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末秋初,北北第二次收到了东瀛某大学的留学签证后,再没有犹豫,麻利地就去申请办理护照等相关事宜。唯一遗憾的事,就是出国留学政策变了,由于前一年六月的事件的影响,自费需要注销户口。对北北来说,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去北大荒。原来的停职留薪也变为辞职,虽然单位老师和上司们理解北北,年轻的博士毕业生们年年一波波地进来,师长们安慰说,随时可以回来嘛。中年的北北不无留恋地,一边认真地办理着自己承当的课题等的工作结交手续,一边等待护照的批准下来。
一天上午,北北正在清理办公室自己的书类资料等物的时候,年轻的同僚们跑来办公室叫我。他们纷纷说“北北,快去看,你要走了,可又来了一个你啊,跟你的氛围像极了”,北北听闻后,也很好奇,也想知道自己啥样。于是就问“在哪呢,我去 look look”,“快点去,就在楼上杂志阅览室”。 北北飞奔上楼,推开阅览室的玻璃门,进门就看到了一位女性的背影,她正在窗口默默地读着报纸。洗得有些开始发白的卡其布上衣的后背,随意低低地扎在脑后的马尾半长发。北北假装取了一份大型月刊杂志【十月】,凑到她的身旁坐下。她测过面孔,她们相互微微一笑,以表问候。虽然仅仅是瞬间的过程,那个面孔,记得清清楚楚。除了那不加修饰的全部一丝不苟地梳到脑后的发型和北北相似以外,那双不一样的浓眉大眼带着因流年而生的淡泊和安稳。 在哪里似曾相识?没有啊!那么,在哪里见过吧?北北思忖着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老师不在,小年轻们在午休时汇集到一起,他们告诉了北北,她是刚刚进所报到,名叫林豆豆(林立衡)。对,就是那位曾几何时大名鼎鼎的林副主席的女儿林豆豆。其实,对于名人之后,北北并不太惊讶,因为所里有好几位,范WENLAN的儿子,邓XIAOPING的侄子等都在所里,且都是研究有方,略有成就。可是她就不同了,首先因为,1971年秋天当北北到北大荒正好两年后的一天,全连紧急集合传达重要消息,所知道的令人震惊的“913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 此外,作为同样的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女性,少年时期北北读过她写的几篇散文,留在记忆中。文革期间读了不少类型的文史作品,最喜爱的就是散文了,几乎百读不厌。记得郭小川的“一个人如果不发愁,白发就不会上头”;还有陶铸的【白杨礼赞】,还有杨朔的《茶花赋》对童子面山茶花的描写等等都给北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然,因为是女性作者,北北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雨后扬州】,那就是林豆豆发表的一篇散文,她把对扬州古城的人文和景色以及她的眷恋,描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让你如临其境,仿佛走在古镇扬州的街巷之中。据北北记忆,林豆豆的散文最先发表在解放军报,而北北是在一个散文集锦小册子中读到的。(读者们中一定有不少的了文革前读书上学的网友,散文集都有辑录,文革前的散文集,让人读后能抒发非常美好的向往和希望,那是北北知识的源泉所在) 林豆豆,(关于她一家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和史录,恕我不在此文展开。欢迎专门家的网友们追加资料和记录)笔者想说她是一位被时代风云的变幻而愚弄了青春年华和前半生的一位女性!如今,虽然健在,但笔者认为应该说是她的一生。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那场文革,她的命运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许已经子孙绕膝,也许在欢乐地与亲朋好友们谈古论今/抚琴写作,也许图书馆的书架上会有一排排她的散文集?至少,遗憾那个时代少了一位不错的文学青年。 (下图:网上截图,感觉就是她回京复职前后的时期所摄,也是北北与她擦肩而过的记忆) 可是,历史没有可能也没有虚构,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也不会再来。试想想,瞬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什么样的人,暂且不论),她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在事前事后去与逝去的人们迅速划清界限呢?不可想像的情理上的扭曲,然而却是残酷的现实!林豆豆,一位几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女青年,尚且如此,世间芸芸众生的平民百姓又会如何。历史的长河,苦难的历程,大江东去;大浪淘沙,有人乘风破浪,有人随波逐流;而我们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岁月匆匆,有些人留下了命运的无奈,知多少?! (下图:网上截图,如今的林豆豆) 1990年末研究所里的中青年,那些正当风华正茂的实习生们来自重庆和武汉的高校毕业生。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他们可否经历了四川大地震?他们可否挺过了武汉的疫情?遥祝他/她们平安健康,在故乡发展的过程中闪闪发光!
|