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无浪的博客  
文艺青年  
我的名片
无浪
注册日期: 2014-04-22
访问总量: 149,33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战争风险有多大
· 一个海外华人眼中的大国崛起
· 个人主义和缺乏危机感是美国衰败
· 灯塔国的灯塔究竟有没有倒掉
· 我为什么讨厌极左民主党
· 武汉肺炎的最大感想:建议有条件
· 所谓病毒战之说可以休矣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小说】
· 闯虎穴虚云雄辩,挽狂澜将军归心
· 飞向自由
【影评】
· 万水千山只为你-评《小萝莉的猴
· 一次直达内心的旅程--看《绿皮书
· Alone on the Wall -- 看奥斯卡
· 喜剧也可以很文艺:《西虹市首富
· 那些花儿-- 谈《夏洛特烦恼》里
· 明天你是否依然《步履不停》
· 也谈《邪不压正》
· 再看《追捕》
· 闲侃《芳华》
· 再看《沉默的羔羊》
【小镇童年】
· 驴子和窑子
· 家在铁路的那头
【诗词歌赋】
· 帮汪峰同学改作文
· 七中的小操场
· 书生闲卧听梦语,明月清辉洒窗台
· 烟雨江南
【书评】
· 武汉肺炎的最大感想:建议有条件
· 帮汪峰同学改作文
· 理智与情感
· 天天看桃花
· 与大侠共舞的日子--读奥康纳的小
· 我的新偶像张无忌
· 青山依旧在 几度白鹿来 --读陈忠
【历史人物】
· 为什么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分化如
· 毛泽东的独特思想和个性(下)
· 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和变化(上)
· 毛泽东的错误及其影响(下)
· 毛泽东的错误及其影响(上)
· 关于毛泽东的一些有争议问题的探
· 毛泽东贡献之我见
【政治】
·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战争风险有多大
· 一个海外华人眼中的大国崛起
· 个人主义和缺乏危机感是美国衰败
· 灯塔国的灯塔究竟有没有倒掉
· 我为什么讨厌极左民主党
· 回到基本面和常识看香港问题
【宏观经济】
· 所谓病毒战之说可以休矣
· 再谈“中国崩溃论”为什么会失败
【少年在上海】
· 当孩子,真好!
· 月亮是上海的圆
存档目录
04/01/2021 - 04/30/2021
01/01/2021 - 01/31/2021
01/01/2020 - 01/31/2020
08/01/2019 - 08/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06/01/2018 - 06/30/2018
01/01/2015 - 01/31/2015
11/01/2014 - 11/30/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一次直达内心的旅程--看《绿皮书》有感
   

近年来都不太看奥斯卡最佳影片了,太多的政治正确让人十分疲劳。但这次的《绿皮书》确是一个惊喜,大大超过了我最初的期望。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故事片,要有良好的人物塑造、细节丰富却又精炼的故事情节,和高度戏剧化的冲突。它要能在精彩纷呈的剧情中,突显出人物的内心转变和成长,传递出内在一致、不变的主题,做到既贯穿全局,又善用电影语言,不流于过分的生硬说教。《绿皮书》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堪称大师之作。

 

《绿皮书》改编于真人真事。影片讲述了在六十年代初,纽约的白人司机 Tony Lip,为黑人音乐家Don Shirley开车,从北到南巡回演出的故事。在电影中,这一黑一白的临时搭档,面临着当时南方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带来的嘲弄、羞辱和危险,一起收获了不平凡的友谊和患难中的真情;也一起见证了上流高雅难掩人性的自私虚伪,荣耀体面无法抚平内心的深刻创伤。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叙事方式也是单线条的,按照时间的发展慢慢展开。由于绝大部分的场景在旅途中,别有一番风味。旅途是我自己比较喜欢讲故事的方式。因为,很多时候,主人公们集中在有限的时空里面朝夕相处,人物自己的矛盾,加上沿途不同的环境和不同人群,都会构成直接、现实、无法预料的压力。而这些矛盾和压力都必须在电影结束前,要不然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要不然就全面爆发,总之无处可逃。进一步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人生本来就充满着戏剧性。看电影也是在看我们自己。

 

首先,本片的人物设定就充满了戏剧性。

 

Tony 是一个在纽约长大的意大利后裔,一个非常普通的白人。他心地善良,自尊心和家庭责任心都很强;他的突出优点是头脑灵活,善于忽悠,特别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对人性有自己独特直接的洞察。缺点是没有文化,喜欢赌博,有时占点小便宜;脾气暴躁,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他的习惯,也给他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相反,Don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黑人。他从小就是音乐天才,早年被伯乐相中,在苏联学习音乐,成长为当时名闻遐迩的钢琴大师。不但三次为总统演奏,而且在美国北方的上流社会极富盛名。他还同时拥有心理学、历史、文学等数个博士头衔;他在纽约的家也非常的奢华;在这里,唯一和全部的问题,就在于他是一个黑人。

 

影片开始的时候,先讲述了Tony 的困境。作为夜总会的当班保镖,他毫不犹豫地暴揍了一个无礼的客人而失业。窘迫之下,他情愿当掉自己的表,也不愿意求人,也拒绝参与当地意大利黑帮的活动中。不过,由于强大的经济压力,Tony极其他需要一份工作来摆脱当前的困境。他其实没有多少选择。

 

这个时候,Don 出现在Tony 的生活里,出于某种原因,他决定到南方演出。他需要一个司机、助手兼保安,在很多人的推荐和直接面试之后,他雇佣了Tony。之所以选择Tony 就是因为Don 完全知道一个黑人到南方意味着什么。影片专门提到,在当时的美国,黑人如果要去南方,最好怀揣一本旅行指南。这本书就是《绿皮书》,片名的由来。书中指导到南方怎么旅行、吃饭、投宿,因为很多地方是黑人不能去的。所以,Don 需要 Tony 这样头脑灵活、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在他身边,帮助他应对南方之行的各种风险。

 

黑人老板和白人司机,富裕文雅而又刻板迂腐是黑人,贫穷粗俗而灵活机智的反而是白人,在六十年代的美国,这里本身就有巨大的错位,有着天生的矛盾。就算没有其他情节,两人在一起由于互不理解、难以沟通而产生的滑稽和荒谬,就已经构成了十足的喜剧元素。更不用说,在南方种族歧视大环境下,表面上高高在上的其实非常脆弱,表面上一无所长却能畅通无阻,两人的地位经常发生更多的错乱和逆转,又会造成了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在影片中,主人公自己内心的困惑,主人公之间错位和角色的转换,还有主人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交织成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亦喜亦悲,构成了电影的主旋律和基调。

 

于是,这样一个奇葩的团队,带着《绿皮书》出发了。可以预料,两人上路后一开始并不愉快。因为两人来自完全没有交集的世界,个性上又属于光谱的两端:Tony 吵闹、粗鲁,直率不掩饰,Don 安静、文雅、心事重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不后退。两个人很难妥协,在轿车这个狭小空间里面冲突不断。

 

他们一路从东部出发,经过中部平原到印第安纳、阿肯色、肯德基、然后到Deep South 包括田纳西、路易斯安那、最后到阿拉巴马。期间经历了Don 在酒吧间被流氓羞辱攻击;Don 搞同性恋被警察抓住;Tony 揍了傲慢的白人警察而被关押等危机。但是在Tony的机智和 Don的深厚人脉的干预下,都有惊无险,顺利过关。然后他们在冰天雪地里,长途跋涉终于在圣诞之夜回到了纽约,与亲人团聚。

 

两人一路从磕磕碰碰到互相帮助,最后惺惺相惜,互相护持,都经历了自己的转变和成长,建立了感人的终身友谊。

   

 好的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影片刻画Don的心路历程着墨最多,极为细腻。他从小的教育都是阳春白雪的,是贵族教育;他的职业也是文化和高尚的代名词。他被肯尼迪总统赞许,和总统的弟弟是朋友,他被华盛顿的白人社会的名流追捧,这些都构成了他高大上的自我定位和很高的自我期许。

 

但不幸的是,他是黑人。由于社会对黑人的成见,黑人是低劣的种族,他难以被真正的尊重。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形象台上和台下并不一致,表面和内心存在距离。这些白人只是“追捧他的技艺,来彰显自己有文化,只要下了台,我就是一文不值的黑人。”

 

所以,前一秒中他可能被捧成贝多芬,下一秒中就可能被赶到林子里去撒尿。冰火两重天的态度,没有多少人能够忍受。强烈的反差、倒错,足以让任何人人格被分裂,被压垮,甚至于怀疑人生。

 

除了无法被主流白人社会认同之外,Don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由于他的地位和早年的经历,他也难以接受和认同自己是黑人。在电影中,他在南方看到其他劳累、疲惫的黑人同胞们在棉花地的时候,他非常不自然地,不由自主的背过身去上了车。在Kentuky 他拒绝了黑人旅店的和其他人一起唱歌的邀请。他一直游离在黑人群体之外而不自觉。

 

结果在一次争吵中,Tony说他,“你连一个黑人音乐家都不认识,你还没有我黑。你高高在上,一直都在上流社会;我从小都在为下一顿吃什么操心,我比你黑多了。”在这里,Tony 说出了长久以来,Don 心中难以面对和承认的现实。只是之前,没有人跟他这么说过,没有向他指出这个事实。

 

正是这个指责让Don 彻底崩溃,他爆发说道,“我不够黑,也不够白,也不够男人,我到底是什么?”这种痛彻心扉的呐喊反映了Don 在巨大压力下内心长期的失衡。由于社会和主流的偏见,他无法正确给自己定位,他无法在他人眼里找到完整的自我;但是,他的自我也被内心的障碍、对名利地位的执着,把自己卡在了半空之中。面对Tony的质问, 他再也无法守住防线,无法保持一贯的矜持和冷静。他如同风中之烛,在瓢泼大雨中是如此的软弱无助。

 

尽管如此,思维的惯性难以一时被改变。他在酒吧被白人流氓骚扰,因为同性恋被警察抓进去,他都不绝望,他还是对白人这个群体保有幻想,因为那些毕竟是低收入或者文化不高的白人群体。最后让他丢掉幻想的,还是在亚拉巴马州,他没有资格在纯白人的饭店吃饭,哪怕这些是要看他演出的客人。这一次,在Tony 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终于放下了。虽然他知道捧他摔他的都是同一群人,但是他认清了现实,不再不现实地期望这些人只能捧他,他必须照单全收他无法改变的世界和现实。因此,放弃演出而和Tony去了黑人酒吧,在里面即兴弹琴非常欢快。这代表了他的彻底改变,他开始试着在真正地认同自己的黑人身份。

 

Tony 的转变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他把黑人工人用过的杯子扔掉,和不愿意帮Don 提行李,都表现出他也歧视黑人,虽然他表面不会承认。但是,当他在印地安那的酒店看到Don 独自在阳台喝酒,而无法融入在下面院子里面喝酒聚会的时候,他被触动了。下面聚会的人恰恰是Don 自己的三重奏其他成员,只因为他们是白人导致 Don 的无法融入。Tony 开始有些同情 Don。而后来,他深深地被Don 的高超演奏的水平说折服,也感激Don对他写信的帮助,和在给零用钱等的大方等等,他也更多慢慢被Don的才能和勇气所感动。而真正产生关键变化的,还是Don对于自己不黑不白的直白,以及Tony 终于知道了Don 为什么要来南方演出之后对Don 的尊敬。


随着他们两人内心的转变,他们的关系就从雇佣关系变成了知心朋友。影片的刻画也很有说服力。比如,Don在劝说下终于放下架子,用手拿着鸡腿啃。而Tony也逐步开始理解有文化的好处,学习文绉绉地写信,穿地整整齐齐。


两人关系的发展,最后的高潮是 Don可以为了Tony的工资,忍受饭店的侮辱而愿意继续弹琴。而 Tony 则投桃报李,宁愿牺牲一半的报酬,坚持让Don 放弃演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相知相依的铁杆朋友了。


总的说来,Don 站得高看得远,他立志高远,胸怀广大,不止关心自己,他也关注社会和黑人群体。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局限、苦恼和生理需要。比如他两次孤身犯险,都和他冒冒失失去找同性恋对象有关。他并不完美也不算伟大,他只是一个凡人。他内心的很多纠结恰恰来自于他自己的性需要,还有对名利的眷恋。好在有 Tony 真诚、接地气的影响,他开始放下身段去面对和接受内心真正的自我。而Tony 需要Don 帮助提供一个改变命运机会、方式和通道。在严酷的社会环境面前,他们的相知和友谊,就显得更为感人。


不过,在主人公成长的背后,不变的永远是影片的主题。本片就是用这两位主角去诠释,一个人在外部世界的压力下,可以怎么保持自己的尊严。片中,所有种族歧视的场景,都可以理解为在渲染,如果这个世界不接受你的时候,它对人的破坏力可以如此之强大。而外部世界的力量越是强大,更可以反衬出个人要面对它,甚至试图改变它的时候,有多么的困难,多么了不起,多么需要勇气。

 

影片着力表现了在被歧视、伤害和侮辱的时候,Don的内心和他的行为。他当然很痛苦,但是他基本上能做到坚持原则、不屈服、不献媚、不妥协,力图保持他自己认为的内心的高贵和优雅。他这种对原则和尊严的要求,有时甚至到了迂腐和僵硬的程度。这些细节,在他和 Tony 的互动中表达的最为清楚。比如,他要求Tony 改变自己的口音和用词的方式;不要跪在地上和其他的人玩,因为这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做的;“他们没有选择。你可以选择进去,但你却留在了门外”;还有他绝对不容许Tony 占别人的便宜,逼着他退回顺手牵羊的宝石,“因为这样你才能心安”。     

 

仔细思考他全部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明白Don 为什么这样做。 他知道,在外部力量前面,他是弱小的。别人如何看待他是一回事,他如何应对是另外一回事。他改变不了别人,但他改变自己,他必须要首先尊重自己,刻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他宁愿开车1个小时,也不愿意在树林里解手;他宁可放弃最后的演出,也不愿意在酒店杂物间里吃饭。

 

也正因为明白个人的渺小,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扩大黑人在高雅的艺术中的影响力。至少他可以通过在白人音乐厅演奏,来逐步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为更多的黑人赢得尊重。所以哪怕他只能拿1/3不到的报酬,也愿意到南方去演出,去走这一条充满风险和挫折的道路,这是他非凡的勇气和高尚的情怀的最好证明。

     

从改变种族歧视的角度讲, Don的付出肯定有一定效果,但也并未完全成功。最后一场演出两人负气出走,整个行程没有圆满。这正说明,社会现实无法凭借一个人他自己的力量改变,他所作的一切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绿皮书》的确看点非常多,可能每个人体会都不会一样。关注社会问题能看到逼真和令人窒息的种族歧视,文艺青年看到此片的文艺范,电影爱好者看到导演功力、精湛的演技、优美的摄影和高超的剪辑。喜欢音乐的里面可以找到几十首原生钢琴曲。虽然主题厚重,但电影绝不沉闷,二人搭档这种错配之下,很多时候更像轻喜剧。可谓有笑点也有泪点,细腻而不失流畅。

 

唯一的瑕疵就是像我同事指出的,最后Don 赶去参加Tony 家庭的圣诞之夜是个败笔,有点狗尾续貂。如果电影能停在他们的失落和相互的思念,显得更加动人和真实。看来,编剧导演可能有点用力过猛了,而此处留白似乎更佳。

 

我自己最喜欢的桥段,是在接近影片尾声的时候,为了赶路Tony已经筋疲力尽,倒在后座沉沉睡下。司机座上,早已换成了Don 在开车。车外漆黑一片大雪纷飞,道路泥泞。车里Don手握方向盘,目光沉稳坚定,气氛温暖感人。伴随着车身的轻轻摇动,Tony当时一定在做一个好梦:哪里还有比一趟旅程,收获了一个相知相惜的朋友,和圣诞夜赶回家人的身边,更让人幸福的呢?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