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施化的博客  
不斷思索,不斷發現  
https://blog.creaders.net/u/4339/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施化
註冊日期: 2010-09-21
訪問總量: 3,965,507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用自由理性替換科學民主更有益
· 集體道德是一種什麼道德?
· 激活自己心中的選票
· 馬克龍眼中的左派和右派
· “中”,閻錫山的簡明哲學
· 社會進步只因有人反動
· 暴力,自由的唯一殺手
友好鏈接
· 夕子:夕子的魔幻星球
· ladybug:ladybug
· 雪梅:雪梅的博客
· 思羽:思羽的博客
· 老度:老度的博客
· 藝萌:藝萌的博客
· 沐嵐:沐嵐的博客
· 芹泥:芹泥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右撇子:右撇子的博客
· 思蘆:思蘆隨筆
· 遠方的孤獨:遠方的孤獨
· 新歌:newsong
· 天雅:天雅的博客
· 秀峰真人曾節明:曾節明的博客
· 人參花:人參花的博客
分類目錄
【翻翻曬曬】
· 中國總是被“問題男人”左右着
· 一個領袖的成功和他的民族的失敗
· 恐怖主義的起源
· 寡言博的最後一篇日誌
· 一開槍,就分裂了(2008)
· 媽媽的遺產
· 可怕,一個沒有權威的權威體制
· 寫給兩岸的大學生朋友
· “宣傳”不同於“描述”
· 為什麼共產主義會被中國人接受?
【一言蔽之】
· 用自由理性替換科學民主更有益
· 集體道德是一種什麼道德?
· 社會進步只因有人反動
· 現代戰爭目的:摧毀戰爭意志
· 窮人,更缺的是自由而不是錢
· 讀後感:中國沒有中世紀
· 抹殺個體不僅意味着消沉更是災難
· 百年之大變局真的要來了
· 習對美態度突然翻轉是件好事
· 驚!中國的命運原來一向由軍人決
【奇談怪論】
· 振聾發聵
· 重發:李克強和他的“天在看”
· 方方:那些待宰的豬們
· 請勿外傳
· 防人之心不可無
· 謠言太多,真假自辨吧
· 很久不討論病毒了,事實與我預測
· 傳烏戰普京失手的主要原因
· 這篇要頂!
· 傳國內一半網友支持俄羅斯
【有感而發】
· 激活自己心中的選票
· 馬克龍眼中的左派和右派
· “中”,閻錫山的簡明哲學
· 暴力,自由的唯一殺手
· 再論自由
· 讀《獨裁者手冊》
· 米萊能走多遠?
· 有毒的道德
· 同情弱小還是同情邪惡?
· 大陸和台灣,誰更該獨立?
存檔目錄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9/01/2018 - 09/30/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懦弱的刺殺與剛強的決鬥
   

施化

 

世界著名政治活動家,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7月8日突然遇刺身亡。消息一經傳出,引起全球輿論海嘯般的潮湧。從各國領袖,政經界知名人士,到普通的市民以及網民,對安倍先生突如其來的無辜被害,都發出了自己的哀悼、傷感,也包括歡呼。

不論刺殺安倍的兇手是什麼人,出於何種動機,被誰收買或唆使;不論這種卑劣與殘忍的兇殺,計劃得多麼周密,隱藏得多麼巧妙,在我看,都只配鄙視與唾棄。這種卑下的行徑連最低級的生物都不採用,竟被稱作人類的高級動物千百年來欣然認可,不以為恥,反以為勇?真是百思不解。人性的底線究竟是怎樣被一代又一代下探和突破的,我們的祖先在哪裡出了差錯?

不得不承認,歷史上有名的刺殺事件,對世界都體現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比如,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在波士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引起一系列強烈反應,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

另一次刺殺發生在前蘇聯。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的兇手厄古拉耶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兇手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耶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這次暗殺導致了前蘇聯的著名的肅清反革命分子和帝國主義間諜分子的大檢舉、大逮捕、大處決運動,先後牽連500萬以上社會各界的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他們中有40多萬人被處決。這場血腥的鎮壓、清洗運動引起世人的震驚、關注和困惑。事後的解密表明,蘇維埃的秘密警察機構契卡參與了謀劃與滅跡。背後的指使者不言而喻。

近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刺殺無過於宋教仁被刺案。此案的發生,使身為中國民主憲政第一人的宋教仁先生英年早逝,中國的憲政道路從此被斬斷。至今,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理解其中因果。由於失去了宋先生,中國走向現代化和融入世界的必經之路,直到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還艱辛曲折,迷離撲朔。期間中國人遭受的巨大損失和痛苦,難以用數字和語言來表達。顯而易見,宋教仁先生被害後的最大受益者,不是袁世凱而是孫中山。袁想要的是西方的憲政,包括所謂“竊國”後的君主立憲,可惜聲敗名裂。而孫想要的是黨國,結果終於被他得手。詳情就此省略,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探秘。

聽起來,主使暗殺的幕後黑主好像無所不能,甚至還在創造着歷史,但其實只是出於懦弱。說刺殺懦弱,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暗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卻無半點公開宣揚的自信。密室策劃,掩人耳目,躲躲藏藏,背後下手。刺殺安倍先生的兇手就是從背後開槍。他秘密地準備了好幾個月,從未知的神秘渠道,打探到安倍的行蹤。我敢發誓,他自稱對安倍多有不滿,但怯弱得不敢當面對話一個字。兇手背後的主謀,更詭秘得像地洞裡的碩鼠,一聲不吭。

他們害怕什麼?怕這種見不得人的醜事曝光?明明知道這是醜惡的罪孽,卻不以為恥,執意為之。這種不配與人類共存的鼠輩,永遠別想逃脫神明與天道的懲罰。

其實,當激烈的利益或政見衝突發生,傳統上還有另一種解決辦法,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決鬥。據漢語詞彙,決鬥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格鬥。兩人之間有證人在場的、預先安排的、使用致命武器的正式格鬥,它通常是一方傷害或侮辱另一方的結果。可惜這種曾經在中世紀貴族中流行的決鬥,已隨着貴族的絕種而失傳。

決鬥雖然不是解決人際矛盾的最合適手段,但比刺殺好過不知N倍。只要是一個有男子氣概的男性,在暗殺和決鬥間二選一,必然選擇剛強的決鬥。現在較為普遍的認為,決鬥這一行為起源於古代戰場上首領之間的一對一單挑。在古時軍事尚未發展到大軍團作戰之前,小集團之間的首領的武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歐洲的古戰場上普遍地存在着這樣的記錄,雙方領軍人物走到陣前,代表各自的陣營搏殺,搏殺的結果有時候會終結這場戰爭,也有的時候只會成為接下來大規模戰鬥的序曲。

歐洲的神話對於這種彰顯武勇的壯舉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遵從眾神的意志”。在希臘神話的名篇——荷馬史詩中特洛伊戰爭的部分便有着這種決鬥的描述:希臘聯軍一方的領軍人物半神阿克琉斯意圖為自己戰死的摯友復仇,來到特洛伊城下挑戰特洛伊的大王子赫克托爾。赫克托爾明知自己一旦出戰就會戰死,但依然吻別了自己的妻兒,出城與阿克琉斯對決。因為這是“眾神的旨意”。

決鬥所追尋的是屬於個人的榮譽和尊嚴。決鬥的準則是公開,公平,公正。資本主義的出現摧毀了貴族階級,也摧毀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榮譽。但取代決鬥的法庭,解決糾紛卻不再圍繞着榮譽,只圍繞着金錢,或者利益歸屬。於是決鬥死了,可惜刺殺卻活着。

最近聽到決鬥一詞,是在美國首富科技天才馬斯克與俄帝普京之間。3月14日,地球上最富有的人挑戰了俄羅斯頭號人物弗拉基米爾·普京總統。馬斯克在Twitter帖子中公開提出了這一挑戰。以英語和俄語混合,馬斯克宣布自己正在與普京決鬥DUEL。雙方決鬥的賭注是烏克蘭。

刺殺是懦弱和卑劣的行為,讚美刺殺則更為卑劣。偷偷地奪走另一個人的寶貴生命,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或心理滿足,更別說為一點蠅頭小利?沒有比這更不恥於人類的下賤舉動了。那些在網上匿名為刺殺叫好的人,我覺得朱允兒那首歌名正配得上他們:《為什麼不是你?》

2022-07-10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