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考前后(二)
在 “ 我在高考前后”(一)的后记中我提到, 因为小弟空间的一篇日记, 记叙了我高考之后的一件趣事, 萌生了我写此文的冲动。在这儿先把小弟的回忆转摘如下:
2010年10月17日 分类:个人日记
天意?
看了禅风静的记叙钥匙失而复得的经历文章后,我记忆里的一件往事就被“钩沉”了。
1978年,我姐姐参加“文革”后的第二次高考,邻居有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参加了高考。考完后等结果的那段时间是很难熬的,因为关系重大,而且心中无底。
有一天,等得心焦,我们又故伎重演:拿出汉语成语小词典,由一人报页码和该页的第几条成语,然后根据成语的意思来卜成败吉凶。我姐姐报了以后,我们一看,成语是“大喜过望”,全家不禁大笑;那应届毕业生也在场,看得有趣也要求试试,结果他报的成语是“大势已去”。
后来的结果恰如成语所示:我姐姐如愿以偿跨入大学门槛——以她当时的年龄,能考中,确实是“大喜过望”;那应届生则未被录取。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巧事,为生活增添许多趣味。
自从我决定参考之后,复习和自学就成了我生活的中心。我们车间报考的人不多,其他几个都是高中毕业不久的小青年,像我这样年龄的,在我们厂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在工厂还在试投产阶段, 时间充裕,我可以尽情地在上班时间看书学习。
复习生活一言难尽, 虽不是悬梁刺股,但肯定是竭尽全力…... 我个人觉得, 作为文科考生的我之所以能以初中之学历通过考试, 除了实验中学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外, 还得益于年龄优势, 年龄大,社会经历多,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甚至文字表述能力都是那些应届高中生不能相比的, 而28岁的年龄,,记忆力仍然在一生中最好的阶段, 当时我的学习效果很好. 连自学高中数学都能理解得非常清楚. 而这一切,实验中学的每一个老三届的初中生都是可以达到的.蒋方在上文后跟贴,也觉得”人生有命”,转机就在一瞬之间,我是深有同感的. 虽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是不抓住机遇,一切准备都归于零. 当然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它存在的必然道理,没有上大学也不意味着就是失败的人生,正如一位同学给我留言说的那样, “我们都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了,尽管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境况也有些差距。特别是那些没有参加高考的人, 但是大家也都不后悔和遗憾。因为人生道路的选择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我还是感慨,因为在我心目中,实验中学的同学就是为大学而生的. 上大学就意味着人生有更加丰富多采的可能。 所以, 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总结”我们不感谢过去的那个时代,但是我们要感谢实验中学”.
可以说,实验中学的三年使我成为有”准备”抓住上大学机遇的人.我弟弟短文中提到的那位邻居应届生,他在把政治历史地理的复习提纲背得滚瓜烂熟了之后,把提纲借给我看了两天,我还书给他的时候,作为检查,我们俩还互相考问, 每问我一题的时候, 我都只能结结巴巴的回答 ,他还笑我,像你这样的水平还敢去参加高考…...甚至在考完之后,他也仍然觉得他比我考上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当然以他的阅历是看不到我们这个年龄的考生的优势,更看不到实验中学的学生的底蕴, 不知道我在融会贯通,临场发挥方面远远胜过他的那种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准备的人。
考完后,我对理科考试没有底, 文科方面,特别是政史地, 自觉发挥不错.但不管怎么说,结果没出之前,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 我妈妈一贯有算命的嗜好,什么掐时,测字, 打卦…..无所不爱, 但最简单又被我们一致接受的就是用成语小词典来看吉凶成败.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确有主宰, 报出来的成语 “大喜过望”(我)和”大势已去”(邻居应届生)暗合了我们最后的高考结果. 这是一件难忘的趣事. 也让我对冥冥之中那位看不见但可以时时感受得到的的主宰怀有敬畏之心.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 在武汉石化总厂那边有一个与我同名同姓的男生, 只是中间一字继季有别, 也报名参加高考. 我多次想去认识一下这位同名者, 一直没有机会,巧合的是他后来也考上了大学. 当我们分别拿上档案各奔东西时. 我知道我想认识一下我的同名人的愿望最终落空.
从拿到大学通知单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的”尽可能的当一辈子的好工人”的理想和生活终止了, 等待我的将是四年的校园生活. 但我怎么也料不到, 就是因为这一个转机, 日后的我会走得那么远. 飘洋过海, 背井离乡, 落户在一个中国人连名字都不大熟悉的国度. 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