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殷墟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只有汉字沿用至今, 其它两个早已失传. 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汉字也不断演变,这包括了字体,字型,字音,字义,甚至字数.这就是汉字历史的内涵.而所有这些演变, 均与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息息相关. 汉字繁简之争,从上一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不过, 如果不是从意识形态与政治歧见的角度出发, 而是尊重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时代社会的需要的话, 这种争议是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的. 其实,汉字从开始就一直在发展演变,从甲骨文到篆,到隶,到今天的楷,行和草书,汉字的造字,组字和用字 (除了字形笔畫的变化外,读音字义功能等方面)也发生演变.但不管变繁或趋简, 这些变化都与当时政局或战乱, 又或者社会经济, 文化活动有关.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讯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因而顺应使用需要 满足日常生活, 促进社会沟通最重要,当然首先要考虑到在书写, 阅读和学习方面精确性, 合理性和易学度.汉字的改革也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去考虑.翻看历史上的汉字改革史,都是先有民间造字用字的基础,再由权力集团用法定的方式去规范,而这种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去推行,避免产生混乱.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太平天国推行过一百多个简体字;五四时期北洋政府提出的«减省汉字笔划方案»,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界发动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随后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虽然遭到国民党内一批顽固元老的极力反对而废止);共产党在三十年代起在其根据地就一直推行简化字,解放后更是全力组织老一辈文字改革工作者和广大工农群众参加,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制定和推广完整的汉字简化方案, 并多次修正.这些都是我们熟识的历史. 笔者在五十年代中期, 还是小学生,就投身当时的“扫盲运动”---利用课余时间到环卫队去教清洁工人中的那些文盲识字,採用的就是简化字,简化字由于笔划少,易学易记,十分受欢迎.笔者不是文字工作者, 没有作广泛深入的调查, 也没有专业的文字学知识, 但是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 和在社会上的接触, 体会到汉字的简化, 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其实«汉字简化方案»中,不少字或者古已有之,又或者古人已习惯了那些写法(书圣王羲之等古代书法家的碑帖就有不少是简体字).如果摒弃政治偏见,花点时间去认识汉字的发展史,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研究一下«汉字简化方案»及其修正,相信是可以有一个客观的看法的.无可否认,«汉字简化方案»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不足,这有待同胞们一起研究改善.当前世界各国在推行中文教学中,已广泛採用了简化字,2008年后,联合国使用中文一律用简化字,足见世界潮流是趋向简化.坦白说如“从”,“众”,“尘”,“电”,“处”,“无”等一类字早已见诸«说文解字»这本最早的汉字字典中,你愿意舍简从繁写“從”,“眾”,“塵”,“電”,“處”,“無”吗?正如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文,你会选择写哪一种文体?现今社会中哪一种容易流通? 笔者拙见,对于汉字,“识繁用简”.就是说我们要推广简化字, 使用简化字, 但不妨认识一些繁体字.而认识繁体字, 主要还是用以发揚光大丰富多彩的中华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