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首页上关于沙祖康的文章,觉得这是写得比较客观的一篇文章。总的感觉是,中国很多描述外交家的文章过于强调浪漫风采了,往往忽略了实质。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喜欢看关于外交的书,周恩来啊,乔冠华啊,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小故事,让人觉得他们非常聪明、有骨气。不过,出来年头多了,越来越觉得这些流传的故事可能还是中国聪明但又缺乏自信的老百姓编的。无非是要在自己人面前表现一下,我们中国的外交官也能给外国人颜色看。
中国外交上这几年出来几个有特色的人物,在媒体上又是宣传他们如何在外国人面前毫不示弱,如何唇枪舌箭。我没去过外交场合,只看过一些其他场合的辩论,说说我对辩论的感受。欢迎砸砖。需要注明的是,我自己并不善于辩论,只是一个看客。
政客之间的辩论我看得比较多的是英国议会辩论。美国总统辩论也看过一两次。在我看来,美国总统辩论比较严肃正式,双方真刀真抢的对垒比较少,而是强调自己的长处,对对方进行直接的攻击比较少。毕竟看得少,不多评论。
英国议会的辩论因为每周都举行。首相和保守党党魁之间长期对垒,所以讲起话来比较放松,不时出现互相调侃,加上有背后支持者的大呼小叫,显得有点人来疯。从辩论技巧看,这些年来布莱尔恐怕是最厉害的。
当年跟布莱尔对阵的保守党党魁黑格是个妙语连珠的人,听他辩论你会笑声不断,甚至觉得布莱尔有些单调。开始很多人认为黑格给议会辩论带来了新空气,但是很快就发现他把太多的经历都放在斗嘴上了,往往是在一些旁支末节的地方出彩,却没有办法对布莱尔政府的政策作出有力的攻击。看看他以前的辩论,我倒是看到了周恩来怎么跟外国人斗争的那些民间故事的影子,太细微末节了点。黑格下台以后,当了电视解说人,主要是解说历史文化方面的纪录片。别说,他解说的片子确实好看,毕竟口才很好,而且很会调动人的情绪。
黑格之后,保守党换上了史密斯。这人据说政策上很有一套,但是嘴巴跟不上。议会辩论中面对布莱尔的强大攻势常常无话可说。不久就败下阵来。霍华德接了史密斯的班。他和布莱尔同样是律师出身,以口才见长。保守党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不过,他岁数很大了,风格也没有布莱尔平易近人,同时也是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政策建议,很快就支持不住下来了。现在保守党的党魁是卡麦隆,这个人开始的时候显得年轻,缺少经验,但是在议会辩论中的进步很明显。在布莱尔当政的最后几个月里,他确实不时地冒出点火花来,所以支持率直线上升。
布莱尔下台以后,工党换上了布朗。布朗辩论的一贯特典是,拿数字说话,让对方感到那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最实在的人,在议会辩论中是个很可怕对手。不过,实在人有实在人的缺点。首相辩论不限于经济问题,有的时候不可能光用数字。加上他刚刚当上首相,明显地紧张。上周的辩论中就几次出现“自杀”现象。人们说,要在辩论中钉死布莱尔很难,因为他滑得很。但是要钉死布朗并不难,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地一大块。
看来政客辩论总是要在内容和语言能力之间平衡。二者不能缺一。
此外,还有政客和新闻记者之间的辩论。英国的时事政治节目常常在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请来各国的外交官。据英国电视辩论的记者讲,英国电视采访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对政客的采访总是尽量针锋相对,不管你是什么党派,什么背景,对学者专家的采访则主要是询问的口气。
显然,很多国家的政客和外交官上了英国的电视对这一点并不是特别有准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官,明显地是认为西方记者有意跟自己国家过不去。其实,媒体就是媒体,无论什么采访,利用它,把它当作传播自己的思想的工具才真正达到了目的。
如果上BBC的网站,看看观众评论,在对中东问题的评价上,巴勒斯坦人说英国媒体倾向以色列,以色列人说英国媒体倾向巴勒斯坦。仔细看这方面的报道,你就会发现电视台还是比较注意双方的意见的。在访谈过程中如果双方的嘉宾都请的时候就更明显。记者的问题往往是对双方都表示质疑,偏袒一方的时候并不多。可是,有的政客能够看透这一点,有的则不能。不能看透的一方,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反驳记者,甚至激起记者的反感,把辩论引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能看透的,则是借着记者的提问,抓紧时间宣传己方的主张,并不直接驳斥记者的问题。
我觉得以色列的外交官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差,常常把记者当靶子,连珠炮一样地轰击,动不动就抱怨西方媒体偏向巴勒斯坦。实际上在这么短的采访中说这些都是废话,还给人造成盛气凌人的印象。可是巴勒斯坦方面的发言人则总是“那你让我们怎么办”的口气,把球踢给记者,容易博得同情。上一次我去以色列,看到他们也有一个电视选秀节目。不是选唱歌跳舞的,而是选外交人才,主题就是怎么和外国媒体和政府辩论,参加选秀的都是一些学校学生。别说,我觉得这比选美有意思多了。可惜,这个节目的制作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打败对方而不是如何赢得对方,加上大学生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所有的辩论都是比看谁厉害,看谁能打倒对方。从外国人的角度看,我觉得外交上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这样的辩论到了欧洲媒体上,不会赢得任何掌声,只能招致反感。而以色列在欧洲的媒体上已经造成了很不得人心的印象,这样的选秀节目再培养出一批凶狠无比的外交官,我认为是个遗憾。
英国有一个电视节目叫Hard Talk,把世界各国的外交官请来接受采访。记者塞巴斯蒂安是个很有经验的记者。从他提出的问题,你就能感到他采访前做了很多研究。他采访的时候故意面无表情地问问题,问题问得很尖锐,而且有文献和数据支持。聪明的受访对象是会打太极的,能让这张冷冰冰的脸慢慢变得鲜活起来。记得一次他采访埃及前外交部长(坏了,名字忘了)。开始前部长显然不适应这种采访方式,讲话调门越来越高,就差拍案而起了。大概中间他忽然醒过味来了,意识到没必要这样,记者的提问不过是在给他题醒,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后半截采访变得轻松愉快,效果也好得多。从观众的角度看,我对这个前部长了解得更多了,印象也好多了。
记得沙祖康也上过这个节目。中国的媒体报道是他很强硬,毫不留情地抨击了美国和英国。我也看了这个节目,却没有留下同样的印象。记得我看的时候很紧张。这个节目里第一次出现中国人,开始对沙祖康的英语能力和说话的反应速度感到很兴奋。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看透这个节目的意图。这应该是一个让英国人感到中国崛起但并不会威胁世界和平的好机会。可惜,沙祖康把这个讨论变成了针锋相对的吵架,中了记者设计好的激将法的圈套。他不仅咄咄逼人,而且显得缺少斯文,脸上的表情紧张得很。可惜的是,英国记者最后让他确认一个什么事实(忘了是什么了),他否认了又否认。他的否认显得太苍白了,他自己脸上的表情恐怕都不能说服他自己。我不知道其他看过这个节目的人是否有同样的感觉:这又是一次力图击败对方而不是赢得对方的辩论。
几年前英国和中国媒体合办了一次 Question Time。受访对象中有外交部发言人,还有龙永图。记得当时有人问起中国的某项人权问题,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是矢口否认,当时在场的观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有些吃惊。这个矢口否认太没有必要了。幸亏龙永图反应快,说中国的人权问题不是不存在,但是要看到这些年来的变化和中国政府解决问题的勇气,场上的气氛立刻就缓和了很多。我想这样一个回答才是有自信的,人们对中国的信任会有所增加而不是减少。可是矢口否认,只能让人不再拿他的话当回事。
看看这些年中国高层的政府官员在国内的表现,我觉得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越来越占上风了。可是在国际舞台上还显得差,语言可能是一个障碍,但是关键还是心态。宣传中国文化不一定非要吟诗,其实有多少让中国人陶醉的“外交古诗”外国人真的听懂了?我认为中国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外交上的太极手法展现出来,往往是以柔克刚的时候,那个“刚”才会觉得自己死得并不英勇。中国政客和外交官如果也能够在口才和内容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少吟几句不着三不着两的古诗,少喷点火药味十足的唾沫星子,用外交去接近人、争取人,而不是整天惦着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就好了。
恢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