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这也对科学家在本领域研究的重要肯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就有不少华人科学家,近期美国科学院公布了2012年新增院士的名单,其中新当选院士中有七位华人科学家,多少超出了我原来的预想。 因职业敏感性,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生命科学组,发现其中已经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骆利群(专访骆利群:利用关键技术探究生命本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小威,美国匹兹堡大学病理系教授Yuan Chang,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董欣年,阿拉巴马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系教授Chow Louise,其他还包括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任咏华,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 其中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走出来的骆利群教授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15岁进入全国重点大学,30岁成为美国顶尖名校博士导师,领导斯坦福大学生物系规模最大实验室,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现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研究员。 骆利群教授在发育神经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突触分枝以建立和维持神经回路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其杰出成就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神经追踪技术,骆利群教授改进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经典方法,将对大脑发育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HHMI特为此发了评论,称之为遗传学的重大进展。 另外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庄小威教授也是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考取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评选出的“天才奖”,独得奖金50万美元。之后在她34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哈佛大学正教授,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 令人佩服的是,这位女科学家在生物物理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大量的重要贡献。主要成就之一就是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以及超分辨率显微镜相关方法的研制、开发等,这种方法能几百次地反复在各种颜色的光照下使用的,驱动为荧光态和暗态的发光分子团,从而得到了一种比传统光学显微镜高10倍以上的分辨率的显微技术。 除此之外,董欣年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留美女博士,她毕业于武汉大学学士, 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杨酸和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Cross-talk)机制,研究成果曾发表于《Cell》《Science》杂志。 新增选院士共包含84名科学家,21名外籍院士,其中有哪些生命科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Beam, Kurt G:科罗拉多大学奥罗拉分校,生理学与生物物理系教授 Blake, Randolph:范德堡大学心理学教授(Centennial Professor) Bonini, Nancy:宾州大学生物系,霍德华休斯医学院。近期发表文章,阐述了一个新的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揭示了一种名为Nmnat酶在神经纤维修复和神经保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Carlson, John:耶鲁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曾破译气味密码——发现了气味是如何通过嗅觉系统编码成为复杂信息, 并输入到大脑中去的。这项发现为动物如何感觉和区分气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感觉和区分气味的过程对于动物来说, 是识别食物、配偶以及“敌人”的根本。 Chiu, Wah: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 Clark, Andrew G: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之前他曾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即分析了一见钟情的基因机制。 Deisseroth, Karl: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与精神病学副教授,在光遗传学技术方面获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比如今年他与另外一位科学家,报道了两个光敏感通道构成的一个嵌合体的X-射线晶体结构,这将有助于光遗传学的发展,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16日Nature杂志上,并被作为封面文章推荐(Nature封面成果:光敏感通道)。 DePinho, Ronald A:德州大学MD Anderson 癌症中心,提出了引人注目的衰老过程逆转试验。 Dreyfuss, Gideon:宾州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 Dweck, Carol S: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脑力研究专家 Evan Eichler:华盛顿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近期与其他科学家合作,进行了针对数百个有自闭症患者家庭的大型研究。 Englund, Paul T: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教授 Galán, Jorge E:耶鲁大医学院微生物系 Garcia, K. Christopher: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系/结构生物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Hahn, Beatrice H: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学家,近期曾在野生黑猩猩体内分离出了HIV的近亲病毒 Hannon, Gregory J.:冷泉港实验室,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研究员,著有《RNAi基因沉默指南》 Merchant, Sabeeh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 Moore, Patrick S: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曾首次确定能导致肿瘤的多瘤病毒。 附:美国国家科学院部分华人院士名录 张光直(Chang,Kwang-Chih) 哈佛大学 张立纲(Chang,LeroyL) 香港科技大学 陈省身(Chern,ShiingShen) 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 钱煦(Chien,Shu)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卓以和(Cho,AlfredY.) 卢森技术贝尔实验室 朱经武(Chu,CW) 休斯敦大学 朱棣文(Chu,Steven) 斯坦福大学 冯又嫦(Fung,Inez)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冯元桢(Fung,Yuan-Cheng B)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胡玲(Hu,Evelyn)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叶公杼(Jan,Lily Y)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詹裕农(Jan,YuhNung)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贾兰坡(JiaLan-Po) 中国科学院 简悦威(Kan,YuetWai)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雷干城(Louie,Gwon Sheng)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李雅达(Lee,PatrickA) 麻省理工学院 李政道(Lee,Tsung-Dao) 哥伦比亚大学 李远哲(Lee,YuanT.) 台湾中央研究院 李文雄(Li,Wen-Hsiung) 芝加哥大学 林伯中(Lin,Robert)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林家翘(Lin,Chia-Chiao) 麻省理工学院 麦德华(Mak,TakWah) 多伦多大学(加拿大) 毛河光(Mao,Ho-Kwang) 华盛顿卡内基基金会 沈吕九(Sham,LuJeu)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沈元壤(Shen,YRon)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徐遐生(Shu,Frank H)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萧荫棠(Siu,Yum-Tong) 哈佛大学 谈家桢(TanJiazhen) 复旦大学 田炳耕(Tien,Ping King) 卢森技术贝尔实验室 丁肇中(Ting,Samuel C.C.) 麻省理工学院 钱泽南(Tjian,Robert)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钱永佑(Tsien,Richard W) 斯坦福大学 钱永健(Tsien,Roger Y.)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崔琦(Tsui,DannielC.) 普林斯顿大学 王倬(Wang,James C.) 哈佛大学 王晓东(Wang,Xiaodong)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翁启惠(Wong,Chi-Huey) (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吳以仲(Wu,Carl) 国立卫生院 杨振宁(Yang,Chen N.)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杨祥发(Yang,ShangF) 台湾中央研究院 姚期智(Yao,Andrew Chi-Chih) 普林斯顿大学 丘成桐(Yau,ST) 哈佛大学 周光召(ZhouGuangzhao) 中国科学院 张圣容(Chang,Sun-YungAlice) 普林斯顿大学 蒲慕明(Poo,Mu-ming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王永雄(Wong, Wing H. ) 斯坦福大学 谢宇(Yu Xie ) 密歇根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