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马斯克挥起尚方宝剑,直指「美国之音」,怒斥其为“一群疯狂的激进左翼人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挥霍着每年10亿美元的美国纳税人的钱。” 此言一出,杀气腾腾,恍惚间让人误以为「美国之音」已经变成了某个濒临破产的非盈利组织。(https://news.creaders.net/us/2025/02/09/2831065.html) 可事情真是这样吗? 从冷战利器到时代弃儿 「美国之音」诞生于1942年,曾是美国软实力的利器--用48种语言在全球播讲“美国故事”。冷战时期,它是对抗铁幕宣传的锐利武器之一,不仅在东欧苏联制造了一波又一波“听风者”,还成为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补品。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之音」的中文广播成为中国人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秘密通道。当时的年轻人趴在收音机旁偷听,美国佬的话音时而清晰,时而被信号干扰,但他们仍一字一句地记下自由世界的消息,哪怕是倒腾短波天线,哪怕是捂着被子偷偷听。“林彪叛逃坠机事件”,便是「美国之音」率先披露的,比中共内部通报还快。可以说,那时的「美国之音」就像一把悄悄塞进铁幕内的手电筒,照亮了无数人的思想角落。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当年偷偷收听「美国之音」的青年,后来成了1980年代中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甚至,这批人里的佼佼者,后来成为「美国之音」中文部的顶梁柱。这是美国故事的最光辉的篇章,远胜传统的西方美丽神话。可惜的是,这种跨时代的美好叙事,如今已经成了旧时代的风景。 失去“意识形态的警觉性” 问题是,马斯克想关掉「美国之音」,可谁来填补这个真空?曾经的美国之音,是华盛顿手中的一张王牌,而今却沦落到“没人听、没人信、没人管”的境地,绝不仅仅是预算问题。 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让信息传播彻底去中心化。「美国之音」不再是唯一的“真相之声”,而是变成众多喧嚣信息中的一个陈旧电波,连自己的忠实听众都在TikTok上刷短视频,关注着来自中国的“东方故事”。更糟糕的是,「美国之音」中文部在近年来几经波折,高层管理者的背景让其报道逐渐“左化”,不少美国人认为它已经丧失了原本的意识形态使命。 此外,坊间更有传闻称,中共对「美国之音」的渗透远比人们想象得深。有人甚至怀疑,它是否还在为华盛顿服务,还是已经变成了华盛顿政治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这场舆论战,或许比当年的冷战更复杂——当年的敌人至少还挂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标签,如今则是一片迷雾,真假难辨。 马斯克剑下留人?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美国之音」真的被砍掉,谁来接替它?谁来讲述“美国故事”?不要忘了,在美国犹豫不决时,“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军已大兵压境。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有的戴着TikTok的面具,有的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用算法操控舆论,悄悄地把“自由世界交响乐” 改写成 “东升西降”的进行曲。 马斯克想关掉「美国之音」,但他或许忽略了一点——在这个信息战的时代,阵地是不能轻易放弃的。一旦真空出现,它不会永远真空,总会有人填补。而如今,美国的媒体人似乎已经失去了“意识形态的警觉性”,甚至连基本的国际观都越来越模糊。 毕竟,历史早已证明,美国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发展,但当这个国家发展成了发达国家,美国就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 本博的建议是,马斯克可以怼「美国之音」,可以骂它效率低下,可以要求它改革,但还是别一刀砍了它。因为,有些时候,哪怕是一座快倒的灯塔,也比彻底的黑暗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