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EF了吗? 2011年度的SCI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于前天(6月28日)在全球科技工作者的万众瞩目之下正式发布了。CNS依旧坚挺;纳米干细胞仍然火热;国产期刊再创新高(Cell Research的IF=9.417);饱受争议的Plos One稳中有升(由4.351升至4.411)……一石惊起千尺浪,几家欢乐几家愁。且看他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真可谓是一个纷纷扰扰的江湖啊。 做科研,是需要与同行交流的,需要知道一个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现状的。一言以蔽之,是需要查阅参考大量文献的。因此,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查阅已经出版的科技论文,以计算机的发展为基础,各种文献索引工具就应运而生了,科学引文索引就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文献检索系统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名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创刊于1963年,是由美国人E.加菲尔德创立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 编辑出版的。它是一种国际性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索引,涵盖了数、理、化、农、林、医和生物学等各个科学研究领域。SCI现有来源期刊超过了8000种,可通过国际联机和国际互联网进行即时检索。 SCI创立的宗旨是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检索查阅文献之用的。不过,古语说得好,这世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是也就有了纷争。即使是貌似神圣象牙塔的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这个纷争的始作俑者就是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影响因子是出版SCI的美国科学情報研究所每年度发表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参数。它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通常是前二年内)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影响因子这个参数,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响因子因其直观性,作为衡量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不过,学术期刊评价显然是个综合性的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影响因子可以为学术期刊评价提供定量依据,但若以其作为判定学术期刊优劣的唯一标准则就有失准确和公允了。比如说,影响因子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对综述性学术期刊的偏向性。一个是因为综述文章更易于引用,一个是因为综述性刊物的文章数量更少。一来二去,综述性刊物的影响因子自然就高高在上了。但是,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原创性,而这恰恰是综述性文章致命之处。所以在国际上,更加通行的法则是以同行评议来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但是,不幸的在于,国际通行的法则在我们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国际上,讲究的是学术自由,专家主导。而在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则是行政主导,学术自由风气尚未形成,缺乏一套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SCI和IF这个直观的参数就被滥用了。SCI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引入到中国的,之后在全国的学术界泛滥成灾,形成了以SCI和IF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局面。研究生没有SCI文章毕不了业,导师没有SCI申请不到经费,甚至连薪水津贴奖金分房等等社会福利都和SCI挂钩,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受这种现实利益的压迫,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们也不得不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的发表SCI文章,于是乎某些学术杂志就不可避免的沦落成了国人的灌水期刊。这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就属国际晶体学杂志E刊(ACTA CRYSTALLOGR E)了。以至于在国际上,SCI甚至被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ndex,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的一大笑话了。 为了补充影响因子评价标准的不足,出版JCR的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团(其前身即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2009年1月22日宣布推出了增强版JCR,其中除了增加了期刊5年期的影响因子外,还增加了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计量指标—特征因子(Eigenfactor,EF)。 Eigenfactor的基本原理如下:首先随机选择一份期刊,然后随机通过该期刊中的一篇参考文献链接到另外一份期刊,然后在这份期刊中又随机选取一篇参考文献再链接到下一份期刊,依次类推。最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统计分析,得到某一期刊的特征因子。其工作原理与Google 的“网页排名”(PageRank)有异曲同工之处。 与IF相比较,EF倾向于总的引用次数,同时巧妙地消除了杂志自引的影响,也消除了科研工作者对于杂志倾向性的影响。因此,EF其实是比IF更加客观的一个参数。用它来作为衡量学术期刊或者学术论文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更加准确,更加公正,更加客观,也更加合适的。 下面是今年最新版的SCI杂志IF与EF两项指标top10的比较。 影响因子(IF)Top10: Rank | Journal Title | Total Cites | Impact Factor | 5-Year Impactor Factor | Articles | Eigenfactor Score | 1 | CA-CANCER J CLIN | 9801 | 94.262 | 70.216 | 18 | 0.04923 | 2 | ACTA CRYSTALLOGR A | 13944 | 54.333 | 24.717 | 70 | 0.04648 | 3 | NEW ENGL J MED | 227674 | 53.484 | 52.362 | 345 | 0.69167 | 4 | REV MOD PHYS | 29868 | 51.695 | 48.621 | 73 | 0.10791 | 5 | ANNU REV IMMUNOL | 16100 | 49.271 | 46.688 | 22 | 0.06278 | 6 | NAT REV MOL CELL BIO | 26837 | 38.650 | 41.576 | 70 | 0.18689 | 7 | NAT REV CANCER | 26727 | 37.178 | 37.878 | 71 | 0.13056 | 8 | NAT GENET | 76301 | 36.377 | 32.701 | 178 | 0.35957 | 9 | NATURE | 511145 | 36.101 | 35.241 | 862 | 1.74466 | 10 | NAT REV IMMUNOL | 21080 | 35.196 | 33.644 | 70 | 0.12449 | 特征因子(EF)top10: Rank | Journal Title | Total Cites | Impact Factor | 5-Year Impactor Factor | Articles | Eigenfactor Score | 1 | NATURE | 511145 | 36.101 | 35.241 | 862 | 1.74466 | 2 | P NATL ACAD SCI USA | 482679 | 9.771 | 10.591 | 3764 | 1.66833 | 3 | SCIENCE | 469704 | 31.364 | 31.769 | 862 | 1.46485 | 4 | PHYS REV LETT | 335409 | 7.621 | 7.154 | 3118 | 1.24359 | 5 | J BIOL CHEM | 412003 | 5.328 | 5.498 | 4208 | 0.88585 | 6 | J AM CHEM SOC | 369164 | 9.019 | 8.979 | 3139 | 0.86714 | 7 | PHYS REV B | 268704 | 3.772 | 3.362 | 5991 | 0.7833 | 8 | APPL PHYS LETT | 197445 | 3.820 | 3.845 | 4459 | 0.72217 | 9 | CELL | 167587 | 32.401 | 34.929 | 319 | 0.70472 | 10 | NEW ENGL J MED | 227674 | 53.484 | 52.362 | 345 | 0.69167 | 通过上述两个表,读者对于IF与EF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可谓是一目了然。Nature,PNAS,Science,PRL,JBC,JACS,PRB,APL,Cell,NWJM等位居EF前十的杂志,无一例外全都是以发表原创性成果为主的顶级学术期刊。而高居IF第一名的CA(IF=94.262,惊死人!),其EF因子则只有区区的0.04923,窃以为这与其全年只发表了18篇论文,总被引频次只有9801次的实际学术贡献应该还是比较相符的。其实仔细看看,在IF排名top10的期刊里,除了NEJM和Nature外,其他的全都是综述性的学术期刊,每年的文章数基本都在70篇以下,总被引用次数都很低,因此这些学术期刊的实际学术贡献应该都相对较低才对,相应的其EF因子得分也就很低了。所以说,EF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杂志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地位的衡量标准,是一个更好更精确的参数。 不过,行文至此,一个深深的隐忧也不禁浮上心头:在EF排名top10里头,相对比较容易发表的JBC,PRB和APL这几个期刊,会不会又掀起国人的新一轮竞投狂潮,继IF神话之后再次沦落成下一个堕落的神话呢?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