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指“万物负阴而抱阳”之阴阳交汇的中心区域,也可以理解为太极图中阴阳二鱼交汇之“干”。 “干”的读音为[ gān ],是指用来连接事物的主要部分,通常理解为界线或者准绳,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现象,或者是抽象的表达。 阴阳二气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那么,中间的“干”则是用来表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或者失衡状态的变化,一旦阳气过盛,阴气则会相对衰减,如果阴气过盛,阳气同样会衰减。意味着阴阳二气在不断地相互碰撞,也可以理解为,两者之间相互“有为”,争斗不休。 只有“冲气以为和”才能够维持住阴阳二气之间的平衡,因此,才会出现公平和公正一说,“公”是指“公道”,“公道”是指法律,能够维护公平和公正的,只有通过法律,这即是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则是以“礼”为基础,“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正所谓“先礼后兵”,那么,“中庸”则是指在礼和兵之间徘徊。而“有为”即是斗。 如: 有外敌,与外敌斗; 没有外敌,与自己人互斗; 甚至一旦有了外敌,不但与外敌斗又同时与自己人互斗; 更有甚者联合外敌与自己人互斗; 可谓内斗外斗无所不斗。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华文化的根本在于黄帝所传的阴阳五行学,道家思想又被称作黄老之学,因此,“中”是指中土,被用来指代黄帝,“守中”是指遵循黄帝所讲的天道。 天道无极,无穷无尽,无法言尽,“无极”即是生生不息之道。 事实上,整篇《道德经》都在讲“守中”。不仅如此,《管子》、《韩非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周易》等中华文明的经典,皆是在讲应该如何“守中”。 大道至简 天道无极 (话外) 孔丘在世时,理论基础源自《周礼》,因此,他并不懂得阴阳五行学,甚至都不清楚自己所坚持的信念究竟源自何处,而不懂阴阳五行学的,则无法看懂《周易》。 素闻孔丘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不敢自称道家的我谨以《道德经》∶“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与他论道一番,何谓“天道无极”。 不要以为道家从先秦时期到现在一直在针对孔儒,其实先秦诸子百家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抑制“有为”,法家如此,兵家如此,甚至医家也是如此,不仅要抑制人的有为,也会抑制其体内五脏六腑的有为。 《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道无为,因此,遵循天道的先秦诸子百家皆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