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拙文«尊重历史,顺应潮流»的题目是作大了,不过细想,汉字繁简之争,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嘛.童言不避贻笑大方,重拾这个话题,献丑了. 我翻查了一些资料,汉字的简化确实由来已久.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虫”,“电”,“云”等字,而在繁体字里分别是“蟲”,“電”,“雲”;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入门必读的经典,其中的«大学»(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里有这样的句子:“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这里四个“后”就是今天繁体字里的“後”字.“麦”,“众”,“礼”,“尘”,“笔”,“籴”,“粜”,“递”,“迁”,“犹”,“梦”,“网”,“与”,“泪”,“异”,“杰”等许多字早已见诸各种古籍.“无”字在«汉封龙山颂»和«汉张迁碑»也都已出现.宋徽宗的“无”字碑:“统御神霄,监视万国,无疆之休,摹勒立石,以垂无穷.”就用上了“無”的简体“无”.我翻看手头上王羲之的«圣教序»,里面就有“万”,“盖”,“与”字.而孙过庭的«书谱»更有“乐”,“称”,“闲”,“学”,“伤”,“为”,“长”,“传”,“会”,“书”,“时”和“实”字,这些都是现行的简化字.孙中山先生的信笺上有“处理”,“事务”的写法.他的题词也有使用简体字,例如:“继往开来”的“继”,“静敬澹一”的“静”,“海阔天空”的“阔”,“协力图强”的“协”. 至于简化字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隋唐时代,当时民间已出现很多简化字,俗称“俗体字”.宋代以后,由于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被广泛应用到印刷书籍上.1930年出版的«宋元以来俗字谱»收集了宋以后历代十二种民间刻本中所使用的6240个简化字,与解放后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相同的有330多个.清代的太平天国也极力推行简体字,其官方文件都用简体字,这一时期共使用了一百多个简体字,而有80%为后世所采用.五四运动以后,民间使用简体字也越来越广泛,并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赞成,提倡和支持,研究和推出大量的简化方案,在这些基础上,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一批简体字(据说蒋介石本身是赞同的,不过后来还是遭到一些右派元老的强烈反对而废止)列出324个简体字,其中大半与大陆现行简化字相同,例如“压”,“价”,“过”,“礼”,“辞”,“体”,“尔”,“独”,“誉”,““恋”,“变”,“坚”,“乱”等等.解放后,政府更是全面组织专家学者们广泛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的学者们的建议,着手进行整理,编定,公布和多次修订,从而规范了现行的«汉字简化总表». 童言以为,我们应正视这些事实,而不应带有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这样对于我们的中华文化才有促进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