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小鹰的博客  
小鹰的博客  
https://blog.creaders.net/u/24357/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小鹰:如何解读《影的告别》?──与钱理群教授再商榷 2021-10-18 13:00:48

钱理群教授题为《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1]一文,让我惊诧与困惑。2019年9月底,我写了《沉默的鲁迅,还是呐喊的鲁迅?》[2],提出钱文中六个令人费解之处,与钱教授商榷。

现在,想就他对鲁迅《野草》集中《影的告别》的解读,再次与之商榷。

钱理群教授在《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一文中写道:

《野草》里还有一篇《影的告别》。大家知道,影子的物理特征就是当正午阳光直照的时候,或者完全黑暗的时候,这影子就没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鲁迅就用这种影子的形象,来象征自已这样一种“历史中间物”的历史命运。“历史中间物”是什么意思呢?鲁迅说,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当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影子要消亡。同时,历史中间物的意义仅仅在于和黑暗捣乱,他的生命价值是和黑暗紧紧连在一起的,是实现在对黑暗的反抗当中的,因此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也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已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这“无地彷徨”四个字,实际上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困境。

这样,钱理群就把鲁迅,甚至所有“与黑暗捣乱”并“反抗绝望”的“知识分子”,都定位为一种只能处于晨昏时刻或“半明半暗”状态的“历史中间物”,当黑暗到来的时候,由于为黑暗迫害,这样的影子固然要消亡,而“光明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也没有了”,他们的存在已无意义,因而,他们只能在一种于社会“无地彷徨”、于时代“无所适从”的“困境”中,去寻找自己的“命运”。

但是,我很怀疑这会是鲁迅先生本人的意思;相反,钱的“解读”听起来,倒很像是在配合“佐证”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即:他们需要不断地“改造”,才能在“新社会”和“新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或“自己的立足点”,否则,“将一事无成”;“光明的新中国”不再需要“鲁迅”,倘若坚持“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而不去一味“歌功颂德”,那 “要么闭嘴,要么就坐牢”。

无论钱的动机和效果究竟是什么,让我们首先看看,钱教授如此“强悍”的逻辑,是否是“无懈可击”呢?

钱理群在这里提出历史中间物的说法,是要论证一个无地彷徨的鲁迅。

其实,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历史永恒物,任何个人,以至任何群体,都是有限的存在,是一种历史中间物,早晚都会消亡。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并不一定就是什么深层的困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未必就非得无地彷徨不可。

鲁迅在《写在中间物的说法,他写道:

(我)以為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動植之間,無脊椎和脊椎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當開首改革文章的時候,有几個不三不四的作者,是當然的,只能這樣,也需要這樣。他的任務,是在有些警覺之后,喊出一种新聲;反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但仍應該和光陰偕逝,逐漸消亡,至多不過是橋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標,范本。

从这段原文可知,鲁迅是自谦为“开首改革”时,反击旧垒的一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的过渡性人物,他明白自己并非“天縱之圣,積習當然也不能頓然蕩除,但總得更有新气象。”他也相信“在進化的鏈子上”,“中间物”会“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但他甘愿成为通向光明的“橋梁中的一木一石”。

1919年写完《狂人日记》之後,鲁迅也写过:“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破破中国的寂寞。”[4]

而对于“消亡”本身,先生的态度更是豁达明朗:“惟愿偏愛我的作品的讀者也不過將這當作一种紀念,知道這小小的丘隴中,無非埋着曾經活過的軀殼。待再經若干歲月,又當化為煙埃,并紀念也從人間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畢了。”[3]这与作者在“坟”的《题记》中所记的完全一致:即使自己的“坟”被“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

从这些自白中,我们看不出先生有一点“身陷困境”的伤感和“无地彷徨”的茫然。

但钱理群由此却读出: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已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

显然,这与鲁迅自己关于“中间物”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

第二,钱又说: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鲁迅就用这种影子的形象,来象征自已这样一种历史中间物的历史命运。

我的问题是,钱怎么知道鲁迅本人是这么感觉的?他依据什么讲,鲁迅是用影子象征自己历史命运

钱先生如此论辩,其吊诡之处,首先在于:钱先有了一个假定,就是把“影”所说的,都当作是鲁迅厌世的“自白”,是他的真实的“心里话”;其次,钱沿袭“影”的“非黑即白”的逻辑思维,把“光明”看作为纯粹,没有一点黑暗与污秽,而“黑暗”则又是绝对,毫无希望与亮光,遑论看得出,还有“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假光明世界存在;难怪他认为,“要和黑暗捣乱”的鲁迅终将是“无地彷徨”、“前途渺茫”。

然而,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形影不离”,是形容一对朋友,关系极好,经常互相伴随。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读《影的告别》,把“形”(或文中的“人”)看作鲁迅,把前来向“形”或“人”告别的“影”,当作是鲁迅的某些在“黑暗”的压力下失去希望,丧失斗志的“友人”,那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即,那是鲁迅以批评和叹惜的口吻,写出了昔日的“友人”,今日的怯懦者,向“黑暗”妥协的心声。

──“那么,‘影’是谁呢?鲁迅有什么具体所指吗?”

没有考据,我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我想,鲁迅很可能只是泛指这一类退缩的“时代弄潮儿”。

要弄清楚鲁迅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不妨先看看那时的社会背景。

邵荃麟是和鲁迅同时代的人,他经历过“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及“四·一二”事变等历史风云,对鲁迅所处的黑暗时代及其思想发展过程,有着直接的体验。1945年他在《鲁迅的

《野草》的写作是在国民大革命的前夜,正是中国──尤其是北京──最浓黑的时代。在政治上是段祺瑞政府当权,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向华北扩展其势力;在经济上,经过连年的军阀战争,民生早已凋敝不堪;在教育文化上更是所谓“黑漆一团”的时期,在老虎总长的“读经复古”“整顿学风”政策下,五四时代所培养出来一些新文化蓓蕾正遭受着狂风暴雨的摧残。当时一般青年被迫得透不过气来,许多便消沉,麻木了;那些所谓“正人君子”有的是退却躲避,有的甚至变节投降,而千奇百怪的论调便喧嚣一时,关於这些情形,此处不能详述,读者最好去参阅一些历史书籍或鲁迅先生的传记之类。总之,这是那样一个时代,一方面是辛亥和五四所留下一些朝气,已经灭绝殆尽,一方面是新的革命正在酝酿,是这两个时代之交的一个最苦闷时期,也是民族危机最深刻的一个时期。

荃麟接着写道:

在和《野草》同时候出版的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所题的屈原诗句以及在那首《题彷徨》的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中,都可以看出他当时那种孤独作战的心境。

这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时代之交的一个最苦闷时期,也是民族危机最深刻的一个时期”,虽然有些青年被“迫得透不过气来,许多便消沉,麻木了”,虽然有些曾经“革命”过的所谓“正人君子”,现在则“有的是退却躲避,有的甚至变节投降”,而鲁迅自己那时,的确也因友人四散,感到十分寂寞、孤独无助,因而“彷徨于无地”,但他毕竟还独自荷着“戟”,作为余下的“一卒”,仍在“寂寞新文苑”中游击。

关于写作《野草》和《彷徨》那一时期的心境,正如鲁迅在《

後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後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佈不成阵了,……。新的战友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後不再这模样。

由此看来,鲁迅的确是有过“影子”与之分手,甚至前来向他“告别”的经验或“小感触”,而且不止一次,即: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不过,“影子”说的那番告别词,在鲁迅听来,正像是九天之後,他在《我的失恋》里嘲讽庸俗的爱情观那样,“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最终是“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鲁迅於1924年10月3日作的《我的失恋》,本来是要在“晨报副刊”上单独发表的,後来“晨报”代理总编辑刘勉已趁“副刊”编辑孙伏园外出时,亲自“到排字房去将我的稿子抽掉”,孙伏园为此愤而辞职,鲁迅接着写道,“但我并不气忿,因为那稿子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这诗後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7]在这第四期“语丝”上,也同时首发了鲁迅作于9月24日的《影的告别》和《求乞者》,那是1924年12月8日的事。

然而,到了1927年4月底,在血腥的“四·一二”事变之後,鲁迅郑重地把这篇与《野草》其它23篇风格迴异的“擬古的新打油诗”,也收在这本厚重的集子中,只是为了它好玩、好笑吗?除了是“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8]之外,那时刚作完情感激越的《题辞》的他,又有没有什么别的用意呢?我想,或许是先生也以它,顺便向早年的“九天前”──1924年9月24日──前来告别的“影”,作一个间接且幽默的“回复”罢?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感悟”,或我的“译本”。

── “你这样解读,有什么文字根据吗?”

我没有直接的文字根据;但我也没有见到有任何直接的文字根据,说明“影”的独白,就是鲁迅自己的心声。难道仅凭文中那第一人称,就可以断定是鲁迅在讲话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写《影的告别》的前後,分别写了两篇小说《在酒楼上》[9]和《孤独者》[10],都收在“彷徨”集中。

我想,它们可以作为我那样解读的“间接的文字根据”。

这两篇小说都谈到令人伤感的故事,即,昔日一对“志同道合”、“如影随形”的友人,因理想的追求与人生道路选择之差异,已变得没有共同语言,以至“形”和“影”终于分离了,“影”与“黑暗”同流合污,最终被“黑暗”所吞没,而“我”仍旧坦然地坚持在走着自己的路,那怕是迎面有“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9]

钱理群所谓“彷徨于无地”的描绘,倒是很符合《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魏连殳的心理活动,但不是“我”或鲁迅的,尽管“吕纬甫”及“魏连殳”身上有着某些过去的“我”的影子,但“我”与“吕”及“魏”分明已是不同的两种人,或者说,他们已经决裂了,正走着不同的两条路。因此,如果把《影的告别》孤立出来,硬要说鲁迅是“彷徨于无地”,甘愿“在黑暗里沉没”,那实在是说不通,倒真不如说是“吕纬甫”及“魏连殳”等这些过去曾“形影不离”的友人来与自己告别,更合理些。

当然,吕纬甫和魏连殳都是鲁迅虚构的人物,先生是通过他们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风气和知识分子的浮沉。只是我以为,这两篇小说,是对《影的告别》这首“散文诗”内涵极好的诠释和注解,也是它形象思维的具体表达,让我们得以看清楚鲁迅先生的原意,究竟谁是与“黑暗”苟同的、“无地彷徨”的“影”?谁才是“影”所要告别的、坚持“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11]的“人”?

另一方面,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并非是天生如此。他也有过魏连殳、吕纬甫的遭遇和经验,包括早年也曾相信过社会“进化论”学说,因此鲁迅先生是理解并同情魏、吕的处境与遭遇。但他没有以“高大全”的姿态来“批”吕的“消沉”和魏的“变节”,相反,赋予更多的是同情与惋惜。固然,他写出这两个人物,也可以说“是解剖内心之力作”,但与魏和吕所不同的是,“我”终于从那种“沉重的东西中”冲了出来,“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10]──这才是鲁迅要向我们明确传达的信息。

而我第二个“间接的文字根据”则如下。

1932年,鲁迅在《

“但将给读者一种‘重压之感’的作品,却特地竭力抽掉了。这是我现在自有我的想头的:

‘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然而这又不似做那《呐喊》时候的故意的隐瞒,因为现在我相信,现在和将来的青年是不会有这样的心境的了。”

在《自选集》里,先生从《野草》中选了七篇,第一篇便是《影的告别》,从《彷徨》中选了五篇,第一篇就是《在酒楼上》;既然入选,而没有被“抽掉”,这就刚好说明这两篇并非是作者在吐露“自以为苦的寂寞”,它们并不属于“将给读者一种重压之感的作品”,而其内容也完全不是要表现钱理群所谓的“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困境”,即“虚无绝望”、“无地彷徨”等,那样的凄惨与消沉,因为鲁迅自己并不是这麽认为的。

总之,我要强调的是,《影的告别》,以及《在酒楼上》等都收入了《鲁迅自选集》,因此,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至少应当与鲁迅自己在《

同样,谈论鲁迅对“中间物”的理解,也应与《写在

鲁迅在《

我想,毕竟这是些曾经与之在“同一战阵中”“朝夕相处”、“出入相随”过的“伙伴”,最终只是因“见仁见智”或“人各有志”而相互离异,很难说谁对谁错,因此“未可厚非”,“点到为止”;其次,“团体散掉”之後,他们之中“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无论如何,鲁迅自己的内心对此一定也是非常地伤感,临别时甚至还动情地想要得到“影”的“赠品”留念。尽管他同情、理解并尊重“影”的选择,但鲁迅也要走自己要走的路。这恰如他後来写的那样[12]

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

这里,他道出了其中的“难言之隐”。

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正像鲁迅从没有明示或暗示过阿Q的原型是谁,他也决不会指明这“影”具体会是哪些人,因为那只是泛指。但即使是泛指,和描写阿Q一样,他的内心也是痛苦的。

总之,既然鲁迅从没有讲过为什么作《影的告别》,那当然也不会在作《我的失恋》的用意中,提到“别的用意”──如果有的话──的一个字。只是我们或许可以借助鲁迅对“失恋”的一般态度,来推断他如何看待“从此翻脸不理我”的“影”的“告别”罢?

由于鲁迅自己对此事“三缄其口”,看来,究竟谁是“影”,谁是“人”,这个“官司”是永无了断的希望了?

然而,不!如果认真查考鲁迅对“黑暗”与“光明”一贯的“言”与“行”,那对于我们每个人去相信什么样的判断,总会有一点启示和亮光。

如前所述,1924年10月,孙伏园为《我的失恋》一稿与“晨报”闹翻了,尽管鲁迅对文人间这样处理此类“小纠葛”并不以为然,“但我很抱歉伏园为了我的稿子而辞职,心上似乎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几天之后,他提议要自办刊物了,我自然答应愿意竭力‘呐喊’。……这便是‘语丝’。”[7]

然而,一开始,自办刊物的销路并不好,先生自己承认:

我於是乎“彷徨”起来。

谭正壁先生有一句用我的小说的名目,来批评我的作品的经过的极伶俐而省事的话道:“鲁迅始于《呐喊》而终于《彷徨》”(大意),我以为移来叙述我和“语丝”由始以至此时的历史,倒是很确切的。

但我的“彷徨”并不用许多时,因为那时还有一点读过尼采的《Zarathustra》(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余波,从我这里只要能挤出──虽然不过是挤出──文章来,就挤了去罢,从我这里只要能做出一点“炸药”来,就拿去做了罢,于是也就决定,还是照旧投稿了──虽然对于意外的被利用,心里也耿耿了好几天。

这同人刊物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此外,“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可以说,也是‘语丝派’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

因此,其结果可想而知,到了1927年10月,《语丝》和北新书局终于被“张大元帅”查封了。

而在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之後,即使在这些“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日子里,鲁迅依然没有“沉默”,也没有一点“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的意思。在不到两个半月的时间里,他就接连写出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大衍发微》、《无花的蔷薇之三》、《新的蔷薇》,以及《再来一次》等十篇文章,控诉段褀瑞政府的“倒行逆施”,并戳穿“正人君子”们的无耻滥言。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惨淡的人生,敢於正视淋漓的鲜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这些疾呼中,我们看到,鲁迅在“黑暗”统治肆虐之时,哪里如钱理群所杜撰的那样,是“默默无言”和“坐以待毙”?他更没有丝毫“我要骗人”或“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念头。读了这些文字,人们又怎么能够相信钱理群关于“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说法呢?

1926年8月鲁迅为恶势力所迫,不得不离开北京,到厦门、广州去教书,在那里正赶上国民党“清党”,及“四·一二”事变屠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13]那时国民党在“清党”,“我恐怖了。而且这种恐怖,我觉得从来没有经验过。”[14]“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15]……毕竟,鲁迅也是个人啊!

因而,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确是鲁迅一生的低潮,他在厦门“终于得到‘敬鬼神而远之’式的待遇,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只写了《故事新编》及《朝华夕拾》,为什么?先生坦承道:“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16]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环境的压迫之外,恐怕还有那时先生自己的观念也正在变化之中,如先生後来写道:“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才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後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後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13]

这是鲁迅自己对这句名言的解释,我也认同李何林教授对它的解读[17]。而钱理群“翻译”出来却是:“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那么,是谁在说诳呢?这只有看事实了。

1927年2月16日和19日,鲁迅在香港做了两场演说:《无声的中国》[18]及《老调子已经唱完》[19],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讲《革命时代的文学》[20],12月26日又在暨南大学讲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21]。在演讲中,他鼓励“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18]

即使在最恐怖的“四·一二”事变之後不久,1927年4月26日,鲁迅仍为《野草》集写下了感情激越的“题辞”,面对这黑暗的时代,他两次宣告“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即使“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以至於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很快就把它删除了。

鲁迅“沉默”了吗?他“默默无言”了吗?他“呜乎呜乎”了吗?没有!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鲁迅对于“光明”与“黑暗”、“呐喊”与“沉默”的鲜明态度的话,那我们再来看一段先生1926年8月赴闽前对女师大学生的讲话[22]

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然而,对于这些“铁骨铮铮”“掷地有声”的文字话语,钱教授却另有一番说法。

钱世故地质疑道:“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这就非常麻烦。……鲁迅说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第三种写作对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

如果按今天社会上流行的讽刺话语来说,钱教授这意思就是:他为那三种人而写作的话,都是说给“别人”听的,只不过是要“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罢了,所以,那些都不是他的“心里话”,属于“我要骗人”那一类“时时刻刻不得不说”的假话,不可置信。换句话说,“为他人写作”,而不是出于内心真实的思想,就几乎等同“伪善”二字。

对此“恶谥”,我们权且记下,以後再谈。

然后,钱教授接着发挥道:“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数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

那好,我们就也来看看《野草》。

钱教授好像忘记了,就在这“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野草》中,鲁迅不是也写了《淡淡的血痕──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又写了《一觉》吗?那个集子里面还收有《秋夜》、《希望》、《死火》,以及《这样的战士》。

1924年秋,鲁迅在写《影的告别》的九天之前,刚刚写就了《野草》的首篇《秋夜》。文章的作者,像“枣树”那样,“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并“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緻的英雄们”

在《秋夜》文中,我们从哪里看到作者有一点颓唐、厌世,消沉、丧气的样子?难道仅仅九天之後,鲁迅就由“即刻旋高灯火”的斗士,变为一个“无地彷徨”的影子,甘愿“在黑暗里沉没”了?──这说不通啊!

1925年的元旦,先生“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8],他自问自答道:“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11]

此时距写作《影的告别》也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如果说那时的“影”就是先生自己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忘记自己当初“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的呻吟,反而开始“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了吗?不知钱理群对此又作如何解释?鲁迅患上“老年痴呆症”了吗?

四月下旬,先生还写下了《死火》,在那“冰谷”中,他用自己的“温热”惊醒了几乎被“冻灭”的“死火”,并要救他们逃出那里去,纵然自己最终被“大石车”轮碾死亦所不恤,──“‘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显然,处于逆境中的鲁迅,仍然愿意以死来搏击那冰冷的“黑暗”,并坚信真火的“光明”会到来。这又哪里是如钱教授所说的那样:“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已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

1925年冬,在先生写的《这样的战士》里,作者不管敌人“对他一式点头”,“但他举起了投枪”;不管敌人“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但他举起了投枪”;不管“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但他举起了投枪”;不管“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但他举起了投枪”;不管“他终於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不管“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这里,我们看到的又是,多么骄傲,多么妩媚的一个战士的姿影呵!

请教钱教授,鲁迅在“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野草》中的这几篇,与那些“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作品,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熟读鲁迅的钱教授不会不知道,鲁迅曾说过:

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23]

他又说过,“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24]

因此,只有把所有这些历史都综合起来看,我们才不难分辨《影的告别》中,究竟谁是“人”,谁才是“影”?也就不难理解鲁迅先生写此文的深意了。否则,若是“眼光如豆”,甚至“故意抹杀作者的真相”,那就真是一个“文人浩劫”了。

最後,我要提到,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影的告别》的解读“大同小异”,“大同”就是都把“影”看作是鲁迅自己,“小异”则在于对“影”的自白之“穿凿附会”,各有说云。

然而,《影的告别》中,“影”有两处呼叫“呜乎呜乎”,而鲁迅文字中其它用到“呜乎”的地方,语气上多是一种嘲讽或哀叹。如果说这是鲁迅借“影”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自白”,无论“自白”些什么,这种“自嘲”在语气上都不符合其身份、性格与内容。

文中“呜乎呜乎”之语气不合,这是所有“鲁迅自白”说都不可回避的一处“硬伤”。

国内研究鲁迅的前辈,“鲁迅博物馆”首任馆长,“鲁迅研究室”主任李何林教授,也曾这样试解过《影的告别》,不过他似乎并不满意自己的解读。李何林教授坦率地承认[17],“我所体会的全篇大意就是如此,可能不对。在《野草》二十四篇(《题辞》也算在内)中,我觉得这一篇最难懂,《墓碣文》还在其次。”

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和谦卑学风,令人尊敬。

──是以为商榷。

20202月初稿,20207月改写。

http://www.azcolabs.com/

 

引文出处:

[1]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7501.html,2019年7月31日。注:2020年4月初,《爱思想》网已删除这篇,但可参见与它内容相同的《无地彷徨》,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0431.html,选自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2]小鹰,《沉默的鲁迅,还是呐喊的鲁迅?──与钱理群教授商榷》,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456.html,2019年10月5日;或见http://www.azcolabs.com/xy_luxun_nh.html。

[3]鲁迅,《写在

[4]鲁迅,《对于

[5]邵荃麟,《鲁迅的

[6]鲁迅,《

[7]鲁迅,《我和

[8]鲁迅,《

[9]鲁迅,《在酒楼上》,“彷徨”,1924年2月16日。

[10]鲁迅,《孤独者》,“彷徨”,1925年10月17日。

[11]鲁迅,《希望》,“野草”,1925年1月1日。

[12]鲁迅,《北京通信》,“华盖集”,1925年5月8日夜。

[13]鲁迅,《序言》,“三闲集”,1932年4月24日。

[14]鲁迅,《答有恒先生》,“而已集”,1927年9月4日。指1927年广州清党时,鲁迅几乎被人“证成”共产党或“亲共派”而加以“清洗”,理由是曾在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刊物上做过文章,其时报上也有鲁迅“逃走了”、“到汉口去了”等谣言“推波助澜”。

[15]鲁迅,《自传》,1934年34月,“集外集拾遗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6]鲁迅,《怎么写》,“三闲集”,1927年。

[17]李何林,《鲁迅

[18]鲁迅,《无声的中国》,“三闲集”,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19]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集外集拾遗”,1927年2月19日在香港青年会讲演。

[20]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而己集”,1927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讲。

[21]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集外集”,1927年12月26日在暨南大学讲演。

[22]培良,《记谈话》,“华盖集续编”,1926年8月22日。

[2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12月1819夜。

[24]鲁迅,《序言》,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30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附录》

《影的告别》

鲁迅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併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浏览(3031)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小鹰
注册日期: 2021-09-07
访问总量: 185,57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五:川普已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四:“血洗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三:吹 (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二:马斯克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一:乌克兰
· 小鹰:今秋选誰?或誰也不选?
· 小鹰:选辩王克斌“九论”(附图片
分类目录
【文革与溯源】
· 小鹰:援“穆”求愚──五答穆白硕(
· 小鹰:辩论刘少奇
· 小鹰:四答穆白硕(雨村)
· 小鹰:三答穆白硕(雨村)
· 小鹰:看看马克思还讲了些什么?
· 小鹰:再答穆白硕(雨村)
· 小鹰:答穆白硕(雨村)
· 小鹰:四、结 语
· 小鹰:三、“文革”反动了什么?
· 小鹰:二、“文革”是什么?
【随笔与杂评】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五:川普已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四:“血洗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三:吹 (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二:马斯克
·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一:乌克兰
· 小鹰:今秋选誰?或誰也不选?
· 小鹰:选辩王克斌“九论”(附图片
· 小鹰:答对评“独”文的评论
· 小鹰:评王克斌的《“独裁者”的悲
· 小鹰:不是这样的,余茂春
【鲁迅与文艺】
· 小鹰:叫不醒的“书呆子”里,还有
· 小鹰转发:《圣诞节》注解
· 小鹰(整理):对《转了“基因”的
· 小鹰:转了“基因”的“钱式鲁迅”
· 小鹰:对谈钱理群先生的“鲁迅观”
· 小鹰:再谈解读《影的告别》及其
· 小鹰:如何解读《影的告别》?──
· 小鹰:沉默的鲁迅,还是呐喊的鲁
· 小鹰:评戴克刚的《那个…鲁迅》
· 小鹰:从钱理群的 “XXX鲁迅”谈起
【追忆与思考】
· 小鹰:从北大的一幅挽联谈起 (
· 小鹰:纪念丹尼尔•艾尔斯
· 小鹰:有两拨人
· 小鹰:从悼念唐伟所想到的
· 小鹰:闭卷判分 名人归零
· 小鹰:争论的价值──犹太文化的启
· 小鹰:文革中我参加过的“相对论
存档目录
2024-10-01 - 2024-10-22
2024-09-03 - 2024-09-08
2024-08-05 - 2024-08-25
2024-07-03 - 2024-07-25
2024-06-06 - 2024-06-24
2024-05-12 - 2024-05-12
2024-04-05 - 2024-04-13
2024-02-16 - 2024-02-16
2023-12-22 - 2023-12-22
2023-11-06 - 2023-11-06
2023-10-12 - 2023-10-20
2023-09-04 - 2023-09-27
2023-08-05 - 2023-08-22
2023-07-05 - 2023-07-29
2023-06-17 - 2023-06-29
2023-05-28 - 2023-05-28
2023-03-24 - 2023-03-24
2023-02-07 - 2023-02-22
2023-01-20 - 2023-01-20
2022-11-04 - 2022-11-18
2022-10-14 - 2022-10-14
2022-09-21 - 2022-09-21
2022-08-05 - 2022-08-13
2022-07-08 - 2022-07-27
2022-06-23 - 2022-06-30
2022-05-16 - 2022-05-31
2022-04-26 - 2022-04-26
2022-03-15 - 2022-03-15
2022-02-12 - 2022-02-26
2022-01-02 - 2022-01-20
2021-12-01 - 2021-12-23
2021-11-05 - 2021-11-19
2021-10-02 - 2021-10-28
2021-09-09 - 2021-09-27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