真的恨。
-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占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敗了。
這樣的抗戰,你喜歡?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占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
兒莊大捷消滅鬼子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5月下旬,各路大軍按命令的路線,全部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區。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占領開
封。1938年6月9日,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河南省檔案館的記載死亡人數為89萬人,受災人口的高達1,200萬人。會戰結束。
雖然有台兒莊的慘勝,我真的痛恨這樣的抗戰。
-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5月爆發的蘭封會戰,是抗日戰爭中徐州會戰中的一個支線作戰, 中國軍隊12個師的豫東兵團在薛岳指揮下在河南省蘭封地區對日軍孤軍深入的土肥原賢二部(第14師團)的進攻作戰。最後迫不得已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意圖以此阻滯日軍進攻。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對中國來說,是勝仗?我真的痛恨這樣的草菅百姓人命的抗戰。
-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名日軍因戰鬥、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這場會戰,關繫到國民黨政府的存亡,因此從上到下的作戰是認真的,勇敢的,所謂的萬家嶺大捷是典型,以前的抗戰都如此打,中國不至於這麼慘。雖然指揮是相對笨拙的,但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戰。
-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萬餘人。
“……此次會戰,從日軍進攻開始,至日軍主動撤退告終,戰場全局的主動權基本上操之於日方。戰鬥結果,兩軍都回到原 有陣地。因此,就會戰
局部而言,雙方未分勝敗。但從抗戰的全局而言,卻是對中方有利。日軍要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未達到,反而消耗了自己不少兵力和武 器,並退回原陣地。而
中國方面判斷日軍將進攻長沙,為此作好了‘萬一長沙不守’的多種準備,故將日軍未能攻到長沙而退卻視為勝利。”
當時在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任作戰科長的趙子立認為:“此次會戰,據實而論只能算是一個平局。
但是,長沙被燒毀了,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是中國抗戰史上與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我痛恨這樣的抗戰。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占領南寧和崑崙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所謂崑崙關大捷(10萬國民黨軍精銳對800日軍,雖擊斃第21旅團的旅團長中村正雄少
將,但日軍死亡不過數百。)。在桂南會戰中,日軍死亡2621人,傷3378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3卷第1 分冊)。2月22日,在柳州軍事會
議上,蔣介石非常惱火,將總指揮白崇禧和中央督戰大員陳誠給予降薪留職處分,將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上將以下8個將官撤職查辦。
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戰,但這樣的抗戰值得大書特書嗎?
-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日軍為遂行此次會戰,從長江以南和長江下游抽調了大
批部隊,也就是說,從第九、第三戰區當面抽走了大批部隊,這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本來就很分散、薄 弱的守備力量更加分散,更加薄弱。第九、第三戰區如能乘
此機會向當面日軍發起強有力的攻勢,必能收到較冬季攻勢更大的戰果,威脅日軍後方,給第五戰區以有 力的策應。但第九、第三戰區雖有所行動,卻遠不夠積
極、有力。各戰區之間以及戰區內各部隊之間缺乏積極主動的策應,也是導致此次會戰失利的重要原因(這一弊病在歷次會戰中反覆出現)。
向張自忠上將致敬!
總體來說,請問這樣一種國民黨的抗戰到底值不值得頌揚?
-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占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這次會戰,第5戰區主力退避三舍,始終未與日軍交鋒,所以,日軍的行動也只是一次武裝大遊行。
-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附近占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
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但日軍在本次會戰的兵力頂多2萬5千人內(羅卓英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上開始估計日軍只有一萬,後來才說是三
萬[2] ),不可能出現6成的傷亡比,國府戰報明顯灌水。雖說戰報灌水,但這不代表國軍在此役徒勞無功。日軍山炮屬聯隊(團級)編制武裝,一聯隊4門,繳獲6門代表至少有2個步兵團遭擊潰,對此次只投入6個步兵團的日軍來說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單位受創嚴重,對日軍衝擊可謂不小。
支持打勝仗,尤其是國民黨的勝仗,來得太不容易了,誇大了也支持一下。
-
中條山(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範圍內的惟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
條山 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被俘虜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日軍
僅戰死 673人,負傷2292人。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這樣的草菅人命抗戰,正常的中國人估計都不喜歡。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14. 第二次長沙會戰(又稱第二次長沙戰役,日本稱長沙作戰),指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在湘北岳陽以 南
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向中國軍隊展開攻勢。此次會戰從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9月7日至
10 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10月中旬,
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中國軍隊收復全部失地,恢復戰前態勢。
我支持一切真心的抗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國民黨軍抗戰的勝利,太不容易,我真的支持這樣的抗戰,如果國民黨軍的抗戰都是這樣,哪怕一半是這樣,我也就總體上支持國民黨軍的抗戰了。
-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浙贛會戰,是1942年夏季,日軍為摧毀中國在浙江前進機場,打擊國軍第三戰區主力而發動的一場戰爭。主要由金華、蘭溪地區戰鬥、衢州地區戰鬥、上饒、廣豐地區戰鬥、浙贛路西段戰鬥、臨川地區戰鬥、麗水、溫州、松陽戰鬥、日軍撤退時的追擊戰鬥等組成。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占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萬人[1] 。此會戰後,日軍基本達到了“沒收與破壞鐵路設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養戰力的各種軍事、政治、經濟設施和資材”、搶掠物資,並擄劫青壯年等“以戰養戰”的目的。
此階段,蔣介石等人保存實力、坐觀事態發展的消極抗戰思想上升到主導地位。如真能保存實力,也可接受,問題是國民黨軍部隊大量傷亡多是在
突圍潰退時發生的。而且正是由於這種保存實力、消極避戰的行為,才使日軍能在浙贛路從容地占領2個多月,並搶掠物資,殺害人民;才使日軍能在浙贛路暢通的
條件下,日以繼夜地向後方運送搶掠的物資。就連日軍也說:“自6月下旬以來,直到8月中旬,我軍從廣信、廣豐附近返還,在這一期間,該方面的中國軍基本上未見積極活動”,“在6月下旬我軍打通浙贛線作戰中,該方面中國軍毫無作為,一味退避,我方未損一兵一卒,完成了打通任務”,“此後,動向更趨消極,只是考慮到我軍迴轉”。
這樣的抗戰,我不喜歡。
-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鄂西會戰是1943年夏季日本第十一軍為打擊中國第六戰區部隊進行的一次進攻戰役,日本機動利用兵力,用各個擊破的戰術重創中國軍隊第六戰區的第29集團軍,第10集團軍和江防軍,將掠獲的大批船隻下行。鄂西會戰歷時月余,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
戰後日軍的戰報中,聲稱會戰期間日軍共戰死1025人,戰傷3636人;被打死軍馬499匹,打傷280匹【註:《日軍在支那方面之作戰記錄》一卷上冊P149】。本次會戰後,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對
外宣稱日軍被消滅25,830人【註: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自身傷亡僅1萬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到了1988年,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突然
改口,承認第6戰區部隊在這次會戰中戰死23550人,負傷18295人,失蹤7270人,俘虜日軍88人;日軍死傷3500餘人。到底怎麼回事呢?
-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如果整體上,國民黨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本應該取得更大的勝利,遭受更小的損失。常德保衛戰也用不着如此慘烈。
“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美國《芝加哥太陽報》
“這裡舉目儘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裡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紐約時報》
“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跡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於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守衛常德的余程萬師長最後還是沒有盼到援軍,只好棄城而去。最後的勝利令人振奮,而余師長盼望的援軍是孫連仲部,也算是抗日勁旅,近在咫尺,卻最終沒有到達。我現在假設守衛常德的是孫連仲部,余師長是援軍,我特別懷疑援軍會及時趕到嗎?
-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據日本防衛廳防
衛研究所統計,日軍傷亡3350人,中國軍隊陣亡32290人,被俘7800人。第一戰區在戰役結束後所作《會戰之檢討》中說:“此次中原會戰,挫師失地,罪戾難辭。”確是事實。為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和副司令長官湯恩伯均被撤職。
又敗了。
-
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彈盡糧絕,後援不繼而遭到失敗。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
長衡會戰第二部分.這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會戰開始時,薛岳第四次運用天爐戰法,結果被日軍在兩翼撕破,隨後長沙
失守。衡陽保衛戰接着成為重中之重,衡陽之戰,中國軍隊傷亡約15000人,陣亡6000餘。據日方統計,是役日軍傷亡近兩萬人。日本戰史承認,此役“犧
牲之大,令人驚駭”,“不獨嚴重地妨礙了‘打通大陸’的日程”,並且遭受了重大傷亡,是“苦難的戰役”。方先覺第十軍苦等援軍不到,城內守軍100多人甚
至衝出城去接應援軍,援軍卻不能衝進城而離去,而衝出城的第十軍官兵卻能再度返回城。最後,方先覺投降日軍。
在整個抗戰,就單個戰役,一方面我最欣賞此役第十軍對日軍的殺傷之巨(過癮),另一方面,對方軍長在援兵不到的情況下,為了保全重傷員的生
命而投降,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評價,在這裡我的思維有點亂了。這樣的抗戰,我真的不喜歡,雖然方軍長殺得過癮,後來應該是無奈的去殺去戰鬥直至無奈的投降。
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21. 豫湘桂會戰,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在這次會戰前後,國民黨軍已有許多的全美械部隊,火力超過日軍,日軍不再有空中優勢,仍然敗之如斯,嗚呼,可恨的國民黨軍。
-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軍。
勝利是振奮人心的,可惜國民黨軍沒有再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機會了,日本投降了。
22次會戰,除淞滬會戰是主動進攻的外,其餘均是日軍來攻,國軍防守,22次會戰,只勝了4次。縱觀整個國民黨抗戰,如果國民黨有明顯的民族大義,
那麼開始就可以在北拒日寇於山海關外,在東趕鬼子下黃浦江,即使張學良不放一槍退到北京,蔣介石也可以命令反攻多回瀋陽,日本關東軍直至1932年,才開
始明顯增兵,且那時關內還有馬占山等可以裡應外合,蔣介石有這樣的命令嗎?蔣介石是順勢把東北軍弄到西北打內戰,內戰比外戰重要呀?如果國民黨軍人(就是
指國民黨軍高級軍官)心中的民族大義大於心中的私心,那麼在台兒莊,王師長就可以與湯恩伯會師;池師長不用在台兒莊幾乎戰至最後一兵......;這樣的
事太多了;如果援兵真心支援,余師長的衡陽不會失守;方軍長至於投降?更不要說國民黨指揮系統的混亂、低水平基本完全充滿整個抗戰的各次國民黨軍參與的戰
斗。不過這是水平問題,就不能強求了。比如國民黨軍最強的戰區級統帥薛岳,他在長沙重複使用4次天爐戰法,那最後還有取勝的希望嗎?
縱觀包括22次會戰在內的整個國民黨抗戰,完全是防守,都是日寇來犯,國軍防守,只有一次,方軍長的防守在敵我雙方傷亡比例上占了便宜,只勝了4次
會戰,這個勝利也就是恢復會戰開始前的狀態,而不能收復會戰前的失地。多數是喪失國土,百姓流離失所,還製造了花園口和長沙慘案。國民黨退退退,跑啊跑,
以至於日本投降時,只能在少數地方找到國民黨去投降,多數地方要等美軍派飛機空運國民黨部隊才能向國民黨軍投降。這樣的抗戰,誰喜歡?只管報上名,看看你
是誰?
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不在這裡多說了。毛澤東不喜歡彭德懷的百團大戰似的硬拼爛打,是為了保存實力。但是保存實力後,毛澤東將主力部
隊分散,並派往敵後。這樣的保存實力是為了消滅敵人,收復失地。到抗戰末後期,八路軍新四軍的根據地已經遍布整個日戰區,叫做敵後抗日根據。
很難想象,如果按百團大戰的打法,根據地人口可以由150萬人發展到一億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可以由開始的4萬人發展到120萬
人。如果按某些人的說法,共產黨游而不擊,那120萬人的武器從何而來?所以毛澤東的辦法不是單純的保存實力,用現在的話講是用科學的方法抗戰。
就普通老百姓而言,我們很難在眾說紛紜中準確判斷誰消滅的日寇多,從常理上講,共產黨軍隊就是八路軍三個師,3萬人,2萬條槍;加上新四軍一萬多條
更破的槍,他們如何能成為主力?國民黨軍在1937年以後軍力當然比侵華日軍弱,但是比共產黨軍隊強約百倍,而且掌握國家的大部分資源和全部的國際援助,
難道國民黨軍還要把主力的位置讓出來。
可是,歷史就是這樣詭異,弱的不能再弱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行軍方向是進攻,發展方向是壯大,在日本投降時,與八路軍新四軍處於僵持狀態,實際上日軍是
不敢離開據點,而是龜縮在據點炮樓,欺負八路軍新四軍沒有重武器。而已在火力方面超過日軍的國民黨軍則繼續處於潰敗狀態,繼續丟失許多省城,大量的國土淪
陷。誰是主力,真的不好說。如果把武器差當做打敗仗的當然理由,你怎麼叫毛澤東看得起你?在武器超過敵人時,還打敗仗,你武器真的差的時候打敗仗的原因就
基本肯定不是武器差。
八路軍新四軍給國人以希望,國民黨軍給國人更多的是失望、慘痛和扼腕嘆息。
支持國民黨抗戰的人永遠不會服氣,畢竟國民黨軍打贏了4次會戰,即使在失敗的會戰過程中,也消滅了大量的日軍。實際上,有時候,我自己也很糾結,不過有一點,我真的痛恨國民黨的自私的、混亂的、莫名其妙的、恨鐵不成鋼的抗戰。
就普通老百姓而言,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國土上證明自己的軍隊比外國軍隊厲害,對我而言,在別國土地,證明我國軍隊比他國軍隊強,可以接受。自1840
年以後,充斥了我國軍隊被他國軍隊在中國大地蹂躪的記錄,直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至38線,間接告訴國人,如果毛澤東掌握了類似蔣介石
掌握的資源,1931年918開始的抗戰可能是不會有的,至少可以將抗戰局限在山海關以北。
從蔣介石離開大陸開始,一個新紀元開始了。
?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
·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 ? 晉綏抗日根據地
· ?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 ?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 ? 山東抗日根據地
· ? 華中抗日根據地
· ? 華南抗日根據地
· ? 蘇北抗日根據地
· ? 蘇中抗日根據地
· ?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 ? 淮北抗日根據地
· ? 淮南抗日根據地
· ? 皖江抗日根據地
· ? 浙東抗日根據地
· ? 河南抗日根據地
· ?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
· ? 湘鄂抗日根據地
· ? 東江抗日根據地
· ? 瓊崖抗日根據地
·
? 邱北抗日根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