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鲜东北部,狼林山脉纵贯南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水岭,并与莲花山脉、摩天岭山脉、赴战岭山脉等,构成朝鲜半岛东北部平均海拔超过2 000米的盖马高原。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初期, 交战双方以狼林山脉为界, 以西地域称为西线战场, 以东地区称为东线战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长津湖,是盖马高原上长津发电站的蓄水湖,群山包围,东西两岸均为海拔1 300多米的山地, 山势十分险要。每年冬季,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呼啸着从长津湖地区席卷而过, 向南直抵东海岸咸兴附近的日本海。而从兴南港开出的道路, 离开沿海平原后便渐入山区, 途经众多的急转弯和盘山路,然后攀入连绵不绝、陡峭崎岖的山峦, 最后经五老里、黄草岭和古土里到达长津湖南端的下碣隅里。从这里, 向西可经柳潭里迂回朝鲜中部的江界, 向北可沿长津湖东岸经新兴里直达鸭绿江中朝边境。 60年前, 在长津湖这片苦寒之地, 曾经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交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以沉重的代价, 重创美军王牌劲旅陆军第7师和海军陆战第1师。这场交战与同时进行的西线清川江之战, 共同构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 西方军事学术界则称之为著名的“清长之战”。然而, 由于长津湖之战过于惨烈, 多少年来中美两军都不愿过多提及, 因此远不及清川江之战那样为人们所熟知,但志愿军那生生不息的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却会永存!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中国军人赢得对手尊敬的志愿军勇士们…… (一) “告诉巴大维, 第7师已拔得头筹!” 1950年11月, 朝鲜北部山区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气温急剧下降。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 到处白雪覆地, 道路冰封, 长津湖就像一块巨大的玻璃碎片, 静静地平放在崇山峻岭的褶皱之间。“如果在这里的雪地上潜伏半小时的话, 无论是什么人都会被冻死的, 包括中国人……” 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不禁如此想到。毕竟, 现在的气温是零下27℃! 阿尔蒙德3个月前, 以美国远东战区参谋长之尊, 兼任新组建的美第10军军长。按美军惯例, 军一级作战单位可在战时临机设置, 师则为常设编制。因此第10军虽属新建, 但其辖属内的第7师和海军陆战第1师, 却是美军著名的王牌劲旅。第7师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17年12月, 曾远渡大西洋赴法参战。二战爆发后, 经过史迪威将军亲手培训的第7师,开赴太平洋战区与日军作战,并在阿留申群岛等著名战役中屡立战功。由于该师执行作战任务时从来都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确无误, 又被称为“滴漏器师”。与第7师相比, 海军陆战第1师更是大名鼎鼎,赴朝参战前已有160余年的悠久历史, 据称尚未有过战败甚至是退却的记录! 在太平洋战争最为艰苦的瓜岛和冲绳岛战役中,陆战第1师与顽固的日军浴血奋战。为了防止日军将投入地堡的手榴弹推出, 许多陆战队员用手握紧手榴弹伸进地堡爆炸, 其战斗力之顽强可见一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麾下有如此精锐的部队, 阿尔蒙德踌躇满志: 9月登陆仁川,10月登陆元山和利原, 到11月21日, 第7师17团一部便率先到达了朝鲜北部的惠山镇。虽然沿元山-咸兴方向推进的陆战第1师, 在黄草岭地区遭到了志愿军的顽强阻击, 但对手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阿尔蒙德打消了心中疑虑: 如果中国大规模参战的话, 早就被美国空军侦察到了! 他亲自飞抵惠山, 与第7师师长巴大维合影留念, 并盛赞第7师的行动“将作为一项卓越的军事成就而载入史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发来了贺电。那个一生都在演戏的五星上将以他惯有的潇洒笔锋写道: “告诉巴大维, 第7师已拔得头筹!” 此时, 连同归属美第10军指挥的南朝鲜第1军团,“联合国军”东线部队共有5个师、1个工兵旅、1个南朝鲜陆战团和1个美陆军航空兵联队, 总兵力已达10.3万余人。阿尔蒙德深信: 朝鲜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然而, 阿尔蒙德的结论下早了! 他做梦也没想到, 就在自己从飞机上俯视长津湖地区时,下面竟然潜伏着一支规模庞大的作战部队, 这就是刚刚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20军和27军主力。算上因运输能力不足, 正在厚昌江口集结, 准备随时跟进的26军和27军94师, 共12个师15万余人。第9兵团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1925年入黄埔军校,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1949年初我军整编, 组建兵团一级作战单位, 年仅42岁的宋时轮率新成立的第9兵团挥师江南, 激战上海, 随即承担起了准备解放台湾的战略任务。由于朝鲜战局紧张, 中央军委命令第9兵团紧急入朝, 并根据志愿军总部“诱敌深入至朝鲜北部山区, 尔后实施反击”的战役设想, 在第42军主力的掩护下开赴东线长津湖地区, 歼灭由此西进、北上的美第10军部队。 麾下有如此精锐的部队, 阿尔蒙德踌躇满志: 9月登陆仁川,10月登陆元山和利原, 到11月21日, 第7师17团一部便率先到达了朝鲜北部的惠山镇。虽然沿元山-咸兴方向推进的陆战第1师, 在黄草岭地区遭到了志愿军的顽强阻击, 但对手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阿尔蒙德打消了心中疑虑: 如果中国大规模参战的话, 早就被美国空军侦察到了! 他亲自飞抵惠山, 与第7师师长巴大维合影留念, 并盛赞第7师的行动“将作为一项卓越的军事成就而载入史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发来了贺电。那个一生都在演戏的五星上将以他惯有的潇洒笔锋写道: “告诉巴大维, 第7师已拔得头筹!” 此时, 连同归属美第10军指挥的南朝鲜第1军团,“联合国军”东线部队共有5个师、1个工兵旅、1个南朝鲜陆战团和1个美陆军航空兵联队, 总兵力已达10.3万余人。阿尔蒙德深信: 朝鲜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然而, 阿尔蒙德的结论下早了! 他做梦也没想到, 就在自己从飞机上俯视长津湖地区时,下面竟然潜伏着一支规模庞大的作战部队, 这就是刚刚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20军和27军主力。算上因运输能力不足, 正在厚昌江口集结, 准备随时跟进的26军和27军94师, 共12个师15万余人。第9兵团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1925年入黄埔军校,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1949年初我军整编, 组建兵团一级作战单位, 年仅42岁的宋时轮率新成立的第9兵团挥师江南, 激战上海, 随即承担起了准备解放台湾的战略任务。由于朝鲜战局紧张, 中央军委命令第9兵团紧急入朝, 并根据志愿军总部“诱敌深入至朝鲜北部山区, 尔后实施反击”的战役设想, 在第42军主力的掩护下开赴东线长津湖地区, 歼灭由此西进、北上的美第10军部队。 第9兵团于11月7日开始进入朝鲜战场。此时, 朝鲜正是五十年不遇的严冬, 第9兵团又长期驻扎和战斗在我国的华东地区, 缺乏高寒战区生活和作战的经验, 仓促北上之间, 部队穿的还是在上海过冬的棉衣。首先过江的第20军, 在第一天就有1 000余人严重冻伤。加之长津湖地区山高路险, 美军飞机狂轰滥炸, 第9兵团大量汽车被毁, 粮食、被服和弹药根本运不上去。为按时赶赴战区, 部队携带轻便火炮, 连夜翻越冰川雪岭, 每个班只有1~2床棉被, 休息时垫在雪地上,大家挤在一起保证不被冻僵。到战斗打响前, 各军已连日没吃过一顿热饭, 战士们将粮袋里的最后一点剩渣称为“冲锋粮”, 以维持战斗时有限的体力以便发起冲锋。即便如此, 第9兵团仍以令人惊叹的行军艺术, 躲过了美军24小时不间断的空中侦察, 达成了战役突然性, 被美国舆论界誉为“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到11月24日, 美陆战第1师全部进入了长津湖地区。第5团和第7团位于柳潭里、新兴里和下碣隅里, 师部率第1团位于古土里。宋时轮据此决定: 以2个师切断长津湖美军与两翼美7师和美3师的联系; 集中5个师的兵力, 首先歼灭美陆战第5团和第7团, 然后视情况歼灭陆战第1师增援部队, 以及位于新兴里以东元丰里的美7师31团; 鉴于战役准备尚未完成, 进攻日期被推迟至26日以后。然而, 敌情瞬息万变。25日, 西线志愿军向美第8集团军发起反击, 阿尔蒙德遂于26日命令美陆战1师, 以第5团和第7团进至柳潭里, 准备向西迂回作战, 师部率陆战第1团一部进至下碣隅里; 美7师则以1个团西进至新兴里及以西的内洞峙。由于是异国作战,长津湖地区又人烟稀少,第9兵团对这一敌情变化并未知晓。迷漫的风雪中, 一场空前惨烈的“冰血长津之战”缓缓拉开了序幕。 (一) 中国士兵视死如归的精神使陆战队肃然起敬! 11月27日黄昏, 东线战场大雪纷飞, 气温已降至零下30℃左右。第9兵团按原定计划向长津湖地区的美第10军部队发起全线反击: 第27军79师和80师分别从正面进攻柳潭里和新兴里; 第20军58师、59师和60师从侧后出击, 对敌实施分割包围。当冲锋号吹响时, 已经被冻得快神智不清的志愿军战士迅速从雪地里爬起来, 借着夜色的掩护, 向美军阵地实施冲击。由于志愿军基本全是步兵, 携带的少量火炮又因炮管受冻收缩, 70%打不响, 战士们只能靠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尽可能地隐蔽接近到手榴弹的投掷距离, 突然投出大量手榴弹, 然后用步枪、冲锋枪和刺刀与敌作战。 第79师三个步兵团由西向东一字排开, 猛攻柳潭里北山诸高地。由于冲击时踩响了美军布设在阵地前的绊索照明地雷, 志愿军第235团1营的进攻队形完全暴露, 防御1282高地的美第7团2营E连以密集火力射击, 许多志愿军战士还未冲击到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即被打倒。第235团是著名的“济南第一团”, 在强攻不成的情况下, 迅速改变战术, 以班为单位从正面轮番攻击,吸引美军注意, 主力从高地侧后迂回上去。志愿军战士与美陆战队员展开肉搏, 双方在雪地中纠缠撕打, 互掐脖子, 竞挖眼珠, 极为惨烈。美军连长菲利普斯将上了刺刀的步枪猛插到雪地上, 高声喊到:“ 这里是E连! 坚持住, 士兵们……” 话音未落,就被志愿军密集的子弹击毙。28日5时, 第79师各团攻占了北山的1403高地、1282高地和1420高地, 从北面给敌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北面激战正酣, 志愿军第59师从南面出击, 一举切断了柳潭里之敌向下碣隅里的退路。第175团攻占死鹰岭, 第177团攻占西兴里, 歼灭美陆战7团1营C连大部, 随即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击北面德洞山口的美陆战7团2营F连。面对志愿军投出的如雨点般落下的手榴弹, 一些陆战队员操起挖工事用的工具,像打垒球一样用力挥舞, 不中者即亡。连长巴伯上尉则指挥加强给连的重机枪班、81毫米迫击炮班和火箭筒班, 凭借有利地形向志愿军猛烈射击。最终, F连以20人亡, 54人伤, 弹药基本告罄的代价, 熬来了天际边那缕鱼肚白色。美军运输机临空, 向德洞山口空投了F连急需的弹药、野战口粮和医疗器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天亮后, 柳潭里美军为夺回生路, 开始拼命反击。联合兵种作战的威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炮兵猛烈射击, 将志愿军连夜赶修的掩体瞬间摧毁; 坦克位于阵形先头或侧翼, 直接掩护步兵展开和攻击; 空军即使是在两军相距仅50米时, 仍准确地投下大量凝固汽油弹和高爆炸弹。志愿军阵地被炸成一片火海, 无处容身, 只好向美军发起迎面冲锋。双方士兵打光弹夹里的子弹, 往往还来不及重新装填, 就已经撞到了一起, 于是用工兵铲对劈, 刺刀对刺, 枪托对砸。志愿军战士饥寒交迫,体力不及身高马大的美军陆战队员, 就以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 用牙咬或拉响自己身上的手榴弹, 和敌人同归于尽。苦战竟日, 志愿军79师和59师付出重大牺牲, 死死围住了柳潭里之敌。 夜幕再次降临。在下碣隅里美陆战1师指挥所, 师长史密斯少将通过一台吱吱乱响的收报机, 收听了各方的战报, 并发出指令。由于西线美第8集团军正在溃败, 右翼美7师第31团级战斗队也遭到围攻, 下碣隅里便成了陆战队生死存亡的关键。史密斯命令: 将所有的勤务保障分队召集起来, 以陆战第1团3营为骨干进行战斗编组, 共3 913人; 第11炮兵团2个连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提供火力支援; 师属坦克部队集中用以反突击; 加快野战机场的修建速度, 以备空投物资和运出伤员。此外,整个防线上还堆积了1 000多个沙袋来巩固工事,阵地前则设置了大量的地雷、绊索照明地雷、各类爆炸物和蛇腹形铁丝网,与机枪、无后坐力炮及迫击炮、榴弹炮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负责攻击下碣隅里的是志愿军第58师。该师于28日凌晨3时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了下碣隅里, 拂晓前完成攻击准备。晚22时, 先以小部队试探, 随后兵分三路展开进攻。美国陆战队史学家蒙特罗斯后来写道:“ 陆战队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蜂涌而至, 或是一次次地顽强进攻。夜空时而被曳光弹交织成一片火网, 时而有一发照明弹发出可怕的光亮, 把跑步前进的中国部队暴露无遗, 使他们按原来的部署成堆地卧倒。陆战队的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关枪大显身手, 战果赫赫, 但是中国人仍然源源而来,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使陆战队肃然起敬。他们有时会冲进手榴弹投掷距离内, 然后又被打倒。” 经过前仆后继的冲锋, 志愿军第58师于23时在东西方向达成突破。172团攻占东面全部山地,对下碣隅里之敌形成瞰制之势; 173团则从西面发展进攻, 冲至纵深机场。正在机场施工的美陆战1师工兵营D连急忙扔下工具, 拾起武器迎战, 第3营营长里奇中校也组织起通信营和工兵营其它部队反击, 但立即遭到志愿军火力的覆盖射击, 死伤一片。作为最后一招, 史密斯命令坦克集群实施反突击。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 志愿军战士用炸药包、爆破筒、甚至腰捆数颗手榴弹,仰卧在公路上, 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钢铁怪物。至29日5时,第58师弹药耗尽,遂撤出战斗, 控制下碣隅里东南一线山地构筑工事, 巩固阵地。 (一) “有我就有阵地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下碣隅里暂时保全, 但志愿军顽强的攻势却使史密斯心有余悸, 他命令古土里地区的美陆战第1团主力不惜一切代价, 北上增援! 宋时轮当即电示20军: 这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良好战机! 20军军长张翼翔得令后, 亲赴在古土里以北担负阻敌南逃北援任务的第60师, 与师首长研究决定: 以180团1个营于夜间向古土里攻击, 牵制美陆战1团其它部队; 以178团和179团歼灭北上之敌。伏击阵地选择在了一段前后都有桥梁的公路两侧, 西侧是一片300米宽的水田, 水田以西是长津江; 东侧是一道深沟, 以东是一片足有150米宽的开阔地, 再往东则是高出地面6~9米的台地和大片陡峭的山地。60师两个团除以1个营控制冰封的临津江以西高地外,主力就埋伏在东面的台地或山地上。 29日上午, 美陆战第1团以配属该团的英国皇家陆战队第41突击队为主, 另加美军2个步兵连、2个坦克排、以及大量的火力支援单位, 共1 000余人, 混编为特遣队开始北上。由于沿途不断遭到志愿军的袭击, 特遣队进入第60师伏击圈时已近黄昏, 人困马乏。突然, 前后传来两声巨响! 志愿军炸毁了前后两座桥梁, 并以火力猛烈射击公路上的敌行军纵队。紧接着, 三发信号弹腾空, 公路东侧台地和山地上的志愿军呐喊着跳下来, 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冲过开阔地, 爬过深沟, 将滞留在公路上的美英军切成数段。敌陆战队员则依托车辆、公路边的水沟本能地抵抗。经过4小时激战, 一些零星小股的士兵逐渐被消灭, 其余的聚集成群, 被志愿军严密包围。 第60师以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 在紧缩包围的同时, 利用俘虏喊话, 迫敌投降。被围敌军中军衔最高的是陆战1师师部后勤部长助理查伊杰斯达中校。他身负重伤, 委托麦克劳林少校派出4名军官为代表, 向志愿军第179团请求投降。179团团长张季伦也派出代表进入敌军阵地, 宣传了我军的俘虏政策, 许诺在投降后把重伤员送到古土里, 以使他们能得到及时治疗。但麦克劳林企图借谈判之机拖延时间, 待天亮后在空中掩护下突围, 志愿军遂于1小时后再次发起攻击。麦克劳林率众负隅顽抗, 直到部下手榴弹用光、子弹只剩8发时, 才最终向我军投降。此战, 敌特遣队除先头的小部坦克, 由第41突击队队长德赖斯代尔带领突入下碣隅里外, 大部被歼。志愿军俘敌237人,缴获坦克、装甲车、汽车74辆, 各种火炮20余门。 在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北进的同时, 史密斯命令下碣隅里的美军向南发起攻击, 企图南北对攻, 打开通往古土里的通道。志愿军58师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 率该连第3排坚守位于下碣隅里东南的1071.1高地。布置任务时, 营长把杨根思带到地图前, 指着下碣隅里东南的一个外围制高点说:“这是1071高地, 东南这个小高岭就是1071.1高地, 它正卡住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和咸兴的公路。敌人现在已经被包围, 白天肯定会猛烈反冲击, 特别是对1071.1高地。你要记着,你和你的第3排不许敌人爬过小高岭寸步, 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之前!” 杨根思望着营长期待的眼光, 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有我就有阵地在!” 黎明之前,杨根思率3排上了阵地。战士们蹲在用雪筑成的工事里, 脚上鞋袜早已冻在一起, 手冷得难以拉开枪栓, 饥饿更是一阵阵袭人。美军开始进攻了。密集的炮弹, 一阵紧似一阵地落在小高岭上, 沉重的爆炸声、尖锐的呼啸声响成一片, 硫磺味、焦枯味……呛得人呼吸困难。大部分工事损坏,石块、泥土、钢铁的碎片把战士们压在轰塌的工事里, 杨根思赶紧组织人把他们拖出来,大声喊道: “同志们, 敌人的炮弹坑, 就是最好的工事!” 8班战士刘玉亭也兴奋地喊道:“山头冻得本来挖不开,敌人的炮弹就好比开山机,来, 趁热修工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美军陆战队开始爬向小高岭。杨根思大声呼喊着: 准备战斗!他赶到8班长的位置, 立即传下命令: “放敌人进到30米开火!” 小高岭后侧的重机枪首先发射, 一排排手榴弹准确地投出……爆炸声中, 美军陆战队员高大的身躯像割麦子似得一片片地倒下。第一次进攻被打退, 美军再次猛烈轰击小高岭。透过烟雾, 杨根思看到敌坦克正在公路上来往射击, 掩护步兵冲锋。他沉思片刻,传下命令:“把敌人放到山上来打! 免得敌人的飞机和坦克乱叫唤!” 眼看着美军端着卡宾枪、半自动步枪越爬越近了,杨根思首先甩出手榴弹, 然后带着战士们冲出阵地,射击声,刺刀的格斗声,喊杀声……由于敌我混在了一起, 美军轰击小高岭的炮火瞬间停止了。 小高岭正在混战, 又有整批的美军陆战队涌上来。杨根思掉转机枪射击, 前面的美军倒下去, 后面的又冲上来, 他立即命令8班长带半个班从山腰插向冲上来的敌人侧后, 7班和9班从小高岭向下冲击。美军动摇了,在坦克炮火的掩护下撤下山去……就这样,杨根思率领3排连续打退了美军的8次进攻, 敌人一批批地被歼灭在小高岭前, 但3排的勇士们也越来越少, 最后只剩下了重机枪班长和负伤的机枪射手, 弹药也已耗尽。杨根思命令他们: 撤下去! 重机枪班长问道:“你呢?” 杨根思道: “有我在, 阵地可以守住! 武器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 是革命的财产, 不能损失。赶快撤下去!”重机枪班长还想问什么, 杨根思厉声道:“这是命令!” 四周突然宁静了下来。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 遍地是美军陆战队员的尸体。杨根思独自一人伫立在小高岭上: 下碣隅里的美军飞机还在不停地起落, 四周的大小山头, 火光炮声不断, 战友们正在包围歼灭敌人,他并不是孤独的! 他绕着小高岭巡视了一圈, 然后收拾好可用的枪枝和一包炸药放在身旁,选择好地形, 隐蔽起来, 两只眼睛巡视着山下 ,监视敌人。 上午10时, 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小高岭又笼罩在了烟雾和弹片里。美军冲击的步伐加快了, 蓝底白字的陆战1师军旗清晰可见, 陆战队员正在准备把它插在小高岭上。美军指挥官也出现了, 喊叫着, 挥舞着小旗子。杨根思猛然立起, 举起枪来。随着枪声, 美军指挥官应声倒地。原来以为已经安稳地占领小高岭的陆战队员, 趴下的趴下, 转身跑的转身跑, 慌乱得像一群乌鸦。但当他们看清楚只有杨根思一人时, 便成扇形包围了过来。杨根思抱起炸药包,拉了引火线, 向敌人走去, 导火索“吱吱”地冒出烟来, 但他的脚步是那样坚实, 好像一步步都震动着山岭。美国兵惊呼起来, 可是, 他们来不及跑了。猛一声巨响, 卷起一股浓烟。 为表彰杨根思的英雄精神,志愿军总部给杨根思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会议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