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迷上了“步步惊心”电视连续剧. 连日来吃不好睡不安, 晚上会搬电脑上床, 看到两眼模糊头脑不清欲罢不能, 早上醒来则披头散发睡眼惺忪连续作战情不自禁. 全剧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 又在网上把桐华的同名小说调出来重新阅读了一遍. 甚至为了大致了解这段具体的历史,又把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历史小说 “康熙大帝”也调出来匆匆浏览了一遍.原谅我没有去看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因为 “清史稿” 太繁杂, 教科书又太简略. 不如我读读历史小说, 去伪存真,在不完全真实的故事情节之下, 还是能感受到大致具体而真实的历史沿革. 电视剧内容有90%都是忠实于原著的. 描写的是一位现代都市白领张晓(文), 穿越到清康熙年间, 化身为一名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 选秀后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奉茶宫女, 因缘际会, 目睹了九龙夺嫡的全过程. 作为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未来人, 她希望置身事外,在错综复杂的宫廷中保全自己甚至化解矛盾. 但是,事与愿违, 一切好心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助力, 预知一切的若曦只能带着恐惧的心情, 无奈地看着历史沿着自己的轨迹发生发展, 面对残酷的现实, 她最终放弃坚守多年的爱情, 带着回忆和无望离开人世, 只给那些爱她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惆怅.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步步惊心”的小说时,顿觉眼前一亮. 作者把一部子虚乌有的穿越故事写得有声有色, 高潮迭起, 人物个性活灵活现, 故事情节紧奏合理, 尤其难得的是一切描叙都符合真实历史发展的大方向, 显示了作者对小说框架和人物性格的驾驭能力, 加上不凡的文字功底, 让我对年轻的网络作家刮目相看 我是个爱看小说的人,穿越小说我也看过多部.总的来说,大部分穿越小说并不是写历史,而是写故事, 有点类似于写幻想小说.靠的是作者编故事的想像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记得看过一篇 “喜儿传”, 把一个天才少女穿越之后的故事写得活泼生动, 趣味环生, 扣人心弦 ,.除了文字功夫, 故事本身符合事情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 叫人看得不忍释手. 这样的穿越小说为数不少, 只要小说本身符合逻辑, 哪怕附会了具体的历史, 但只要不改变历史的大走向, 对读者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也有一类穿越小说, 具体而微的再现了历史, 但却让历史的大方向按自己的想象去发展, 哪怕故事和文笔都不错, 由于脱离了历史的轨迹, 看后让人啼笑皆非:历史怎么能让人肆意篡改? 在穿越小说中,附会于清朝历史的小说已经独立出来,成为穿越小说中最重要的题材, 被冠名为清穿. 其实 康熙年间几位数字王爷的故事一直都很引人注目. 九龙夺嫡本来就是各类小说所着力描叙的题材. .高阳,二月河等著名作家以正史为基础写出的清史小说, 现在风行于网络的几部著名的清穿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 都有这段历史的再现. 在国人中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个人认为, “步步惊心”是其中的佼佼者. 网上有人说, “步步惊心”很多地方抄袭了二月河的 “康熙大帝”和电视剧 “雍正王朝”. 其实不然. 这明显是一种误解. 要知道, 历史小说都是要附会于某些历史事实, 清穿小说也不例外. 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所难免, 但就其所采取的历史观点和写作手法, 两部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对历史悬案雍正继位的合法与否采用了不同的观点. 二月河通过种种描写,认为雍正是康熙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 在最后几年中选择并在临死前才宣布的继承人.桐华却采用了康熙传位于十四爷但被雍正篡位的观点.两种不同的观点就必然导致二者的故事大不相同. 至于某些情节有相似之处, 那是因为历史史料大致相同. 第二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目的不同. “康熙大帝”是一部历史小说,目的是是通过说故事来讲历史.而 “步步惊心”是一部穿越小说, 小说的宗旨主要不是说历史而是说故事. “步步惊心”之所以让我刮目, 就在于小说附会了具体而微的历史人物, 并让历史人物和虚虚实实的故事始终沿着历史的轨迹滑行, 作为预知历史走向的小说主人公多次希望化解即将出现的恶性事件, 结果她的好心和善意都化为一种助力, 促使每一个事件都背离她的主观愿望而一步一步走进历史的轨迹. 女主每天都胆战心惊却又无可奈何地等待着历史上最惨烈的皇位争夺战在自己面前演变为残酷的现实., “步步惊心”因此而得名. 尤其高明的是, 作者注重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 给人的感觉确是比真实的历史还要真实. 小说读起来一环扣一环,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 每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 甚至一句话, 都暗中隐伏着后续的更精彩的情节,铺垫着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伏彼起, 引人入胜, 让人读起来不忍释卷. “步步惊心”是以女主若曦的故事贯穿始终的, 更确切地说是她的拼命十三妹的个性和聪慧气质贯穿始终. 小说和电视剧都对这一点有详细的描写. 若曦初得十三妹的大名是起因于一场无聊的妻妾之争. 若曦穿越之后感受到姐姐侧福晋若兰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心存感激,自然不容任何人欺负她. 姐夫八爷对若兰怀有非常复杂的感情, 既有一见钟情的爱恋,又有对心上人鸳鸯失伴的愧疚,更有得不到佳人心意的不甘, 因此尚能对妻妾一视同仁. 出身帝王之家又深爱丈夫的嫡福晋明慧虽心怀嫉妒, 但平日里因顾忌八爷投鼠忌器还能和平相处, 其飞扬跋扈的妹妹明玉格格却为姐姐明慧抱打不平, 处处出头,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若曦本真就是她为了泄愤从高楼上推下, 直接导致张晓(文)穿越到若曦的身体.在十爷寿宴上明玉格格又百般挑衅对若兰极尽辱骂, 若曦忍无可忍, 出手还击, 以十三岁的身体和二十五岁的气势, 一战成名, 拼命十三妹的大名从此传遍紫禁城,飞跃宫墙,直达康熙皇帝耳中. 后来,若曦在面见康熙时恰到好处的朗诵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 让康熙刮目相看, 为十三妹的拼命个性之外又加注了聪慧的气质. 在康熙身边奉茶的漫长岁月中, 多次大胆劝慰皇帝, 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置生死度外, 即使抗旨也要服从自己的内心. 包括在塞外藏匿抗旨结党的十四阿哥, 为十三阿哥求情,拒绝皇上指婚的好意,等等 即便在爱人雍正即位之后, 她仍一如既往, 为了亲情友情, 不惜牺牲自己, 忍痛割舍爱情, 都是为了遵从内心的呼唤. 若曦建立在诚挚品性之上的聪慧勇敢的个性特质, 得到了两位皇帝的宠爱, 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友谊. 特别是雍正,始终包容若曦, 剧中雍正说过一句话: 她(若曦)在乎所有的人, 而我(雍正)只在乎她,(若曦) , 相信很多人听后都会为之动容. 若曦的个性特质是通过对穿越女郎若曦的两段爱情故事和数字王爷争夺皇权的三部曲来刻画,展开和深入的. · 第一场爱情发生在女主与八阿哥之间. 穿越到八阿哥府邸的若曦,作为侧福晋若兰的妹妹,近距离的目睹了姐夫八贤王的温润如玉,风采过人,从一开始就心存仰慕,得知了姐姐若兰和姐夫八阿哥之间的爱恨情仇, 对无辜的八爷无限同情. 而在选秀入宫之后, 更是因为感受到八爷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致使少女的芳心在脉脉温情中一点点的沉沦, 最后下定决心接受未来历史的失败者. 为求相爱的两人能够平安相守, 她希望改变历史,用自己的爱编织一个情网,让意中人能堕入其中而退出风险万分的夺嫡之战. 但是一切努力都事与愿违, 雄心万丈的八爷,既要江山也要美人, 为得到若曦甚至许以皇后之位的空头支票, 这让清楚历史的女主大失所望, 她觉得自己因为相信爱情而当了一次傻子, 坚决不愿再成为白素珍,因为说出历史真相而被当作妖魔, 最后选择分手. 第二场爱情发生在女主与未来的雍正皇帝也就是当时的四王爷之间. 从女主的角度来看, 这段爱情的开始确实不是因为爱情, 但却是服从于她不愿嫁太子这一大前提的,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按女主的内心, 这时的她是最好不嫁,但形势却逼着她非嫁不可. 可嫁之人少之又少,因为敏敏格格,不能嫁十三,因为同为八爷党,十四可能不会接受,因为明玉格格不会也不想嫁老十, 比较起来,只有四爷是唯一多次反复表示过爱慕和可能愿意娶她的人,又是将来的皇帝,于是选择四爷也就是顺理成章,并不是完全出于功利之心.但又不完全排除功利的一面. 因为女主考虑要嫁给四爷确实有找一棵大树为自己的将来挡风遮雨一面。但是四爷的坦诚相待, 让女主敞开心扉, 尔后惊心动魄的起起落落, 四爷始终都能让女主感觉到自己在偌大的紫禁城中并不孤独而是有人陪着,受着,熬着, 终陷深爱以致无法自拔, 最后宁可抗旨,发配浣衣局为太监洗衣也要服从自己的内心. 女主和四爷的上半段爱情故事经过诸多铺垫, 不仅动人心弦, 也非常合理自然, 女主的爱情由功利到真心, 水到渠成. 两段爱情始终交织在惊心动魄的争夺皇位的过程之中. 九龙夺嫡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最复杂也最惨烈的一次争夺皇权的斗争. 故事从康熙四十四年间开始, 其间, 父子失和, 兄弟敌对, 骨肉相残, 起起伏伏, 幕前幕后, 直到雍正即位后仍在继续. 穿越女郎若曦的爱情夹杂其间, 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多变, 曲折婉转, 心路历程清晰可辨, 让读者也跟随女主沉浮起跌. 分享她的欢愉,悲痛,惧怕和无奈. 小说和电视剧都着力描写了争夺皇位保护皇权的三部曲: 1. 废存太子和争夺储君之位, 2. 两大阿哥党互斗, 双方都力求脱颖而出以便独占先机. 其中八贤王对皇权的本质认识不足,以为自己众望所归, 急于求成, 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四爷隐忍待发, 以静制动, 步步为营, 在关键部位下功夫, 变被动为主动, 占尽先机, 多年成败, 终胜于一刻, 最后荣登大位, 成为九龙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3. 雍正即位后的权力保卫战. 女主若曦穿越之前是寒窗苦读十六年的都市白领, 更是一名历史爱好者. 对于现代的张晓(文)来说, 雍正和一众阿哥都不过是书本上的一个名字. 但对穿越之后的女主若曦而言, 这些人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亲人, 朋友, 知己, 爱人. 他们的一举一动,生离死别都牵动着她的心. 因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 张晓(文)成为若曦之后,很快就引起了各位阿哥的瞩目. 这成就了她和众阿哥的友情. 其他一些与她有过接触的人诸如敏敏格格,雅妓绿芜,宫女玉檀,太监总管李德全,王喜, 也都受她感染, 成为在关键时刻维护她的朋友. 而若曦本人也视亲情和友情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女主独特的思想和与姐姐像似的容貌, 应该是八爷爱上她的起因. 接受过现代思想又知道历史结局的若曦应该是不可能接受姐夫的爱恋的. 因此有人认为这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始和分手都略显突兀. 我倒觉得若曦的这一段爱情写得很真实也很有层次. 穿越后, 若曦首先认识和了解的清朝人就是八九十爷, 其中老八一直有八贤王之称, 加上温润如玉的品性, 很难叫人不对他产生好感, 虽然若曦一直纠结于八爷的结局, 但几年如一日的付出, 有如春雨润物, 细致无声, 不仅打动了若曦,也打动了读者和观众. 在大草原这个特殊的环境中, 若曦终于战胜了内心的纠结, 接受了这一段爱情. 此后为了免遭败寇结局, 多次劝阻八爷退出夺嫡纷争, 无果而后分手. 分手之初, 惆怅不已, 甚至对自己的抉择很是鄙夷, 一直徘徊在同生共死的爱情观之边缘. 最后,还是因为几件事认清了八爷, 知道此人不值得自己托付芳心. 八爷为了得到若曦的爱曾以皇后之位相诱, 这让知晓历史的若曦很失望,不仅是因为皇后之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更因为即使梦想成真, 八爷的嫡福晋也根本不可能把皇后之位相让. 若曦因此下定决心, 从此之后,和八爷再无纠葛. 在十四帮若曦退还了定情之物之后转述八爷的一番话, 女主知道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只是八爷愿意让自己知道的, 心思深沉的八贤王是不会和自己交心的, 心心相映终成虚话. 若曦在心里从此放下了这一段情爱. 八爷在分手之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不是女主分手的原因, 而是那些不知从何说起的不相干的人和事.这也让观众对八爷感到失望. 了解历史结局的若曦在分手时好意提醒八爷提防老四, 导致后来八爷设局陷害四爷, 罪名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结党营私和兄弟相残”, 十三爷为了兄弟之情主动承担罪责, 身陷囹圄, 幽禁十年, 四爷也不得不远离朝堂. 两大势力之间的深仇大恨由此而起. 其间有意无意, 曲曲折折, 你来我往, 都无法化解敌意, 双方势成水火, 仇恨愈演愈烈. 终致不可调和. 九爷说过一句话, “我们有十分的伤痛, 也要他们承受五分”, 皇权之争最后成了骨肉相残. 虚虚实实的穿越故事走进了真实历史的轨迹.. 在众位阿哥之中, 女主与潇洒不羁崇尚魏晋的十三爷, 意气相投, 结为知己. 二人的友情”非关风月, 只为真心” . 十三爷被幽禁之后, 她明知不可为也要勇往直前, 获罪受罚也要助十三爷的红颜知己雅妓绿芜能为困境中的好友带去一丝温暖. 和十三的友谊直接影响了敏敏格格和阳光直率的十四, 敏敏格格帮她和十四化解了违抗圣旨私下串联的危机, 此后十四也如若曦一样, 为友谊可以不顾个人得失, 尽心尽力, 不求得到, 但求问心无愧. 和十四的友谊为若曦最终走出紫禁城埋下了伏笔. 与敏敏格格的友谊导致了想寻求蒙古人支持的太子求婚, 也直接催生了女主希望嫁给四王爷的决定. 为了帮助若曦化解危机, 四爷和八爷第一次联合起来, 矛头直指太子, 但这次短暂的联盟又为八爷设局陷害四爷和十三爷埋下了隐患. 太子被废之后, 若曦想尽快逃出皇宫, 但此时她对四爷并不是真爱, 而只是出于功利, 想找一棵大树以便将来遮风避雨. 四爷希望若曦能清楚自己的心意到底是什么, 两人有了一番要互相坦诚相待的谈话, 若曦想知道对方对皇位的态度, 四王爷沉默良久,最后云淡风轻地说出”想要”(皇位)两个字时, 是若曦的第二段爱情的转折点. 四爷的坦诚,使若曦从功利到真心, 两人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 若曦为帮十三爷甘愿受罚, 让必须顾全大局不能出面营救的四爷无限感激, 对四爷境况的理解更是让面冷心热的四王爷说出你果然懂我”的肺腑之言, 而四爷在风雨之中陪她受苦,更让她感到在偌大的紫禁城中自己不是孤独一人, 二人的爱情已经升华到了心有灵犀的境界了. 当四爷为救若曦以身挡箭, 二人即使不能相见,但已是生死同心. 后来若曦忍受多年苦役, 不改初衷, 只不过进一步给读者和观众展现了他们二人之间坚不可摧的忠贞爱情,. 同时铺垫了四爷更为强烈的夺权欲望. 因为皇位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和欲望, 它还关乎两个亲人的命运, 一个是知己, 一个是爱人. 夺取皇位已不容有丝毫的闪失, 雍正篡位的观点也已经铺垫到呼之即出., 除了这几段主线之外,小说还有很多副线,比如德妃和两个亲儿子的关系,从中可窥见雍正个性演变的端倪, 雍正从冷面到铁血到残忍, 德妃的偏心就是催化剂. 再比如,剧中对若曦的 没有封号作了很合理的解释, 先是雍正希望天天能够看到爱人而不愿册封若曦, 孩子的得而复失又让不愿终生困居紫禁城的若曦拒绝册封, 没有皇妃的封号不仅为若曦通过先帝圣旨赐婚在名义上嫁给十四爷留下了一个通道, 又为真实的历史没有若曦这个人物留下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类似的精彩情节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故事如果在雍正即位时结束, 则不失为一段美好的爱情传说, 但作者还是残忍地把历史的结局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雍正即位后,并未忘怀以前的深仇大恨,用各种惨烈的手段对付自己的政敌, 骨肉相残已成趋势. 若曦为了化解敌意, 不断出现在漩涡中心,最后虽有深爱,但心底的恐惧一日更甚一日, 只好在十四的帮助下, 离开紫禁城. 在回忆中度日, 直至离世. 关于若曦第二段爱情的下半部, 小说和电视都有很细致入微的描叙, 如蚕茧抽丝, 层层渐进, 一如全书的风格,虚虚实实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滑进历史的轨迹, 值得咀嚼和玩味. 只是整个过程和结局都太过悲摧, 太过虐心, 很多人都是一边看一边哭, 故事的感染力实在太强了,让我觉得还是留待有兴趣的人自己去一睹为快为好, 至于我呢, 还是就此搁下这支挂一漏万的拙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