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到了罗马附近的港口,坐了船上组织的旅游车,开一个多小时,停在了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前,自然,大教堂成为了访问重点。以前在书中电视上也看过有关的介绍,但身临其中,只能以“超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其建筑之宏大雄伟,其内涵之神圣庄严,难以言表。我身为无神论者,自然对其中的那些宗教内容并无膜拜之心,但使我感到冲击的是其后所显示的精神力量和来自教众的支持。在中国,也是庙宇无数,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规模的宗教建筑。无论是宗教本身,还是信徒人群,能够在两千年来构建并维护如此规模的组织和设施,绝非“精神鸦片”可解释的。 匆匆走马观花圣彼得大教堂后,去到罗马城中,其中古迹不再赘述,尽是让人叹为观止之悠久和宏伟。感受最深的是,满城游走之人,80%都是旅游者,仿佛罗马城就是为旅游而建的,即便不是如此,至少今天也是以旅游为生的。相比其旅游者之规模,旅游业之规模,中国旅游业确实还只能望其项背。Spanish Steps景点前面,游人如蚁,小贩在叫卖着5欧元一小包的糖炒栗子,当年《罗马假日》黑白片时代的才子佳人在那台阶上的卿卿我我,如烟一般,只在想象中,一丝浪漫瞬间散过。 下一站是佛罗伦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发源地,米开朗基罗的故乡和归宿之地,全世界最好的大理石产地。当地有一曼奇尼家族,当年就是资助米开朗基罗的。家族对当地贡献巨大,把所集珍宝艺术品捐了出来,并把家族豪宅建为了博物馆。我们前往参观,见其规模与西班牙皇宫不相上下,用“富可敌国”来形容绝不为过。同时,我想到,为什么中国没有这样富可敌国的私宅呢?同样,为什么中国没有如圣彼得大教堂规模的宗教设施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其表象之下的根本区别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中央集权性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分权割据性,这个区别,影响的了两个体系最终的发展方向。 比如我们看到欧洲的历史和小说,多被其各地的国王、公爵、骑士这些故事弄得云里雾里,到底是啥关系,很难搞清。因为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割据为主,皇帝只是摆设,时强时弱。各地自己管自己的(各自立法),连军队(骑士)都是谁出钱帮谁打,那时国家主义(Nationalism) 还不流行,所以也没啥爱国主义一说,算是雇佣军制度的起源吧。欧洲分权割据的特点的最终结果之一,就是发源于其中并光大于美洲的现代民主制度。 当年最早移民到美国的,首先登陆的是那些东部州。上岸后先做三件事: 架起一个十字架作为教堂的标志,开一所学校(今天的哈佛这些名校,就是从那些学校来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美国百年来的的科研和创新),然后成立居民委员会。这三件事看似简单,但如果去一帮中国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首先,宗教是西方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尽管文艺复兴之后,神权制度不复存在,但只要大家相信冥冥之中有神明、有公正,对世俗政权就是个监督,对平民百姓就是个公信之源。但这一点,在中国是不同的。直至现在,中国的政权也是不容神权的,无论是执政者还是被统治者,其实都是不相信所谓公正的。因为绝对公正只存在于神的 身上,不相信神的(无论是统治还是被统治者),都不会真正相信公正。
居民委员会的成立,则是现代民主的初级形式,也是美国宪法中民主框架的来源 。但这是源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不了解欧洲封建制度,就不容易了解这些。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欧洲人向来有自己管自己的传统,到了新大陆更是如此。美国当时的各个移民点都是各自为政,各自设立自己的居民委员会和管理方式,然后在决定谁来执行(先制度后人事)。而中国人移民到了个新地方,都是先推荐一个领头的,然后由他跟皇上联系,搬来的是皇上的那一套。就算当初郑和先到了美洲,也写不出美国宪法,中国人真没这个命。此后的中国人对美国宪法的研究大多注重其形成的过程皮毛,而很少有人问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土壤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在当年的美洲大陆能形成美国宪法。受中国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学者定义的”封建制度“和欧洲人是不一样的,此基础上的理论体系自然也是各说各话。 美国的自主管理方式事实上一直延续到美国立国后西部开发。 我们在西部电影里看到的小镇雇个前匪徒当警长,自己立法,管别的匪徒,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从下向上式的民主制度,最终决定了美国不仅是共和制,还是邦联 (初期)和联邦(后来)。 而中国,尽管名义上叫共和,其实只是理论上的没有神权和君主而已,并没有真正进入民主。民主权力不仅没有在个人层面普及,连地域层面也没有,O八宪章就是踩了这个雷。 正因为中央集权这个特点,在中国,“富可敌国”只是个成语,但从来不曾出现过富可敌国的地方势力和宗教势力,“功高震主”的后面一句就是“死无葬身之地”。无论是地方力量、商业力量还是宗教力量,只要膨胀到一定的规模,中央统治阶层必定会出手将其“灭”掉。这个特性,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体制上的财政集权还是政治体制上的一党专制,无不与其相关。中国目前的“国家资本主义”特征,是有源可溯的。 以上思想的火花都是在佛罗伦萨广场餐厅前迸发出来的,靠的是意大利白葡萄酒、海鲜拼盘和香肠火腿的启发。有美酒美食,还有漂亮的意大利MM在边上婀娜走过,米开朗基罗博物馆自然就没去了,大卫像前倒是右手放右肩上作状照了照片,但被告知那个像是假的。假就假吧,只要葡萄酒香肠海鲜是真的就行了。 离开意大利,就到了法国科西嘉。一上岸,就是一个农贸市场,太吸引人了,满架子上挂着火腿、香肠,满桌摆着奶酪、食品,我们一路上品着各种食品,已经顾不上去想这是拿破仑的老家了。然后进了一家餐馆,要了一瓶白葡萄酒,来上一锅海蛎,大快朵颐。回到船上,我满肚子的奶酪、海货、火腿、葡萄酒就斗争上了,以至于我后面两天只能馋不能吃。 在法国的下一站,是摩纳哥和尼斯之间的一个港口,到两边的火车都只要十几分钟。于是一日间就去了两个地方。摩纳哥建在海边的山崖上,从上向下看海景是最好的,只见满是各种游艇名车,富人聚集之所。而尼斯则是平坦的购物天堂,商店鳞次栉比。来欧洲的中国人,是来买高档货的,因为高档奢侈品在中国要贵出去一倍。而来欧洲的美国人,则不一定买高档货,因为在美国更便宜。美国人买低档甚至假货,因为在美国管得严买不到。而作为住在美国的中国人,则啥也不想买,只能吃喝。 游轮11天结束后,回到巴塞罗那,住到其郊区的一个小镇待了2天,一条街把一边工业新区和另一边的住宅区隔开,格局跟中国的许多工业新区非常相像。火车20分钟到市中心,广场上的鸽子和旅游人群一样多。找了一家中餐馆安慰了一下我们的中国胃,榨菜肉丝面竟然地道得有国内的乡土气息,又油又咸,太解馋了。而附带点的一盘西班牙小吃,则连我们这些中国人都吃着象切面,而不是西班牙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