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其实是一部兵道的“度量衡”,登峰造极的兵家以天地为称,日月为砣,他们所洞悉的是兵道的运行规律,日月即是阴阳,月满则亏,实中有虚,月亏则盈,虚中有实。人们在看过《孙子兵法》之后,通常会想到金戈铁马的场面,其实则不然,它主要讲的是无形的较量,而不是有形的战场。
何谓阳谋和阴谋
阳谋,是指不可以抗拒的谋略,只能硬抗,或者相互发起。阴谋,是指用来迷惑对手的谋略,与阳谋不同,阴谋不仅可以被识破,也可以被利用,如果任其自行发展,最终将变会成不可抗拒和致命的阳谋。
上兵伐谋,是指先用智慧进行博弈,主用阳谋,副用阴谋,阳谋必须建立在无为的基础之上,否则很难发起。
其次伐交,仍然是伐谋,纵横家进行外交,同样主用阳谋,副用阴谋,只有在即将或者已经发起战争的情况下,才会以阴谋为主,但是,也会尽量寻找机会发起阳谋。
其次伐兵,仍然是伐谋,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是指展现军事实力,让对方屈服。
以上三点的宗旨都是在讲以无为之态,发起阳谋和阴谋,以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下攻城,分为两个方面︰
1. 无为之下的主阳谋和副阴谋已经成功达成,阴谋又同时变成了致命的阳谋,阳谋如果成功,阴谋必然达成,之后,再有为用兵,则攻无不克,或让对手不攻自破。
2. 阳谋无法成功,则阴谋无法达成,代表谋略无效,将意味着为了自保则必须采取被动攻击或者防守。如果已经无谋略施展,则会弃械投降,或自行灭亡。
从古至今,征伐必须先从谋略开始,只有主阳谋副阴谋能够顺利成功达成,或者在无法发起谋略的情况下,才会发起战争。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不谋而战,必败。
《孙子兵法》中所讲的攻和守、虚和实、正和奇、势和形等,主要在讲内和外的伐谋,其次才是兵戎相见。当然,谋略,既可以被用于无形的较量,也可以被用在有形的战场,有无相生。先无为而伐谋,后有为而伐攻,无中生有。
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即是兵道谋攻的运行规律。
天道无极。
以下是我个人对《孙子兵法》的主观看法。
兵道包含诡道,诡道为兵者不祥之器,孙武子利用兵道规律帮助当时的吴国战胜楚越,所用的乃是源自诡道的诡计,用过之后,驰骋畋猎让人心发狂,因此,孙武子在用兵之后发现了弊端,从而选择归隐,而与他有重大关系的伍子胥和夫差则遭受横死,吴国最终灭亡。孙武子一定后悔把诡道公之于世。
《孙子兵法》已经表述了伐谋的三种方法,又表明了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他也想顺应天道。
不过很可惜,后人读过此书后,多用在伐攻上,急功近利,从而放弃了以无为之态,发起阳谋和阴谋,以至不战而屈人之兵。导致每次大战之后都是生灵涂炭,这是孙武子之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兵者,诡道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不过,很可惜,后人读过此书后,大多用在以势治人上。以权势治人,有人说是阳谋,其实则不然,应该被称作玩弄权术,同样是诡计,诡计用来治人必是阴谋,属于人治中的恶。
后世急功近利,又把阳谋用到了伐攻上,如,白起水淹郢城、王贲水淹大梁、关羽水淹樊城,他们在伐攻中使用阳谋,让无数百姓因此而丧生。人类在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后,则会顺其自然,从而避免遭受天灾,而人祸则违背天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曾言此行为将会折损阳寿,也许这个故事只存在于小说中,但是的确表现出了在伐攻中使用阳谋的可怕之处。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难为不争。不争者,唯有道者也。无道者,亦知利害,不可利己而害民也。执迷不悟,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