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首個漢字“一”源自人文先祖伏羲,是通過長期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和感悟所得來的,“一”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
伏羲一畫開天(一); 分陰陽(一,--,二); 天一生“水”,水是指三,對應坎卦; 天二生“火”,火也是指三,對應離卦; 地二生“木”,木也是指三,對應震卦和巽卦; 地一生“金”,金也是指三,對應乾卦和兌卦; 中“土”,土也是指三,對應坤卦和艮卦,“土”同時代表人類腳下之地,又稱作“五”數中宮。
《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為“無極”名天地之始,代表宇宙萬物的本源。“一”為有極即“太極”名萬物之母,代表人類所認知的世界。“陰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屬性特徵,“水、火、木、金、土”是指在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五種元素,即“五行”。“陰陽五行”所指範圍極其廣泛。
以上內容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始本義,也是中華文化的起源。
《莊子·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在“五行數”中,一二三四五為“生數”,“五”數中宮即中數,“六極”又稱六合,泛指天下,太極又稱“太一”,生數“一”加中數“五”得成數“六”,因此,六極即是太極。
在先秦時期,古人在撰寫典籍時,如果在一段文字中出現兩個相同的名詞或代詞等,通常會用不同的詞語加以區分,如《周易》“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我”和“吾”的意思相同,區別在於先後,《孫子兵法》“兵眾熟強,士卒熟練。”,“兵”和“卒”的意思相同,區別在於“兵”是指己方,“卒”是指對方。
因此,《大宗師》的這段文字是在形容“道”的無窮無盡。太極即是天下,是指人類所認知的世界,與這個世界相比,無法僅用高深和長久來形容的,即是無極,它是指整個宇宙,無極中包含着太極,有無相生,兩者之間存在無限與有限的關係,並且具有相對性。無限,又稱作“無極”限,太極是相對於無極的有限,而對於普通事物而言,太極又是相對的無限。
“道”又被稱作天道或大道,用天和大來形容它,代表其具有主宰性(終極性概念),至高至大。“道”的本體具有不可見性,因而稱作“無”,虛是承載“無”的狀態,從而稱作“虛無”,虛無空間無窮無盡,因此稱作“無極”。
大道有極; 有即太極; 天道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