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天英星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的一个书商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与压力,1828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同年的8月, 舒曼开始向弗里德里希.维克(Friedrich Wieck)学习钢琴, 在1830年10月起,他在维克家住了一段时间,正因为如此,舒曼遇到了人生中的伴侣─维克的女儿,后来的大钢琴家克拉拉.维克。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起步太晚又急于求成,于是大强度练习,并借助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舒曼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1840年终于冲破阻挠,与相恋多年的克拉拉结婚。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3年,因为疲劳过度, 致使舒曼虚弱的精神终于支持不住。1854年3月4日, 舒曼被送进波昂的一家私人精神病院,1856年因在这家病院逝世,刚度过46岁生日。
舒曼是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本人身上就反映了浪漫乐派的种种特质,他善于幻想、内省,在精神上与当时的文学活动相契合。他是革新者、批评家、为新鲜事物摇旗呐喊的运动家,也是做曲圣手。他是坚决反对古典乐派的先驱,即令他是出众的理论专家,且音乐知识也决不下于当时任何音乐家,但是先前存在的形式对他而言是毫无意义的。音乐的气氛、色调、暗示、联想--这些在舒曼心中,比起创制丝毫不爽的赋格、回旋曲或奏鸣曲等更重要。无论他的音乐如何变化,总是不脱诡鹬善变的气质、万花筒般的结构与情绪、纯挚的性格反映,以及强烈的主观意识。虽然身兼乐评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观念,并对公众解释说明,但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却不多见。他所欲传递的信息早已逾越了传统的界限,而且太个人化了。他也深明此点,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旋律家,能轻易写出美妙而又通俗的音乐,但是那种取悦世人的念头始终未曾出现在这位理想家的脑海里。舒曼这位浪漫派健将,也是最个人化、最不客观的作曲家,恰好与1918年以后主宰西方世界的审美风潮南辕北辙,不能相容。尽管舒曼很少让人联想到“纯而不杂”一词,但是他的一切都是以此为准据--包括了他的生活、爱情、教育、正直、思想以及他的音乐。
代表作品:钢琴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四部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歌剧《格诺费瓦》,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